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爐卷軋機鋼板表面紅色氧化鐵皮的控制方法,按以下步驟進行:鑄坯進入加熱爐進行加熱,對出爐后鑄坯采用高壓水除鱗,對除鱗后的鑄坯進行粗軋得到鋼坯,粗軋階段對鑄坯進行至少三次除鱗;粗軋后對鋼坯進行精軋,精軋階段對鑄坯進行至少三次除鱗。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控制鋼坯軋制工藝和軋制過程中除鱗制度來改善鋼板表面氧化鐵皮的質量,防止鋼板表面產生紅色、疏松、多孔的粉碎狀氧化鐵皮,生成了青色、致密的氧化鐵皮,不僅改善了鋼板表面的質量,還提高了鋼板表面的耐腐蝕能力。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按以下步驟進行:鑄坯進入加熱爐進行加熱,對出爐后鑄坯采用高壓水除鱗,對除鱗后的鑄坯進行粗軋得到鋼坯,粗軋階段對鑄坯進行至少三次除鱗;粗軋后對鋼坯進行精軋,精軋階段對鑄坯進行至少三次除鱗。本專利技術通過控制鋼坯軋制工藝和軋制過程中除鱗制度來改善鋼板表面氧化鐵皮的質量,防止鋼板表面產生紅色、疏松、多孔的粉碎狀氧化鐵皮,生成了青色、致密的氧化鐵皮,不僅改善了鋼板表面的質量,還提高了鋼板表面的耐腐蝕能力。【專利說明】
本專利技術屬于鋼板軋制
,具體涉及一種。
技術介紹
近年來,隨著鋼鐵工業的迅猛發展,中厚板產能得到快速釋放,由于產能過剩,客戶對鋼板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對產品性能要求嚴格外,還對鋼板的表面質量提出較高要求。長期以來,國內鋼鐵企業對鋼板表面質量缺乏關注,造成了中厚板表面存在氧化鐵皮紅銹、帶狀以及“麻點”、“麻面”等質量問題,一直困擾著生產廠家,目前尚無徹底解決措施。因此,防止中厚板表面產生氧化鐵皮是鋼鐵企業目前最為中要的課題之一。鋼板表面的紅色氧化鐵皮(紅銹)是爐卷軋機生產鋼板經常發生的一種缺陷,該氧化鐵皮主要是由鋼板生產過程中的FeO和/或Fe3O4破碎、氧化轉變成的Fe2O3所致,具有疏松、多孔、易氧化等缺點,并且氧化后的鋼板表面易銹蝕,使得表面產生紅銹的鋼板在倉儲和運輸期間容易生銹,影響了鋼板的外觀質量,進而嚴重影響產品的市場形象,給鋼鐵企業銷售帶來很大的困擾。據 申請人:了解,目前氧化鐵皮的研究多集中在帶鋼和普通中厚板生產方面,爐卷軋機方面的研究很少,爐卷軋機生產過程中多采用物理方法控制氧化鐵皮的形成,例如高壓水除鱗法、軋制除鱗法和機械除鱗法等,對于紅色氧化鐵皮形成原因的研究則多集中在軋制溫度、化學成分的研究上。然而爐卷軋機生產的鋼板其表面氧化鐵皮質量控制有其特殊性,爐卷軋機采用的坯料長度較長,軋制厚度較薄時,由于軋制過程道次間隔時間較長,使得鋼板軋制溫度難以控制且表面生成的氧化鐵皮厚度往往較厚,表面氧化鐵皮容易破碎氧化成Fe2O3,從而產生紅銹。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根據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種,可在現有工`藝設備條件下,通過改進軋制和除鱗工藝來消除爐卷軋機鋼板表面產生的紅銹。本專利技術的,按以下步驟進行:⑴鑄坯成分按質量百分比為C 0.06~0.25%, Si 0.13~0.35%, Mn 0.90~1.60%,P^0.03%, S^0.03%, Nb O ~0.04%,Ni O ~1%,Μο O ~0.5%,Ti O ~0.018%,Alt 0.02 ~0.05%,其余為Fe及雜質; ⑵鑄坯進入加熱爐進行加熱,出爐溫度控制在1150~1250°C,在爐時間為110~170min ; ⑶對出爐后鑄坯采用高壓水除鱗,除鱗溫度為1140~1230°C,除鱗壓力至少為18MPa ; ⑷對除鱗后的鑄坯進行粗軋得到鋼坯,粗軋時開軋溫度為1120~1210°C,終軋溫度為1030~1120°C,累計壓下量為40~80%,粗軋階段對鑄坯進行至少三次除鱗; (5)粗軋后對鋼坯進行精軋,開軋溫度為980?1070°C,終軋溫度為880±20°C,累計壓下量為45?85%,軋制速度為1.5?3.5m/s,精軋階段對鑄坯進行至少三次除鱗。本專利技術設計爐卷軋機生產線,一般來講該爐卷軋機使用的坯料長度較長,與中厚板及熱連軋等相比,在鋼板軋制過程中容易出現耐蝕性較差的紅色氧化鐵皮,采用本專利技術可以在現有的工藝裝備條件下,通過改進軋制及除鱗工藝來消除爐卷軋機鋼板表面產生的紅銹,并且本專利技術的技術可應用于更為廣泛的鋼種,并不局限于船板及低合金高強鋼等鋼種。 其中,在所述步驟⑷和(5)中,對于厚度> 20mm的鋼板,需進行4或6道次粗軋,5或7道次精軋,精軋時道次變形率為15?20%,終軋溫度為885± 15°C,粗、精軋階段各除鱗三道次;對于厚度< 20mm的鋼板,需進行4或6道次粗軋,7或9道次精軋,精軋時道次變形率為13?25%,終軋溫度為875±15°C,粗、精軋階段各除鱗三?四道次。優選的,當鋼板厚度為20mm時,在所述步驟⑷中對鑄坯進行四道次粗軋,其中前三道次粗軋前對鑄坯進行除鱗,除鱗水壓至少為20MPa ;在所述步驟(5)中對鑄坯進行五道次精軋,其中第一道次精軋和末兩道次精軋前需對鑄坯進行除鱗,除鱗水壓至少為20MPa。優選的,對于不需要搶溫軋制、厚度> 14mm的鋼板,精軋階段采用末三道次或末兩道次除鱗。經研究發現,鋼板表面紅色氧化鐵皮的形成,與鋼板的終軋溫度及軋制過程中除鱗效果密切相關:終軋后鋼板表面氧化鐵皮越厚越容易破碎,進而越容易形成紅色氧化鐵皮,且鋼板的終軋溫度越低,越容易形成紅色氧化鐵皮,因此需在保證鋼板性能的前提下,適當提高鋼板的終軋溫度,盡可能地改善鋼板表面氧化鐵皮的塑性,經過多次試驗得知,鋼板的終軋溫度控制在880±20°C,可使鋼板表面不易生成紅色氧化鐵皮,而是生成青色、致密的氧化鐵皮,不僅可以保證鋼板的性能,還改善了鋼板表面質量,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而在鋼板軋制過程中除鱗工藝結束的越早,越容易形成紅色氧化鐵皮,因此需對軋制過程的除鱗制度進行優化,盡可能保證終軋末三道的每個道次前進行除鱗,最大程度地減薄了軋制過程中鋼坯表面氧化鐵皮的厚度,改善了鋼板表面氧化鐵皮的厚度和塑性,進而防止鋼板表面氧化鐵皮破碎氧化,產生紅銹。進一步優選的,所述鑄坯在粗、精軋過程中返紅溫度控制在650±30°C。再進一步優選的,在所述步驟⑵中鑄坯進入加熱爐加熱前采用堆冷方式緩冷48小時。更進一步優選的,所述鑄坯厚度為150?220mm,所述鋼板產品厚度規格為8?60mmo本專利技術通過控制鋼坯軋制工藝和軋制過程中除鱗制度來改善鋼板表面氧化鐵皮的質量,防止鋼板表面產生紅色、疏松、多孔的粉碎狀氧化鐵皮,生成了青色、致密的氧化鐵皮,不僅改善了鋼板表面的質量,還提高了鋼板表面的耐腐蝕能力。【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 鋼板軋制的工藝流程為:鐵水預處理一轉爐冶煉一RH+LF (或LF+RH)精煉一連鑄一鋼還檢驗一堆冷一鋼還驗收一鑄還加熱一粗除鱗一粗軋一精除鱗一精軋一層流冷卻一矯直—空冷一定尺到切(一探傷)一取樣(一拋丸一正火熱處理一矯直一取樣)一噴印標不一檢驗一入庫。首先,冶煉鋼水及連鑄成鋼坯,鋼坯的厚度在150mm,鋼坯成分控制在:【權利要求】1.一種,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驟進行: ⑴鑄坯成分按質量百分比為C 0.06~0.25%, Si 0.13~0.35%, Mn 0.90~1.60%,P^0.03%, S^0.03%, Nb O ~0.04%,Ni O ~1%,Μο O ~0.5%,Ti O ~0.018%,Alt 0.02 ~0.05%,其余為Fe及雜質; ⑵鑄坯進入加熱爐進行加熱,出爐溫度控制在1150~1250°C,在爐時間為110~170min ; ⑶對出爐后鑄坯采用高壓水除鱗,除鱗溫度為1140~1230°C,除鱗壓力至少為18MPa ; ⑷對除鱗后的鑄坯進行粗軋得到鋼坯,粗軋時開軋溫度為1120~1210°C,終軋溫度為1030~1120°C,壓下量為40~80%,粗軋階段對鑄坯進行至少三次除鱗; (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曉文,黨軍,尹雨群,吳年春,周成,張高偉,
申請(專利權)人: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