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電容補償接觸器上下連接結構,主要由安裝板以及安裝在安裝板上的空氣開關、接觸器、熱繼電器組成,所述的接觸器通過反Z字型結構的轉接片I連接熱繼電器,所述的接觸器通過反Z字型結構的轉接片II連接空氣開關,將空氣開關、接觸器和熱繼電器安裝在同一安裝板上,依據器件之間的電氣性能要求而設計轉接片I和轉接片II,利用轉接片II代替導線進行空氣開關和接觸器之間的連接,利用轉接片I代替導線進行接觸器和熱繼電器之間的連接,既節約了器件間的安裝空間及導電金屬片長度又保證了導電體之間的良好接觸,減少原件發熱,降低故障率,提高器件的使用壽命,整個結構具有設計合理、經濟實用、安裝方便等特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電容補償接觸器上下連接結構,主要由安裝板以及安裝在安裝板上的空氣開關、接觸器、熱繼電器組成,所述的接觸器通過反Z字型結構的轉接片I連接熱繼電器,所述的接觸器通過反Z字型結構的轉接片II連接空氣開關,將空氣開關、接觸器和熱繼電器安裝在同一安裝板上,依據器件之間的電氣性能要求而設計轉接片I和轉接片II,利用轉接片II代替導線進行空氣開關和接觸器之間的連接,利用轉接片I代替導線進行接觸器和熱繼電器之間的連接,既節約了器件間的安裝空間及導電金屬片長度又保證了導電體之間的良好接觸,減少原件發熱,降低故障率,提高器件的使用壽命,整個結構具有設計合理、經濟實用、安裝方便等特點。【專利說明】電容補償接觸器上下連接結構
本專利技術涉及電器連接領域,具體的說,是電容補償接觸器上下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已有電容補償接觸器上下連接結構的連接方式是根據補償容量大小配以相應線徑的導線,導線兩端壓接相應銅線鼻子并作搪錫處理再與上端空氣開關和下端熱繼電器連接。搪錫后線鼻子均勻不一將存在容易發熱的現象;電容補償接觸器與空氣開關和熱繼電器采用導線連接存在用料過多,成本過高的缺點;電容補償接觸器與空氣開關和熱繼電器間的距離遠占用空間大導致整體不美觀;由于補償容量不統一,所用導線的線徑不確定,從而不能進行批量生產。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電容補償接觸器上下連接結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上的不足,將空氣開關、接觸器和熱繼電器安裝在同一安裝板上,依據空氣開關、接觸器、熱繼電器之間的電氣性能要求而設計轉接片I和轉接片II,利用轉接片II代替導線進行空氣開關和接觸器之間的連接,利用轉接片I代替導線進行接觸器和熱繼電器之間的連接,既節約了器件間的安裝空間及導電金屬片長度又保證了導電體之間的良好接觸,減少原件發熱,降低故障率,提高器件的使用壽命,整個結構具有設計合理、經濟實用、安裝方便等特點。本專利技術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電容補償接觸器上下連接結構,主要由安裝板以及安裝在安裝板上的空氣開關、`接觸器、熱繼電器組成,所述的接觸器通過反Z字型結構的轉接片I連接熱繼電器,所述的接觸器通過反Z字型結構的轉接片II連接空氣開關。為更好的實現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轉接片I與接觸器連接的A端設有圓孔A,且與熱繼電器連接的B端設有圓孔B,所述轉接片I的A端與B端的高度差為8mm或23mm,所述的轉接片I的邊角采用大小為R2的圓角結構。為更好的實現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轉接片I與接觸器連接的A端設有圓孔C,且與熱繼電器連接的B端設有圓孔D,所述轉接片I的A端與B端的高度差為7mm,所述的轉接片I的邊角采用大小為R2的圓角結構。為更好的實現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轉接片II與接觸器連接的C端邊角采用大小為R2的圓角結構且與空氣開關連接的D端邊角采用大小為Rl的圓角結構,所述轉接片II的C端設有圓孔E,所述轉接片II的C端與D端的高度差為9mm或23mm或10mm。為更好的實現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安裝板為中部呈等腰梯形陷沉結構且等腰梯形高度為 8mm η為更好的實現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轉接片I和轉接片II采用δ 2黃銅板。為更好的實現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轉接片I的連接長度設置為55mm或64mm或54mm。為更好的實現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轉接片II的連接長度設置為53mm或62mm或55mm。為更好的實現本專利技術,所述的接觸器為電容補償接觸器。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I)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上的不足,將空氣開關、接觸器和熱繼電器安裝在同一安裝板上,依據空氣開關、接觸器、熱繼電器之間的電氣性能要求而設計轉接片I和轉接片II,利用轉接片II代替導線進行空氣開關和接觸器之間的連接,利用轉接片I代替導線進行接觸器和熱繼電器之間的連接,既節約了器件間的安裝空間及導電金屬片長度又保證了導電體之間的良好接觸,減少原件發熱,降低故障率,提高器件的使用壽命,整個結構具有設計合理、經濟實用、安裝方便等特點。(2)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轉接片I和轉接片II可以進行批量生產。(3)本專利技術具有節約安裝空間和連接距離的特性,從而起到節約成本的目的。(4)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轉接片I和轉接片II都是根據器件間的電氣性能而設計的結構,能夠充分滿足器件間的過電要求,不會出現因為過熱而發生故障現象。(5)本專利技術具有整體結構美觀的特點。(6)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轉接片I和轉接片II采用黃銅片,具有良好的導電性能,能夠穩定的進行器件間導電。【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電氣結構框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轉接片I結構圖a型俯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轉接片I結構圖a型主視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轉接片I結構圖b型俯視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轉接片I結構圖b型主視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轉接片II結構俯視圖。圖7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轉接片II結構主視圖。圖8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安裝板俯視圖。圖9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安裝板主視圖。其中,1-圓孔A,2_圓孔B,3-圓孔C,4_圓孔D,5_圓孔E。【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實施例: 電容補償接觸器上下連接結構,結合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圖9所示,主要由安裝板以及安裝在安裝板上的空氣開關、接觸器、熱繼電器組成,所述的接觸器通過反Z字型結構的轉接片I連接熱繼電器,所述的接觸器通過反Z字型結構的轉接片II連接空氣開關。如圖2、圖3所示,所述的轉接片I的a型結構設置為:與接觸器連接的A端設有Φ5.5的圓孔Al,與熱繼電器連接的B端設有Φ6.5-8的圓孔B2,當設置A端與B端的高度差為8mm的結構時,邊角采用大小為R2的圓角結構,整個轉接片I的連接長度設置為55mm,A端的寬度設置為IOmm,且長度設置為14mm, B端的寬度設置為13mm,且長度設置為21mm ;當設置A端與B端的高度差為23mm結構時,邊角采用大小為R2的圓角結構,整個轉接片I的連接長度設置為64mm, A端的寬度設置為IOmm,且長度設置為14mm, B端的寬度設置為13mm,且長度設置為21mm。如圖4、圖5所示,所述的轉接片I的b型結構設置為:與接觸器連接的A端設有Φ5.5的圓孔C3,與熱繼電器連接的B端設有Φ6.5的圓孔D4,A端與B端的高度差為7mm,邊角采用大小為R2的圓角結構,整個轉接片I的連接長度設置為54_,A端的寬度設置為12mm,且長度設置為14mm, B端的寬度設置為15mm,且長度設置為21mm。如圖6、圖7所示,所述的轉接片II的結構設置為:與接觸器連接的C端邊角采用大小為R2的圓角結構且與空氣開關連接的D端邊角采用大小為Rl的圓角結構,C端設有Φ5.5的圓孔E5,當設置C端與D端的高度差為9mm結構時,整個轉接片II的連接長度設置為53mm, C端的寬度設置為IOmm,且長度設置為16mm, D端的寬度設置為6.5mm,且長度設置為13mm;當設置C端與D端的高度差為23mm結構時,整個轉接片II的連接長度設置為62mm, C端的寬度設置為IOmm,且長度設置為16mm, D端的寬度設置為6.5mm,且長度設置為13mm;當設置C端與D端的高度差為IOmm結構時,整個轉接片II的連接長度設置為55mm,C端的寬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電容補償接觸器上下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安裝板以及安裝在安裝板上的空氣開關、接觸器、熱繼電器組成,所述的接觸器通過反Z字型結構的轉接片I連接熱繼電器,所述的接觸器通過反Z字型結構的轉接片II連接空氣開關。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夏文紅,
申請(專利權)人:興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