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加工內錐絕緣子的注料支座,用于連通注料設備的出料口與模具下芯的注射口,所述注料支座設置于模具下芯的下方并且能夠通過進給機構驅動向著靠近所述模具下芯方向或遠離所述模具下芯方向移動,所述注料支座包括本體以及設置于所述模具下芯的下方的導向部件,所述本體為沿橫向延伸的圓柱狀,所述本體設置有可沿所述導向部件滑動的滑動部件;所述本體內形成有中空腔室,所述本體上設置有與所述中空腔室連通的注料嘴以及用于連通所述中空腔室與所述注料設備的出料口的管道接頭,當所述進給機構驅動所述本體靠近所述模具下芯時,所述注料嘴與所述注射口連通。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注料支座,能夠保證內錐絕緣子的加工質量。(*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加工內錐絕緣子的注料支座,用于連通注料設備的出料口與模具下芯的注射口,所述注料支座設置于模具下芯的下方并且能夠通過進給機構驅動向著靠近所述模具下芯方向或遠離所述模具下芯方向移動,所述注料支座包括本體以及設置于所述模具下芯的下方的導向部件,所述本體為沿橫向延伸的圓柱狀,所述本體設置有可沿所述導向部件滑動的滑動部件;所述本體內形成有中空腔室,所述本體上設置有與所述中空腔室連通的注料嘴以及用于連通所述中空腔室與所述注料設備的出料口的管道接頭,當所述進給機構驅動所述本體靠近所述模具下芯時,所述注料嘴與所述注射口連通。采用本技術的注料支座,能夠保證內錐絕緣子的加工質量。【專利說明】用于加工內錐絕緣子的注料支座
本技術涉及APG工藝中內錐絕緣子的加工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加工內錐絕緣子的注料支座。
技術介紹
在當今市場上的環氧絕緣件產品中,例如固封極柱、絕緣套管、絕緣子等類型產品,均采用環氧樹脂壓力注射成型工藝(The Automatic Pressure Gelation Process,簡稱APG工藝)工藝進行生產。APG工藝的特點是將環氧絕緣件的生產周期從傳統的真空澆注所需的十幾小時縮短至十幾分鐘,改變了傳統的大批量生產需要許多模具的方式,能較好地控制放熱反應,實現了單人單機、管道式密閉循環操作,改善了工作環境,降低了勞動強度,便于環氧件生產過程中質量優化控制,使環氧件的尺寸穩定性和精度提高,達到了環氧絕緣件的互換要求和較高的機械強度要求,使環氧絕緣件的生產水平躍上了新的臺階。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由于各種產品使用安裝方法及性能方面的要求,致使每種絕緣子的形狀各不相同,這就需要針對每種絕緣件的生產過程而制定出不同的生產工藝及特有的設備改進。用于加工內錐絕緣子的注射口位于模具下芯的底座上,設備自帶的注料支座為方形結構,位于模具下芯的下方,并且注料嘴與模具下芯之間的距離較短。生產中模具溫度較高,而在注料嘴貼合在注射口之前需要開啟注料設備將注料嘴中的空氣排出,此時,混合漿料極易固化積聚在方形的注料支座上;當排氣完成后,通過進給機構驅動該注料支座向上移動試圖將注料嘴貼合在注射口時,積聚在方形支座上的混合漿料將影響到二者的密封,進而致使產品缺料或出現雜質,產品的合格率得不到保證。現有技術中,需要經常清理注料嘴以及模具下芯的下表面,增加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用于加工內錐絕緣子的注料支座,其能夠保證內錐絕緣子產品的加工質量。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用于加工內錐絕緣子的注料支座,用于連通注料設備的出料口與模具下芯的注射口,所述注料支座設置于模具下芯的下方并且能夠通過進給機構驅動向著靠近所述模具下芯方向或遠離所述模具下芯方向移動,其中,所述注料支座包括本體以及設置于所述模具下芯的下方的導向部件,所述本體為沿橫向延伸的圓柱狀,所述本體設置有可沿所述導向部件滑動的滑動部件;所述本體內形成有中空腔室,所述本體上設置有與所述中空腔室連通的注料嘴以及用于連通所述中空腔室與所述注料設備的出料口的管道接頭,當所述進給機構驅動所述本體靠近所述模具下芯時,所述注料嘴與所述注射口連通。優選地,所述進給機構為液壓油缸,所述液壓油缸的活塞桿與所述本體連接。優選地,所述導向部件為垂直設置于所述模具下芯的下表面的導柱,所述滑動部件為設置于所述本體的周邊的套筒,所述套筒套裝于所述導柱上。優選地,所述導柱的端部設置有外螺紋,所述導柱與所述模具下芯螺紋連接。優選地,所述注料嘴垂直設置于所述本體上方。本技術的用于加工內錐絕緣子的注料支座,設置于模具下芯的下方,其本體呈圓柱狀,在向模具下芯注料前,排除注料嘴中的空氣時,由注料嘴中溢出的注射混合漿料將沿著圓柱狀的本體的周邊流下而不會積聚在本體上方,這種方式,能夠避免在多次注模時因漿料積聚在本體上方而導致本體無法貼合在模具下芯進而導致產品缺陷。采用本技術的這種用于加工內錐絕緣子的注料支座,能夠保證產品的質量。【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用于加工內錐絕緣子的注料支座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其中,該注料支座處于常規的使用狀態;圖2為與圖1對應的本技術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其中該注料支座處于倒置狀態;圖3為本技術的用于加工內錐絕緣子的注料支座的使用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結構以及工作原理等作進一步的說明。為清楚示出本技術的用于加工內錐絕緣子的注料支座的結構,圖1與圖2分別示出了該注料支座的使用狀態的放置方式以及相對于使用狀態倒置的方式。參見圖1-圖3,本技術的用于加工內錐絕緣子的注料支座100,用于連通注料設備(圖中未示出)的出料口與模具下芯9的注射口 901,以便將注料設備輸出的混合漿料通過注射口 901輸入到模具下芯9外所形成的型腔中,最后形成加工成型的內錐絕緣子。該注料設備可以為能夠適用于APG工藝中加工內錐絕緣子的多種設備,例如,移動混料罐,其將多種原料混合后形成混合漿料并通過注料支座100輸送至模具中。該注料支座100設置于模具下芯9的下方,并且能夠通過進給機構驅動向著靠近模具下芯9方向或遠離模具下芯9方向移動。注料支座100包括本體I以及設置于模具下芯9的下方的導向部件,本體I為沿橫向延伸的圓柱狀,如圖中所示,該圓柱狀本體I沿水平方向延伸,本體I設置有可沿導向部件滑動的滑動部件,該結構能夠保證本體I移動的穩定性。進一步地,導向部件可以為垂直設置于模具下芯9的下表面的多個導柱6,滑動部件可以為設置于本體I的周邊的能夠套裝于導柱6外的套筒5,如圖1、圖2中所示,導柱6以及套筒5的數量均為四個,導柱6 —端設置有外螺紋,模具下芯9上開設有螺紋孔,由此二者形成螺紋連接;套筒5通過安裝支腿7與本體I連接,位于圓柱狀本體I的相同一端的兩個安裝支腿7大致構成為U形。使用時,套筒5套裝于導柱6上,以便對本體I的移動進行導向。本體I內形成有中空腔室(圖中未示出),本體I上設置有與中空腔室連通的注料嘴2以及用于連通中空腔室與注料設備的出料口的管道接頭3。管道接頭3用于與注料設備的出料口連通,以便接收注料設備輸出的混合漿料;注料嘴2用于向模具中注射該混合漿料以便混合漿料在模具中成型。當進給機構驅動本體I靠近模具下芯9時,注料嘴2與注射口 901連通,此時,注料嘴2貼合在注射口 901上,保證注料嘴2中的混合漿料注射到模具中。作為優選,注料嘴2垂直設置于本體I上方,如圖中所述,注料嘴2形成為圓柱狀,與圓柱狀的本體I相貫。這樣,能夠保證本體I與模具下芯9之間有較大的距離,防止該處因積聚混合漿料而影響注料嘴2與模具下芯9之間的密封性。前述的進給機構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如電動控制的方式等,作為一種優選,進給機構為液壓油缸8,液壓油缸8的活塞桿801與本體I連接。通過活塞桿801的伸出與縮回控制本體I的上下移動,操作方便。具體地,本體I與活塞桿801的連接可以采用固定或活動的方式,作為一種方式,本體I下方設置有連接塊4,連接塊4的下表面開設有插槽401,活塞桿801端部設置有可插入插槽401的插接部件。如圖2中所示,該插槽401為T形,插接部件也為T形(圖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加工內錐絕緣子的注料支座,用于連通注料設備的出料口與模具下芯的注射口,所述注料支座設置于模具下芯的下方并且能夠通過進給機構驅動向著靠近所述模具下芯方向或遠離所述模具下芯方向移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料支座包括本體以及設置于所述模具下芯的下方的導向部件,所述本體為沿橫向延伸的圓柱狀,所述本體設置有可沿所述導向部件滑動的滑動部件;所述本體內形成有中空腔室,所述本體上設置有與所述中空腔室連通的注料嘴以及用于連通所述中空腔室與所述注料設備的出料口的管道接頭,當所述進給機構驅動所述本體靠近所述模具下芯時,所述注料嘴與所述注射口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公兵,馬強,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雷博司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