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多功能自動郵政編碼機提供了一種蓋印郵政編碼的工具,其主要特征是由機柄、機體、機座、編碼輪及自動撥碼裝置構成解決了長期來人工書寫字體潦草,不規范,給郵件分檢帶來困難,也克服了刻制郵政編碼圖章使用不方便的缺點。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新穎,使用窛便,字體規范,可以蓋印全國各地的郵政編碼,有利于迅速、準確地傳遞信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在全國各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郵政部門得到廣泛應用。(*該技術在2000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用于蓋印郵政編碼的工具,更具體地說是一種多功能自動郵政編碼機。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管理法》中“寄遞郵件逐步使用郵政編碼”的規定,廣大用戶在交寄信件時,必須在郵政編碼框內,用阿拉伯字書寫收、寄件人(單位)所在投遞區的郵政編碼。現在,書寫郵政編碼,個人多用手書寫;一般單位開始使用刻制的郵政編碼圖章。人工書寫,因出于眾人之手,字體多樣,有的工整,有的潦草,常造成某些字(如“3”與“5”,“4”與“9”,“7”與“9”等)難于分辨,給郵件分檢工作帶來困難,造成誤遞現象,而單位刻制的郵政編碼圖章,一枚只能蓋印一個郵政編碼。因單位聯系廣泛,函件頻繁,必須刻制很多枚郵政編碼圖章,才能滿足需要,不僅耗資巨額,而且尋找使用也極麻煩,更因出于眾刻工之手,字體也不規范、近據《中國技術專利公報》總第180號11期報道,馬祖達曾專利技術郵政編碼機(申請號為880203504.5),“其特征是具有六個可繞同一中心線轉動的轉輪和六條圍繞在轉輪同機架的支承板之間的數字帶,數字帶上有一組蓋印符號和一組數字符號,轉動轉輪,從機架的視孔中很快就指示出所需要蓋印的郵政編碼”,但此技術需手工轉動,不能自動上墨,只能蓋印收件人的郵政編碼,不能蓋印寄件人的郵政編碼,更不能蓋印收寄件人的郵政編碼框,達到一機多用,自動撥碼的目的。本技術多功能自動郵政編碼機,克服上述已有技術的缺點,是應用兩組都是六個大小相等的編碼輪,通過連桿帶動自動撥碼裝置,便可自動撥碼、自動上墨,蓋印全國各地收、寄件人所在區的郵政編碼和郵政編碼框。參閱附圖時,幾張視圖中相同的參照數字代表相同的部件和零件。本技術多功能自動郵政編碼機,如附圖說明圖1所示是由機柄(1)、機體(2)和機座(3)三部分構成。機體(1)上開有兩條高度相等一端相交的滑槽(6),滑槽(6)上分別安裝有大小兩組編碼輪和彈簧碰扣(7)、連桿(9)連接在機體(2)上,大小兩組編碼輪的輪軸直徑相等,其上分別裝有一個結構相同的自動撥碼裝置(8)、機座(3)由底板(10)、彈簧片(11)、限制口(12)、連桿(13)、墨盒(14)、墨盒連桿(26)組成。如圖2所示,每組編碼輪是由六個結構相同、大小相等、相互獨立的號碼輪(4或5)組成。大組編碼輪用于蓋印收件人(單位)所在投遞區的郵政編碼和郵政編碼框,小組編碼輪用于蓋印寄件人(單位)所在區的郵政編碼和郵政編碼框,號碼輪(4或5)由輪軸(15)和輪組成,輪軸(15)兩端安有螺帽(28)。輪側分別有大小相等的巨齒(16),巨齒的厚度完全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1 416信封》(以下簡稱標準信封)上郵政編碼框之距離要求設計,輪沿分別刻有0、1、2、3、4、5、6、7、8、9十個阿拉伯字和一個“□”符合,十個阿拉伯字和“□”的符號,其大小規格、間距完全按照《標準信封》要求設計而成,如圖3所示自動撥碼裝置(8)由輪軸(15)、固定架(17)、可動架(18)、彈簧片(19)、巨爪(20)、撥碼爪(21)、連桿(22)、撥桿(23)、掛鉤(24)和圖2所示之彈簧(25)、彈簧穿桿(27)構成。現在再來參閱本技術多功能郵政編碼機的工作原理,當將大組編碼輪(A)通過彈簧碰扣(7)由(a)沿滑槽(6)推向(b)并被彈簧碰扣(1),固定時,掀下機柄(1),壓縮彈簧片(11),大編碼輪隨機體(2)向下移動,機體(2)上的連桿(9)帶動機座(3)上的連桿(13)以墨盒穿桿(26)為軸使墨盒(14)轉動,在機體(2)下移的同時,撥桿(23)帶動連桿(22)使可動架(18)繞軸(15)轉動,可動架(18)上彈簧穿桿(20)上的撥碼爪(21)撥動號碼輪(4)轉動,出現新號碼,與此同時,號碼輪上的巨爪(20)在彈簧片(19)壓力下,緊扣巨齒(16)轉動,使號碼輪始終處于穩定狀態。當放松機柄(1)時,隨彈簧片(16)的伸展,機體(2)上移,限制口(12)限制機體(2)上移高度,機體(2)上的連桿(9)又帶動機座(3)上的連桿(13)以墨盒穿桿(26)為軸,使墨盒(14)又轉回原處,緊貼大編碼輪并上墨,在機體(2)上移的同時,撥碼桿(23)又帶動連桿(22)使可動架(18)繞輪軸(15)轉回原處,如此操作,便可自動撥碼、自動上墨。根據情況,需要撥動哪一個或哪幾個號碼輪,只需將可動架彈簧穿桿(27)上的掛鉤(24)向下移動,使連接在掛鉤(24)上的撥碼爪(21)緊貼巨齒(16)便可自動同時撥一個或撥幾個號碼輪,待撥到所需郵政編碼時,再向上移動掛鉤(24)使撥碼爪(21)離開巨齒(16),即可蓋印。為解決大小兩組編碼輪(A、B)半徑不同,在同一圓心上號碼輪下沿不在相同高度,給上墨造成的困難,本技術如圖1所示,采用在大編碼輪(A)輪軸兩端通過軸心,切割上半圓,保留軸心下的梯形;而在小編碼輪(B)輪軸的兩端通過軸心切割下半圓;保留軸心上的梯形,兩者之差恰與兩組編碼輪(A、B)半徑之差相等。這樣一來,既克服了上述困難,又可使輪軸(15)穩定,不會轉動。便于自動撥碼裝置(8)工作。本技術多功能自動郵政編碼機有幾個重要特點,首先是可按照所需郵政編碼自動撥碼,第二是為使用標準信封的用戶(單位)蓋印全國各地任何收件人(單位)所在投遞區的郵政編碼。又可蓋印寄件人(單位)所在區的郵政編碼。第三,為那些符合標準信封大小規格要求,但未印有收、寄件人(單位)郵政編碼框和郵政編碼的用戶在原信封加蓋郵政編碼框和郵政編碼。本技術字體標準、規范,將會提高郵政部門的郵件分檢率,有利于迅速、準確地傳遞郵件,加速郵政通訊現代化。本技術使用方便、結構簡單、造價廉,一機多用,適用于全國各級黨政機關、大小企業、事業單位以及郵政部門和家庭中得到廣泛應用。下面將敘述按本技術多功能自動郵政編碼機的具體實例,從中可以看出本技術更多的優點,敘述中參閱的附圖有下列幾幅圖1,表示多功能自動郵政編碼機的側視圖。圖2,表示多功能自動郵政編碼機的正視圖。圖3,表示多功能自動郵政編碼機的自動撥碼裝置側視圖;當需蓋印某收件人(單位)所在投遞區的郵政編碼時,可將大編碼輪(A)通過彈簧碰扣(7)沿滑槽(6)由(a)推向(b)處,彈簧碰扣(7)便自動將大編碼輪輪軸(15)固定,掀下機柄(1)取下墨盒(14)加上黑色或藍色油墨后,再安上,隨機柄(1)下降,壓縮彈簧片(11),大編碼輪(A)向下移動,機體(2)上的連桿(9)帶動機座(3)上的連桿(13),以墨盒穿桿(26)為軸使墨盒轉動,在機體(2)下移的同時,撥桿(23)帶動連桿(22)使可動架繞輪軸(15)轉動;可動架(18)上的撥碼爪(21)撥動號碼輪(4)轉動,出現新號,待撥到所需郵政編碼時,向上移動掛鉤(24),使撥碼爪(21)離開巨齒(16)即可蓋印。若需蓋印寄件人(單位)所在區的郵政編碼時,可將大編碼輪(A)由(b)退到(a)處,被彈簧碰扣(7)固定,再將小編碼輪(B)由(C)通過彈簧碰扣(7)沿滑槽(6)由(C)推向(b)處,被彈簧碰扣固定,如上操作即可蓋印。若需蓋印收件人郵政編碼框,只需掀下機柄(1)將墨盒(14)取下,在墨盒(14)反面加入金光紅色油墨(光譜范圍6000~6600A)后,再安上,再按上述蓋印收件人(單位)郵政編碼的方法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由機柄①、機體②和機座③三部分構成的多功能自動郵政編碼機,其特在于機體②上開有兩條高度相等,一端相交的滑槽⑥,滑槽⑥上分別安裝有大小兩組編碼輪和彈簧碰扣⑦,連桿⑨連接在機體②上,大小兩組編碼輪的輪軸15直徑相等,其上分別安有一個結構相同的自動撥碼裝置⑧,機座③由底板⑩、彈簧片11限制口12連桿13和墨盒14、墨盒穿桿26組成。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藍太富,
申請(專利權)人:藍太富,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51[中國|四川]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