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雙吸葉輪及雙吸旋流泵,所述雙吸葉輪相背對的兩面的葉片相互錯開了流道寬度的40-60%。所述雙吸旋流泵的具有本發明專利技術所述雙吸葉輪,所述雙吸葉輪的葉片的占寬度為泵體內腔寬度的40%~60%,所述雙吸旋流泵的泵體還具有副進水室,所述副進水室位于泵體內腔與填料室之間、且與泵體內腔相連通,所述副進水室上具有副進水口,所述副進水口為徑向進口、進口方向平行于葉輪平面。本發明專利技術所述的雙吸葉輪相背對的兩側的葉片的錯位結構,使雙吸葉輪的運轉更加平穩,減小了震動。使所述雙吸葉輪的葉片的占寬度為泵體內腔寬度的40%~60%,能夠保證大塊雜質通過泵體,又能夠保證泵的效率及揚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雙吸葉輪及雙吸旋流泵
本專利技術屬于機械領域,尤其是一種雙吸葉輪及包含該雙吸葉輪的雙吸旋流泵。
技術介紹
旋流泵多用于抽送復雜介質或含雜質流體,如含垃圾、短纖維物質或糞便的兩相流體,旋流泵與其它雜質泵相比具有無堵塞性能好,可通過大約與泵出口口徑相當的固體顆粒,但對輸送的物料具有一定破壞性,葉輪和泵體之間的軸向間隙對泵性能的影響不如離心泵那樣敏感,無需間隙調整,旋流泵葉輪大多為開式徑向葉輪,制造工藝簡單,葉輪流道容易加工且葉輪容易平衡,運行平穩,泵吸入性能好,具有良好的抗汽蝕性能,可抽送含氣率較高的液體,也可抽送高濃度以及高粘度的液體等很多優點,但是傳統旋流泵水力損失大,效率較低,大多數旋流泵的效率低于50%,這些問題一直得不到改進,困擾著人們。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傳統旋流泵的效率低下問題,本專利技術是一種雙吸葉輪及包含該雙吸葉輪的雙吸旋流泵。本專利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手段實現上述技術目的的。一種雙吸葉輪,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吸葉輪相背對的兩面的葉片相互錯開了流道寬度的40-60%。一種雙吸旋流泵,包括所述雙吸葉輪、主軸、前蓋、泵體、填料室、軸承體上支架、右軸承壓蓋、耐磨板、填料壓蓋、軸承體、軸承體下支架,所述主軸裝配在所述軸承體上,所述主軸的一端與電機相連,所述雙吸葉輪固定在主軸的另一端上、且位于泵體的腔內,所述填料室、填料壓蓋裝在主軸上且與泵體密封連接,所述泵體的主進水口與前蓋連接,所述前蓋與泵體之間設有耐磨板,填料室與填料壓蓋固定連接,所述泵體、填料室、軸承體均固定在軸承體下支架上,所述軸承體上支架位于軸承體的上部、且與軸承體下支架連接。優選地,所述泵體還具有副進水室,所述副進水室位于泵體主腔與填料室之間、且與泵體主腔相連通,所述副進水室上具有副進水口,所述副進水口為徑向進口、進口方向平行于葉輪平面。優選地,連通所述副進水室與泵體主腔的孔徑小于泵體的主進水口的直徑。優選地,所述雙吸葉輪的葉片在泵體主腔所占寬度為泵體主腔寬度的40%?60%。優選地,所述雙吸葉輪的葉片在泵體主腔所占寬度為泵體主腔寬度的50%。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雙吸葉輪相背對的兩側的葉片的錯位結構,使雙吸葉輪的運轉更加平穩,減小了震動。使所述雙吸葉輪的葉片的占寬度為泵體主腔寬度的40%?60%,能夠保證大塊雜質通過泵體,又能夠保證泵的效率及揚程。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雙吸旋流泵的工作原理為:當雙吸葉輪旋轉時介質受離心力的作用能量增加,進入葉片間的介質受葉片的推動與雙吸葉輪一起運動,在雙吸葉輪出口頂部附近的介質因離心力較大形成了貫通流,在雙吸葉輪中部的介質形成了循環流,貫通流經泵腔出口流出,形成一定的揚程;介質中的固體顆粒和纖維在循環流的作用下獲得能量,絕大部分不經過雙吸葉輪,而在泵腔內無葉片的部分運動后經泵出口排出,從而達到輸送復雜介質或含雜質流體的目的。采用雙吸葉輪,相當于兩個相同直徑的單吸葉輪同時工作,在同樣的葉輪外徑下流量可增大一倍,雙吸葉輪結構對稱,沒有軸向力,運行較平穩;所述雙吸旋流泵繼承了傳統旋流泵的特點同時兼有雙吸泵的特點,即克服了傳統旋流泵的效率低下問題,又保留了旋流泵的原有特性。同時,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雙吸旋流泵不同于傳統的雙吸泵,其具有兩個流體進口,即主進水口、副進水口,流體和雜質,甚至大塊的雜質都能夠從主進水口進入,副進水口能夠通過小塊雜質,并且所述旋流泵的揚程得到一定的提高,使該雙吸旋流泵比傳統旋流泵的效率提高10%?20%。【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所述雙吸葉輪的結構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所述雙吸旋流泵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所述雙吸旋流泵的局部放大圖。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葉輪螺母,2-前蓋,3-雙吸葉輪,4-泵體,5-副進水室,6_填料室,7_軸承體上支架,8-右軸承壓蓋,9-耐磨板,10-填料壓蓋,11-軸承體,12-軸承體下支架,13-副進水口,14-主軸,15-主進水口,16-主腔。【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此。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雙吸葉輪3的背對的兩面葉片錯開流道寬度的40-60%,即L1=0.5L2,所述雙吸葉輪3相背對的兩側的葉片的錯位結構,能夠使雙吸葉輪3的運轉更加平穩,減小震動。較佳的,當雙吸葉輪3的背對的兩面葉片錯開流道寬度的50%時,雙吸葉輪3運轉的平穩度最好。如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雙吸旋流泵,包括主軸14、前蓋2、泵體4、填料室6、軸承體上支架7、右軸承壓蓋8、耐磨板9、填料壓蓋10、軸承體11、軸承體下支架12,所述主軸14裝配在所述軸承體11上,所述主軸14的一端與電機相連,所述雙吸葉輪3通過葉輪螺母I固定在主軸14的另一端上、且位于泵體4的腔內,所述填料室6、填料壓蓋10裝在主軸14上且與泵體4密封連接,所述泵體4的主進水口 15與前蓋2連接,所述前蓋2與泵體4之間設有耐磨板9,填料室6與填料壓蓋10固定連接,所述泵體4、填料室6、軸承體11均固定在軸承體下支架12上,所述軸承體上支架7位于軸承體11的上部、且與軸承體下支架12連接。所述泵體4還具有副進水室5,所述副進水室5位于泵體4主腔16與填料室6之間、且與泵體4的主腔16相連通,所述副進水室5上具有副進水口 13,所述副進水口 13為徑向進口、進口方向平行于葉輪平面。連通所述副進水室5與泵體4的主腔16的孔徑小于泵體4的主進水口 15的直徑。所述雙吸葉輪3的葉片在泵體4的主腔16所占寬度為泵體4主腔16寬度的40%?60%。既可以保證泵的效率,也可以調節葉片在泵體4的主腔16所占比例以適應某些特殊情況例:流體中有大量體積較大物塊。較佳地,雙吸葉輪3的葉片在泵體4的主腔16所占寬度為泵體4的主腔16寬度的一半,即b2=2bi,如圖3所示,即可保證大塊雜質通過泵體4,又可保證泵的效率及揚程。所述雙吸旋流泵的電機通過主軸14帶動雙吸葉輪3高速旋轉,從主進水口 15、副進水口 13進入的介質受離心力的作用,能量增加,進入葉片間的介質受葉片的推動與雙吸葉輪3 —起運動,在雙吸葉輪3出口頂部附近的介質因離心力較大形成了貫通流,在雙吸葉輪3中部的介質形成了循環流,貫通流經泵腔出口流出,形成一定的揚程,介質中的雜質在循環流的作用下獲得能量,絕大部分不經過雙吸葉輪3,在泵體4腔內無葉輪部分運動后經泵出口排出。所述實施例為本專利技術的優選的實施方式,但本專利技術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背離本專利技術的實質內容的情況下,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做出的任何顯而易見的改進、替換或變型均屬于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吸葉輪,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吸葉輪(3)相背對的兩面的葉片相互錯開了流道寬度的40?60%。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吸葉輪,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吸葉輪(3)相背對的兩面的葉片相互錯開了流道寬度的40-60%。2.一種包括權利要求1所述雙吸葉輪(3)的雙吸旋流泵,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主軸(14)、前蓋(2)、泵體(4)、填料室(6)、軸承體上支架(7)、右軸承壓蓋(8)、耐磨板(9)、填料壓蓋(10)、軸承體(11)、軸承體下支架(12),所述主軸(14)裝配在所述軸承體(11)上,所述主軸(14)的一端與電機相連,所述雙吸葉輪(3)固定在軸的另一端上、且位于泵體(4)的腔內,所述填料室(6)、填料壓蓋(10)裝在主軸(14)上且與泵體(4)密封連接,所述泵體(4)的主進水口( 15 )與前蓋(2 )連接,所述前蓋(2 )與泵體(4 )之間設有耐磨板(9 ),填料室(6 )與填料壓蓋(10)固定連接,所述泵體(4)、填料室(6)、軸承體(11)均固定在軸承體下支架(12)上,所述軸承體上支...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秀禮,盧永剛,付強,王洪亮,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