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風力發電機側剎車電路,包括光耦供電電路、可控硅驅動電路、光耦驅動電路、風力發電機剎車功率電路和單片機控制電路;所述光耦供電電路分別向可控硅驅動電路和光耦驅動電路供電,可控硅驅動電路接光耦驅動電路;可控硅驅動電路接風力發電機剎車功率電路,所述單片機控制電路接風力發電機的電壓輸出端。采用該風力發電機剎車電路,具有風機原邊剎車,電路易于實現,穩定性高,不易誤判,剎車及時的特點;即采用該風力發電機原邊剎車技術,具有控制方法簡單,無觸點,易于實現,不易誤判,剎車技術,電路可靠性高等特點。(*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種風力發電機側剎車電路
本技術涉及開關電源以及控制器的
,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新型的風力發電機剎車電路。
技術介紹
隨著經濟發展,人類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傳統的能源儲量正日益枯竭,而傳統燃料的大量使用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重要而急迫,清潔能源中風能和太陽能是最具開發價值的能源,其中風能是一種利用風力發電的裝置。風力發電的發電系統主要由風力發電控制器或風光互補控制器,蓄電池組成,現有風力發電控制器主要采用以下技術進行剎車,如圖1。剎車電路由整流器件以及功率mos管組成,其剎車原理是風機三線經過整流管后由功率mos管短接進行剎車。這樣整流器件須承受比較大的功率,剎車時由于整流器件上有壓降的原因,風機還是以低速轉動,這時所有功率將由整流器件承擔。對整流器件要求較高,且發熱大;電路長時間工作可靠性降低。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所提出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簡單可靠,原邊剎車,電路易于實現,穩定性高,不易誤判,且剎車及時的風力發電機剎車電路。本技術的目的通過如下措施實現:一種風力發電機側剎車電路,包括光耦供電電路、可控硅驅動電路、光耦驅動電路、風力發電機剎車功率電路和單片機控制電路;所述光耦供電電路分別向可控硅驅動電路和光耦驅動電路供電,可控硅驅動電路接光耦驅動電路;可控硅驅動電路接風力發電機剎車功率電路,所述單片機控制電路接風力發電機的電壓輸出端。采用該風力發電機剎車電路,具有風機原邊剎車,電路易于實現,穩定性高,不易誤判,剎車及時的特點;即采用該風力發電機原邊剎車技術,具有控制方法簡單,無觸點,易于實現,不易誤判,剎車技術,電路可靠性高等特點。更進一步的,所述可控硅驅動電路包括若干個路驅動子電路,所述驅動子電路包括光稱合器和電阻;光稱合器由光稱供電電路供電;所述風力發電機剎車功率電路包括可控娃和電阻;光I禹合器的一輸出端通過電阻接可控娃的Tl極,另一輸出端接可控娃的控制極G,可控硅的控制極G通過電阻接可控硅的T2極。所述光耦驅動電路包括三極管Q8和電阻R50 ;光耦供電電路通過接三極管Q8的集電極向光耦驅動電路供電,三極管Q8的發射極接地,三極管Q8的基極接電阻R50 ;三極管Q8的集電極分別接各路驅動子電路的光耦合器。所述可控硅驅動電路包括3路驅動子電路,分別為第一驅動子電路、第二驅動子電路和第三驅動子電路;所述風力發電機剎車功率電路包括雙向可控硅Q5、Q6、Q7和電阻R54、R55、R56 ;所述光耦供電電路包括電源、電阻R45-R46 ;所述第一驅動子電路由光耦合器U9和電阻R47組成,電源通過電阻R46向光耦合器U9供電,光I禹合器的一輸出端通過電阻R47接雙向可控娃Q5的T2極,該雙向可控娃Q5的T2接風力發電機的ACl線;另一輸出端接雙向可控硅Q5的控制極G,雙向可控硅Q5的控制極G通過電阻R54接雙向可控硅Q5的Tl極;所述第二驅動子電路由光I禹合器UlO和電阻R48組成,電源通過電阻R45向光率禹合器UlO供電,光I禹合器的一輸出端通過電阻R48接雙向可控娃Q6的T2極,該雙向可控娃Q5的T2接風力發電機的AC2線;另一輸出端接雙向可控硅Q6的控制極G,雙向可控硅Q6的控制極G通過電阻R55接雙向可控硅Q6的Tl極;所述第三驅動子電路由光耦合器Ull和電阻R498組成,電源通過電阻R44向光耦合器Ull供電,光I禹合器的一輸出端通過電阻R49接雙向可控娃Q7的T2極,該雙向可控娃Q5的T2接風力發電機的AC3線;另一輸出端接雙向可控硅Q7的控制極G,雙向可控硅Q7的控制極G通過電阻R56接雙向可控硅Q7的Tl極;所述雙向可控硅Q5-Q7的Tl極相連。所述單片機控制電路包括單片機Ul和電阻Rl、R2 ;所述單片機Ul的一引腳通過電阻R2接地,并通過電阻Rl接風力發電機的電壓輸出端。本技術中光耦合器由發光二極管及可控硅構成,該光耦合器U9,U10, Ull為高靈敏度可控硅光耦,其驅動電流小。在具體使用時,單片機Ul須能產生最少一路PWM波形,最少I路ADC輸入。雙向可控硅Q5、Q6,Q7的Tl極相連,T2極分別與風力發電機的三線相連。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應用在風力發電控制器或風光互補控制器,有如下有益的效果:1、無觸點控制;2、容易實現;3、不易誤動作;4、風力發電機控制;5、整體電路功耗少。【附圖說明】圖1為現有風力發電控制器的剎車電路原理圖。圖2為本技術的電路原理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描述,但本技術的實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一種風力發電機側剎車電路,包括光耦供電電路1、可控硅驅動電路2、光耦驅動電路3、風力發電機剎車功率電路4和單片機控制電路5 ;所述光耦供電電路I分別向可控硅驅動電路2和光耦驅動電路3供電,可控硅驅動電路2接光耦驅動電路3 ;可控硅驅動電路2接風力發電機剎車功率電路4,所述單片機控制電路5接風力發電機的電壓輸出端。所述光耦驅動電路3包括三極管Q8和電阻R50 ;光耦供電電路I通過接三極管Q8的集電極向光耦驅動電路3供電,三極管Q8的發射極接地,三極管Q8的基極接電阻R50的一端,電阻R50的另一端接單片機控制電路的PWM輸出端。所述可控硅驅動電路2包括3路驅動子電路,分別為第一驅動子電路、第二驅動子電路和第三驅動子電路;所述風力發電機剎車功率電路4包括雙向可控硅Q5、Q6、Q7和電阻R54、R55、R56 ;所述光耦供電電路I包括電源、電阻R45-R46 ;所述第一驅動子電路由光耦合器U9和電阻R47組成,電源通過電阻R46向光耦合器U9供電,光I禹合器的一輸出端通過電阻R47接雙向可控娃Q5的T2極,該雙向可控娃Q5的T2接風力發電機的ACl線;另一輸出端接雙向可控硅Q5的控制極G,雙向可控硅Q5的控制極G通過電阻R54接雙向可控硅Q5的Tl極;所述第二驅動子電路由光耦合器UlO和電阻R48組成,電源通過電阻R45向光耦合器UlO供電,光I禹合器的一輸出端通過電阻R48接雙向可控娃Q6的T2極,該雙向可控娃Q5的T2接風力發電機的AC2線;另一輸出端接雙向可控硅Q6的控制極G,雙向可控硅Q6的控制極G通過電阻R55接雙向可控硅Q6的Tl極;所述第三驅動子電路由光耦合器Ull和電阻R498組成,電源通過電阻R44向光耦合器Ull供電,光I禹合器的一輸出端通過電阻R49接雙向可控娃Q7的T2極,該雙向可控娃Q5的T2接風力發電機的AC3線;另一輸出端接雙向可控硅Q7的控制極G,雙向可控硅Q7的控制極G通過電阻R56接雙向可控硅Q7的Tl極;所述雙向可控硅Q5-Q7的Tl極相連。所述單片機控制電路5包括單片機Ul和電阻Rl、R2 ;所述單片機Ul的一引腳通過電阻R2接地,并通過電阻Rl接風力發電機的電壓輸出端。單片機控制電路6檢測到風機輸出電壓大于設定的剎車電壓時,IO 口通過光耦驅動電路3給可控娃驅動電路2的可控娃光稱輸出信號,光稱可控娃邊導通。當風機電壓高于一定電壓時,分壓電阻所分的電壓達到可控硅Q5,Q6,Q7的導通電壓,Q5,Q6,Q7同時導通進行剎車。當風機剎車時仍然維持一定的轉速,卻不須通過功率管消耗。通過以上兩個剎車原理,可迅速的對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風力發電機側剎車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光耦供電電路(1)、可控硅驅動電路(2)、光耦驅動電路(3)、風力發電機剎車功率電路(4)和單片機控制電路(5);所述光耦供電電路(1)分別向可控硅驅動電路(2)和光耦驅動電路(3)供電,可控硅驅動電路(2)接光耦驅動電路(3);可控硅驅動電路(2)接風力發電機剎車功率電路(4),所述單片機控制電路(5)接風力發電機的電壓輸出端。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風力發電機側剎車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光耦供電電路(I)、可控硅驅動電路(2)、光耦驅動電路(3)、風力發電機剎車功率電路(4)和單片機控制電路(5);所述光耦供電電路(I)分別向可控硅驅動電路(2 )和光耦驅動電路(3 )供電,可控硅驅動電路(2 )接光耦驅動電路(3);可控硅驅動電路(2)接風力發電機剎車功率電路(4),所述單片機控制電路(5)接風力發電機的電壓輸出端。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電機側剎車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硅驅動電路(2)包括若干個路驅動子電路,所述驅動子電路包括光耦合器和電阻;光耦合器由光耦供電電路(I)供電;所述風力發電機剎車功率電路(4)包括可控硅和電阻; 光率禹合器的一輸出端通過電阻接可控娃的Tl極,另一輸出端接可控娃的控制極G,可控硅的控制極G通過電阻接可控硅的T2極。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風力發電機側剎車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耦驅動電路(3)包括三極管Q8和電阻R50 ;光耦供電電路(I)通過接三極管Q8的集電極向光耦驅動電路(3)供電,三極管Q8的發射極接地,三極管Q8的基極接電阻R50;三極管Q8的集電極分別接各路驅動子電路的光耦合器。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風力發電機側剎車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硅驅動電路(2)包括3路驅動子電路,分別為第一驅動子電路、第二驅動子電路和第三驅動子電路;所述風力發電機剎車功率電路(4)包括雙向可控硅Q5、Q6、Q7和...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汪軍,周治國,林建和,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瑞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