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消音管件,該消音管件包括管體(1),其中,所述管體(1)的外表面上設置有消音帶(13),所述管體(1)配置有主體(12)和主體(12)兩端的端部(11),所述消音帶(13)配置于所述主體(12)外表面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在管體(1)外壁上設置消音帶(13),從而提升了管體(1)整體的強度,使管體(1)可以承受更大的流量及流速,同時通過設置消音帶(13),使管體(1)管壁厚薄不一致,從而使得水流在通過管體(1)時對管壁產生的壓強不一,從而降低水流通過時管體產生的共振,進而進一步降低產生的噪音。(*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消音管件,該消音管件包括管體(1),其中,所述管體(1)的外表面上設置有消音帶(13),所述管體(1)配置有主體(12)和主體(12)兩端的端部(11),所述消音帶(13)配置于所述主體(12)外表面上。本技術通過在管體(1)外壁上設置消音帶(13),從而提升了管體(1)整體的強度,使管體(1)可以承受更大的流量及流速,同時通過設置消音帶(13),使管體(1)管壁厚薄不一致,從而使得水流在通過管體(1)時對管壁產生的壓強不一,從而降低水流通過時管體產生的共振,進而進一步降低產生的噪音。【專利說明】消音管件
本技術涉及管件,具體地,涉及一種消音管件。
技術介紹
管件作為一種輸送工具,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管件以其使用方法便捷、應用范圍廣泛而備受關注。但是在實際運用中,作為運輸液體的管件因水流的沖擊,常會產生較大的噪音,給日常生活和生產帶來極大的不便。所以,提供一種在運輸過程中可對水流噪音進行降低的消音管件,是本技術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管件在水流運輸過程中會產生較大噪音的不足,提供一種新的消音管件。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消音管件,所述消音管件包括管體,其中,所述管體的外表面上設置有消音帶,所述管體配置有主體和主體兩端的端部,所述消音帶配置于所述主體的外表面上。優選地,所述消音帶沿著所述管體的周向方向配置于所述主體的外周壁上,所述消音帶為圓弧和/或圓環。優選地,所述消音帶為多條,所述消音帶為圓環,且在所述主體的外周壁上等間距排布;或者,所述消音帶包括圓弧和圓環,且所述圓弧和圓環在所述主體的外周壁上等間距且間隔排布。優選地,所述管體的內表面上還配置有螺旋筋,更優選所述螺旋筋為多條,且所述管體內表面上的多條螺旋筋相互平行。優選地,所述螺旋筋在管體內壁上等間距布置。優選地,所述管體還包括同軸設置的內管和外管,所述內管的外壁和所述外管的內壁之間通過連接件連接;所述消音帶設置于所述外管的外表面上,所述螺旋筋設置在所述內管的內表面上。優選地,所述連接件為板件,所述板件的連接在內管的外壁和外管的內壁上的一組對邊沿著消音管件的軸向方向延伸,另一組對邊沿著消音管件的徑向方向延伸。優選地,所述連接件的個數為10-30條,更為優選地,多個連接件沿消音管件的圓周方向均分排布。優選地,所述外管的內壁與所述內管的外壁之間還填充有消音材料。優選地,所述消音管件為一體結構。本技術通過在管體外壁上設置消音帶,從而提升了管體整體的強度,使管體可以承受更大的流量及流速,同時通過設置消音帶,使管體管壁厚薄不一致,從而使得水流在通過管體時對管壁產生的壓強不一,從而降低水流通過時管體產生的共振,進而進一步降低產生的噪音。利用本技術提供的消音管件,能大大降低在水流運輸過程中產生的較大噪音。本技術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專利附圖】【附圖說明】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技術,但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是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消音管件的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消音管件的沿著軸向的剖面圖。附圖標記說明1-管體2-內管3-外管11-端部12-主體13-消音帶21-連接件22-螺旋筋。 【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圖1是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消音管件的外觀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消音管件的沿著軸向的剖面圖。如圖1所示,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消音管件,所述消音管件包括管體1,其中,所述管體I的外表面上設置有消音帶13,所述管體I配置有主體12和主體12兩端的端部11,所述消音帶13配置于所述主體12外表面上。主體12和主體12兩端的端部11管壁厚度可一致或不一致,為了增加兩端端部11的強度,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主體12的外直徑小于所述主體12兩端的端部11的外直徑且主體12和主體12兩端的端部11的內直徑相等,所述主體12的管壁厚度小于所述主體12兩端的端部11的管壁厚度。本技術通過在管體I外壁上設置消音帶13,從而提升了管體I整體的強度,使管體I可以承受更大的流量及流速,同時通過設置消音帶13,使管體I管壁厚薄不一致,從而使得水流在通過管體I時對管壁產生的壓強不一,從而降低水流通過時管體I產生的共振,進而進一步降低產生的噪音。。所述消音帶為設置在外管3外壁上的凸起條帶。所述消音帶13可以任意方式配置于所述主體12的外表面上,為了使所述消音帶13能進一步起到消音減震的效果,優選地,所述消音帶13沿著所述管體I的周向方向配置于所述主體12的外周壁上,所述消音帶13為圓弧和/或圓環。所述消音帶13可根據實際情況配置成圓環或圓弧,也可以根據情況配置成圓環和圓弧同時存在的樣式,為了使消音帶13配置均勻,達到更好的消音效果,優選地,按照其中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消音帶13為圓環,且在所述主體12的外周壁上等間距排布;或者,按照另一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消音帶13包括圓弧和圓環,且所述圓弧和圓環在所述主體12的外周壁上等間距且間隔排布。且優選所述消音帶13與所述管體為一體注塑成型。為了進一步減小噪音,達到消音目的,優選地,所述管體I的內表面上還配置有螺旋筋22,優選所述螺旋筋22為多條。管體I內表面上配置的螺旋筋22為設置在管體I內表面上的凸起條,例如,可設置成螺旋形狀的凸條,為了使管內更易形成穩定的漩渦空氣柱,優選地,所述管體I內表面上的多條螺旋筋22相互平行。優選,所述螺旋筋22與所述管體為一體注塑成型。所述多條螺旋筋22之間的排列間距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任意調節,如可等間距排列,或部分螺旋筋22間距相等、部分間距不等,或不等間距排列,在本技術中,為了使管體I管壁上抗壓強度均等以減小因管壁所受壓強不一致導致管體I壽命降低,優選地,多條螺旋筋22在管體I內壁上等間距布置。為了進一步減小噪音,達到消音目的,優選地,所述管體I的結構還可設置成包括同軸設置的內管2和外管3,所述內管2的外壁和所述外管3的內壁之間通過連接件21連接。優選情況下,所述多條消音環13設置于所述外管3的外表面上,所述多條螺旋筋22設置在所述內管2的內表面上。所述連接件21可以本領域常規方式配置于所述內管2和所述外管3之間,在本技術中,為了使管體I內部形成多個空氣腔,優選地,所述連接件為板件,所述板件的連接在內管2的外壁和外管3的內壁上的一組對邊沿著消音管件的軸向方向延伸,另一組對邊沿著消音管件的徑向方向延伸。為了在節約材料的同時盡可能提高消音效果,優選地,所述連接件21的個數為10-30條,為了使由連接件21與內管2和外管3配合形成的多個空氣腔大小一致,更為優選地,多條連接件21沿消音管件的圓周方向均分排布。優選,所述連接件21與所述內管2和外管3為一體注塑成型。此外,所述連接件21,如板件的材質可以為各種適用于管件中的材料,例如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消音管件,所述消音管件包括管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體(1)的外表面上設置有消音帶(13),所述管體(1)設置有主體(12)和主體(12)兩端的端部(11),所述消音帶(13)設置于所述主體(12)的外表面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顧志強,
申請(專利權)人:蕪湖新磊塑膠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