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薄壁輕鋼建筑中的樓板地面改良結構,包括第一區域地面及第二區域地面,所述第一區域地面高于所述第二區域地面,所述第一區域地面自底向上由硅酸鈣板層、冷彎薄壁型鋼梁層、OSB板層及混凝土層疊加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區域地面自底向上包括下硅酸鈣板層、冷彎薄壁型鋼梁層、OSB板層、上硅酸鈣板及防水層,所述第一區域地面的硅酸鈣板層與所述第二區域地面的下硅酸鈣板層為一體結構,所述第二區域地面的冷彎薄壁型鋼梁層為所述第一區域地面的冷彎薄壁型鋼梁層的延伸構成。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利用硅酸鈣板層與混凝土層之間的厚度差別,實現地面的自然下沉,省去了下沉龍骨架的搭建,簡化施工工序,降低了建造成本。(*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薄壁輕鋼建筑中的樓板地面改良結構
本技術涉及一種薄壁輕鋼建筑,尤其涉及一種薄壁輕鋼建筑中的樓板地面改良結構,主要用于衛生間、廚房間等地面的下沉處理。
技術介紹
鋼結構體系早已應用于我國的建筑業,但采用于住宅建造,在我們國家還屬于早期階段。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早已采用輕鋼結構特別是采用鍍鋅輕鋼龍骨作為承重體系應用于住宅建造。在美國普通的低層民用住宅中,鋼結構的住宅所占的比例從90年代初的5%已發展到現在的25%左右,而且應用技術更加成熟、完善。輕鋼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性、保溫性、舒適性、低能耗,施工快捷、可重復利用等優點,可彌補國內大部分鋼筋混凝土建筑的缺陷,是未來建筑形式的發展方向。輕鋼建筑物主要由基礎組件、墻體組件和屋頂組件以及連接件組成,如中國專利技術專利申請公布的《組裝式整體輕鋼建筑》(CN102839827A),所述基礎組件包括以橫、豎H型結構鋼和冷彎薄壁型結構鋼相互連接在一起構成整體式的剛性底框架及固定在底框架之上的地面主結構ALC板;墻體組件的骨架主要為輕鋼橫、豎龍骨,骨架內填充保溫材料,骨架兩側分別固定有內、夕卜墻體;墻體組件骨架的橫龍骨與底框架固定連接,墻體組件骨架的豎龍骨與屋頂組件的吊頂龍骨的邊龍骨固定連接,組裝成一體式結構。在構建多層建筑時,下層與上層之間由硅酸鈣板20、冷彎薄壁型鋼梁21、0SB板22及混凝土 23構成的樓板進行分隔,在混凝土 23上再鋪貼地磚或是地板等裝飾面板,樓板則是通過下層的豎龍骨24進行支撐。通常情況下,樓板都是水平的,但在構建衛生間或是廚房間等需要做下沉防水處理的區域,樓板就在該區域進行下沉一定高度,以達到防止水流入其他區域的目的。目前的做法是通過不同高度的豎龍骨24進行分別支撐,如圖1所述,在區域分界處設置高、低兩個豎龍骨24,分別支撐兩個區域的樓板,并在分界處設置相應的橫龍骨25,如圖2所示。如此,明顯增加了豎、橫龍骨的搭建,以及冷彎薄壁型鋼梁的拼接,給施工帶來麻煩,延長了施工周期,同時提高了建造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目的是提供一種薄壁輕鋼建筑中的樓板地面改良結構,采用該改良結構,簡化施工工序,降低建造成本,有效提高施工效率。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薄壁輕鋼建筑中的樓板地面改良結構,包括第一區域地面及第二區域地面,所述第一區域地面高于所述第二區域地面,所述第一區域地面自底向上由硅酸鈣板層、冷彎薄壁型鋼梁層、OSB板層及混凝土層疊加構成,所述第二區域地面自底向上包括下硅酸鈣板層、冷彎薄壁型鋼梁層、OSB板層、上硅酸鈣板層及防水層,所述第一區域地面的硅酸鈣板層與所述第二區域地面的下硅酸鈣板層為一體結構,所述第二區域地面的冷彎薄壁型鋼梁層為所述第一區域地面的冷彎薄壁型鋼梁層的延伸構成。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二區域地面通常為衛生間或是廚房之類的區域,需要對地面做防水處理,做地面下沉處理。在本技術中,第二區域地面在構建時,將上硅酸鈣板層代替混凝土層,再鋪設防水層,一般混凝土層在5 cm左右,而硅酸鈣板在3 cm左右,兩者之間就形成2 cm左右的落差,從而降低了地面的總高度,自然構成地面的下沉。如此的構建方式,可省去以往重新構建下沉地面的龍骨架,在施工工序上更為省力,也節省了成本。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區域地面與所述第二區域地面分隔處,所述第二區域地面的所述防水層上設有門檻石,該門檻石高于所述第一區域地面表面。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防水層由至少一層丙綸防水層構成,所述丙綸防水層經粘膠粘貼于所述上硅酸鈣板上。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區域地面的混凝土層的厚度為4 Cm?6 Cm,所述第二區域地面的上娃酸I丐板層的厚度為1.5 cm?3.5 Cm。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區域地面的混凝土層上經水泥砂漿鋪設有地磚層,所述第二區域地面的防水層上經粘貼劑鋪設有地磚層。采用粘貼劑鋪設地磚層,與水泥砂漿鋪設比較,粘貼劑的厚度小于水泥砂漿,因此又可將地面總高度下降一些。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1.本技術在第二區域地面中將硅酸鈣板層代替混凝土層,從而降低地面的總高度,實現地面的自然下沉,省去了構建下沉地面龍骨架的結構,簡化了施工工序,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建造成本;2.由于第一區域地面中的硅酸鈣板層與第二區域地面的下硅酸鈣板層為一體結構,同時第二區域地面的冷彎薄壁型鋼梁層為第一區域地面的冷彎薄壁型鋼梁層的延伸構成,因此,在搭建初期第一、第二區域地面的構建是相同的,統一施工,而無需另作處理,使施工更為方便、快捷。【附圖說明】圖1是
技術介紹
中樓板地面的截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
技術介紹
中龍骨架的搭建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一中樓板地面的截面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實施例一中龍骨架的搭建結構示意圖。其中:1、第一區域地面;2、第二區域地面;3、硅酸鈣板層;4、冷彎薄壁型鋼梁層;5、OSB板層;6、混凝土層;7、下硅酸鈣板層;8、冷彎薄壁型鋼梁層;9、OSB板層;10、上硅酸鈣板層;11、防水層;12、門檻石;13、地磚層;14、地磚層;15、龍骨架;20、硅酸鈣板;21、冷彎薄壁型鋼梁;22、0SB板;23、混凝土 ;24、豎龍骨;25、橫龍骨。【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一:參見圖3、4所示,一種薄壁輕鋼建筑中的樓板地面改良結構,包括第一區域地面I及第二區域地面2,所述第一區域地面I高于所述第二區域地面2,所述第一區域地面I自底向上由硅酸鈣板層3、冷彎薄壁型鋼梁層4、OSB板層5及混凝土層6疊加構成,所述第二區域地面2自底向上包括下硅酸鈣板層7、冷彎薄壁型鋼梁層8、0SB板層9、上硅酸鈣板層10及防水層11,所述第一區域地面I的硅酸鈣板層3與所述第二區域地面2的下硅酸鈣板層7為一體結構,所述第二區域地面2的冷彎薄壁型鋼梁層8為所述第一區域地面I的冷彎薄壁型鋼梁層4的延伸構成。本實施例中,構建的為衛生間地面,所述第一區域地I面為客廳走道,第二區域地面2為衛生間地面,均構建于下層的龍骨架15上,如圖3所示,所述第一區域地面I與所述第二區域地面2分隔處,所述第二區域地面2的所述防水層11上設有門檻石12,該門檻石12高于所述第一區域地面I表面,進一步防止水流外溢。其中,所述防水層11由兩層丙綸防水層構成,并在丙綸防水層中加入防水JS乳液,提高防水效果,所述丙綸防水層經粘膠粘貼于所述上硅酸鈣板10上。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區域地面I的混凝土層的厚度為5 Cm,所述第二區域地面2的上硅酸鈣板層10的厚度為3 Cm,兩者之間形成2 cm的落差。同時,所述第一區域地面I的混凝土層6上經水泥砂漿鋪設有地磚層13,所述第二區域地面2的防水層11上經瓷磚粘貼劑鋪設有地磚層14,瓷磚粘貼劑的厚度又小于水泥砂漿的厚度,再次增加了第一區域地面I與第二區域地面2之間的高度差,自然構成第二區域地面2 (衛生間地面)的下沉處理。綜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技術的集中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技術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拖累本技術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是屬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薄壁輕鋼建筑中的樓板地面改良結構,包括第一區域地面及第二區域地面,所述第一區域地面高于所述第二區域地面,所述第一區域地面自底向上由硅酸鈣板層、冷彎薄壁型鋼梁層、OSB板層及混凝土層疊加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區域地面自底向上包括下硅酸鈣板層、冷彎薄壁型鋼梁層、OSB板層、上硅酸鈣板層及防水層,所述第一區域地面的硅酸鈣板層與所述第二區域地面的下硅酸鈣板層為一體結構,所述第二區域地面的冷彎薄壁型鋼梁層為所述第一區域地面的冷彎薄壁型鋼梁層的延伸構成。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薄壁輕鋼建筑中的樓板地面改良結構,包括第一區域地面及第二區域地面,所述第一區域地面高于所述第二區域地面,所述第一區域地面自底向上由硅酸鈣板層、冷彎薄壁型鋼梁層、OSB板層及混凝土層疊加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區域地面自底向上包括下硅酸鈣板層、冷彎薄壁型鋼梁層、OSB板層、上硅酸鈣板層及防水層,所述第一區域地面的硅酸鈣板層與所述第二區域地面的下硅酸鈣板層為一體結構,所述第二區域地面的冷彎薄壁型鋼梁層為所述第一區域地面的冷彎薄壁型鋼梁層的延伸構成。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壁輕鋼建筑中的樓板地面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區域地面與所述第二區域地面分隔處,所述第二...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擁軍,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立德節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