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新型水下清淤裝置
本技術屬于建材領域,涉及一種新型水下清淤裝置。
技術介紹
作為綠化工程的一部分,水渠渠底清淤、池塘清淤、湖底清淤是一項費工、費時、費力的工作,而這項綠化工程又是建筑群整體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對于水渠渠底清淤、池塘清淤、湖底清淤主要通過純人工方式進行,工人通過竹簸箕在渠底、塘底、湖底實行淤泥和雜物的打撈,這種方式不僅效率低、速度慢,而且人工成本高、清淤效果差。另外,還有的通過截流排水的方式來進行清淤,這種方式工作量巨大,需要同時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并需要投入大型設備進行輔助,因此,這種方式存在施工難度大、成本高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彌補上述效率低、速度慢、成本高、清淤效果差以及施工難度大的不足,本專利 申請人:以石獅國際輕紡城工程為具體技術措施實施地點,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水下清淤裝置,它不需要對水渠、水塘、人工湖進行截流排水,它能在渠底、塘底、湖底對淤泥和雜物直接進行吞料,然后輔助充氣上浮以及擠壓濾水裝置將大批量的淤泥和雜物清理出來,它具有結構新穎、操作簡便、清淤量大、工作效率高、成本低、施工難度小、清淤效果佳、使用壽命長的特點。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如下具體技術措施:一種新型水下清淤裝置,它是由主板、犁形板頭、拱形撐板、彈簧、擋板、多塊副板、多根操縱桿、濾布、多個活動連接板、多個長條形充氣袋、多個扁圓形充氣底袋、多根氣管、多個桿套組成,其結構特征在于,主板的前端固定連接有犁形板頭,主板的后端通過第一活動連接板與第一副板的前端連接,第一副板的后端通過第二活動連接板與第二副板的前端連接,第一副板與第二副板的底面 ...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水下清淤裝置,它是由主板(1)、犁形板頭(2)、拱形撐板(3)、彈簧(4)、擋板(5)、多塊副板、多根操縱桿(7)、濾布(8)、多個活動連接板、多個長條形充氣袋(A)、多個扁圓形充氣底袋(B)、多根氣管(C)、多個桿套(D)組成,其特征在于,主板(1)的前端固定連接有犁形板頭(2),主板(1)的后端通過第一活動連接板(9)與第一副板(6)的前端連接,第一副板(6)的后端通過第二活動連接板與第二副板的前端連接,第一副板(6)與第二副板的底面均設置有多個U形腳板(61);犁形板頭(2)的前端向后逐漸呈流線形上升,犁形板頭(2)的后端向下作弧形彎曲,梨形板頭后端的底面與主板(1)的頂面之間連接有彈簧(4);拱形撐板(3)的兩端邊固定于主板(1)的兩側邊,犁形板頭(2)的后端置入拱形撐板(3)中,擋板(5)的上端與拱形撐板(3)內側壁的上端活動連接,擋板(5)的下端設置有向外凸出的鉤邊,該凸出的鉤邊能卡入犁形板頭(2)后端的底部;主板(1)與第一活動連接板(9)、犁形板頭(2)、拱形撐板(3)、擋板(5)、彈簧(4)之間組合連接形成張口吞料機構;濾布(8)的邊沿分別與主板(1)、活動連 ...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水下清淤裝置,它是由主板(I)、犁形板頭(2)、拱形撐板(3)、彈簧(4)、擋板(5)、多塊副板、多根操縱桿(7)、濾布(8)、多個活動連接板、多個長條形充氣袋(A)、多個扁圓形充氣底袋(B)、多根氣管(C)、多個桿套(D)組成,其特征在于, 主板(I)的前端固定連接有犁形板頭(2 ),主板(I)的后端通過第一活動連接板(9 )與第一副板(6)的前端連接,第一副板(6)的后端通過第二活動連接板與第二副板的前端連接,第一副板(6)與第二副板的底面均設置有多個U形腳板(61); 犁形板頭(2)的前端向后逐漸呈流線形上升,犁形板頭(2)的后端向下作弧形彎曲,梨形板頭后端的底面與主板(I)的頂面之間連接有彈簧(4); 拱形撐板(3)的兩端邊固定于主板(I)的兩側邊,犁形板頭(2)的后端置入拱形撐板(3)中...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邱志章,邱昆紅,
申請(專利權)人:福建省閩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福建;3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