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集雨窖水前處理及深度處理集成式系統,該系統包括臥式水力旋流除砂器、人工生態截污系統、水窖、粗濾池、生物慢濾池和清水箱。所述臥式水力旋流除砂器的一側設有集雨進水口,其另一側連有配水渠,該配水渠與所述人工生態截污系統相通;所述人工生態截污系統與所述水窖相連,該水窖內設有水泵;所述水泵通過出水管Ⅰ與所述粗濾池底部相通,該粗濾池的頂端設有出水管Ⅱ;所述出水管Ⅱ的末端伸入所述生物慢濾池上端;所述生物慢濾池的底部設有出水管Ⅲ,該出水管Ⅲ與所述清水箱相連。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工藝流程簡單,運行費用低,操作管理方便,且出水穩定、效率高,完全可以用于西北農村地區集雨窖水飲用水處理。(*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集雨窖水前處理及深度處理集成式系統
本技術涉及西北村鎮集雨飲用水安全保障適用
,尤其涉及集雨窖水前處理及深度處理集成式系統。
技術介紹
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極端匱乏,集雨窖水作為該地區飲用水的主要水源基本得到普及,而窖水水質的好壞直接關系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由于水窖集雨面易受地面環境的污染,初期集雨窖水濁度、有機物及細菌總數值往往不能滿足相關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目前對集雨窖水還沒有有效的水處理模式,飲用水安全問題已成為制約該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針對雨水水質、季節性、時空不均勻性和水質不穩定性,需研發一種合理有效的水處理模式以解決該地區飲用水安全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操作簡單、運行可靠、合理有效的集雨窖水前處理及深度處理集成式系統。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所述的集雨窖水前處理及深度處理集成式系統,其特征在于:該系統包括臥式水力旋流除砂器、人工生態截污系統、水窖、粗濾池、生物慢濾池和清水箱;所述臥式水力旋流除砂器的一側設有集雨進水口,其另一側連有配水渠,該配水渠與所述人工生態截污系統相通;所述人工生態截污系統與所述水窖相連,該水窖內設有水泵;所述水泵通過出水管I與所述粗濾池底部相通,該粗濾池的頂端設有出水管II ;所述出水管II的末端伸入所述生物慢濾池上端;所述生物慢濾池的底部設有出水管III,該出水管III與所述清水箱相連。所述臥式水力旋流除砂器內均布有導流板及篩網,并通過連接管I與所述配水渠相連。所述配水渠的一側設有過水孔,并通過該過水孔與所述人工生態截污系統的頂部相通。所述人工生態截污系統由表及里依次為草皮、養殖土、土工布1、礫石、滲流管、土工布I1、原土夯實;所述滲流管的末端通過連接管II與所述水窖的頂部相連。所述出水管I上設有閥門I。所述粗濾池的底部設有放空管,其內自上而下設有濾料層1、承托層I ;所述濾料層I從上往下由粒徑為5?10 mm、厚度為300mm, 10?20 mm、厚度為300mm, 20?30 mm、厚度為400mm, 30?50mm、厚度為400mm的四層鵝卵石構成;所述承托層I由粒徑為50?70mm、厚度為300mm的鵝卵石構成;所述放空管上設有閥門IV。所述出水管II上設有閥門II。所述生物慢濾池內自上而下設有濾料層I1、承托層II ;所述濾料層II由粒徑為0.25、.5mm、厚度為Im的石英砂構成;所述承托層II從上往下由粒徑為f 2 mm、厚度為50mm, 2^4 mm、厚度為50mm, 4^8 mm、厚度為100mm, 8~16mm、厚度為10Omm的四層鶴卵石構成。所述出水管III上設有閥門III。所述清水箱內投加緩/控釋消毒劑。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由于本技術中設置了臥式水力旋流除砂器,因此,可有效地去除集雨中大顆粒雜質,降低了后續處理單元的污染負荷。2、由于本技術中設有專門針對降雨的不確定性和水量變化的特征而設計的人工生態截污系統,因此,本技術運行穩定,抗沖擊負荷能力強,對濁度、SS、氨氮、細菌總數和大腸桿菌均有較好的去除效果。3、由于本技術采用粗濾池作為慢濾池預處理系統,因此,慢濾池出水水質有保證,并且延長了慢濾池的運行周期。4、由于本技術中設有生物慢濾池,因此,可有效地處理微污染水,去除水中常見的污染物如濁度、色度、臭味、有機物、氨氮、重金屬和細菌等微生物。5、本技術工藝流程簡單,運行費用低,操作管理方便,既能有效地去除農村集雨窖水中的濁度、色度、氨氮、有機物、重金屬和細菌等污染物,又有出水穩定、效率高、易于普及應用等優點,完全可以用于西北農村地區集雨窖水飲用水處理。【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 一臥式水力旋流除砂器2—人工生態截污系統3—水窖4一粗濾池5—生物慢濾池6—清水箱7—集雨進水口 8—導流板9一篩網10—連接管I 11 一配水渠12—過水孔 13—草皮 14一養殖土 15—土工布I 17—土工布II 16—碌石18—原土夯實19一滲流管20—連接管II 21—水泵22—出水管I 23—閥門I 24—濾料層I25—承托層I 26—放空管27—閥門IV 28—出水管II 29—閥門II 30—濾料層II 31—承托層II 32—出水管III 33—閥門III。【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集雨窖水前處理及深度處理集成式系統,該系統包括臥式水力旋流除砂器1、人工生態截污系統2、水窖3、粗濾池4、生物慢濾池5和清水箱6。臥式水力旋流除砂器I的一側設有集雨進水口 7,其另一側連有配水渠11,該配水渠11與人工生態截污系統2相通;人工生態截污系統與水窖3相連,該水窖3內設有水泵21 ;水泵21通過出水管I 22與粗濾池4底部相通,該粗濾池4的頂端設有出水管II 28 ;出水管II 28的末端伸入生物慢濾池5上端;生物慢濾池5的底部設有出水管III 32,該出水管III 32與清水箱6相連。其中:臥式水力旋流除砂器I沿著切線方向進水,其內均布有導流板8及篩網9,并通過連接管I 10與配水渠11相連。配水渠11的一側設有過水孔12,并通過該過水孔12與人工生態截污系統2的頂部相通。人工生態截污系統2由表及里依次為草皮13、養殖土 14、土工布I 15、碌石16、滲流管19、土工布II 17、原土夯實18,其中草皮13為根系發達的冰草;滲流管19的末端通過連接管II 20與水窖3的頂部相連。粗濾池4的底部設有放空管26,其內自上而下設有濾料層I 24、承托層I 25 ;濾料層I 24從上往下由粒徑為5?10 _、厚度為300_,10?20 _、厚度為300_,20?30 _、厚度為400mm, 30?50mm、厚度為400mm的四層鵝卵石構成;7承托層I 25由粒徑為50?70mm、厚度為300mm的鵝卵石構成;放空管26上設有閥門IV 27。生物慢濾池5內自上而下設有濾料層II 30、承托層II 31 ;濾料層II 30由粒徑為0.25、.5mm、厚度為Im的石英砂構成;承托層II 31從上往下由粒徑為1?2 mm、厚度為50mm,2?4 mm、厚度為50mm,4?8 mm、厚度為100mm,8?16mm、厚度為IOOmm的四層鵝卵石構成。出水管I 22上設有閥門I 23。出水管II 28上設有閥門II 29。出水管III 32上設有閥門III 33。出水管I 22末端為穿孔布水向上流、出水管II 28末端為穿孔布水向下流。清水箱6內投加緩/控釋消毒劑。本技術的進水水處理流程如下:雨水由集雨進水口 7流經臥式水力旋流除砂器1,雨水中的大顆粒雜質及密度較大的懸浮物被去除,出水通過連接管I 10流至配水渠11。配水渠11雨水由過水孔12進入人工生態截污系統2,雨水中的濁度、總氮、總磷、有機物、細菌總數通過非根際土壤、根際土壤、植物根際的吸附作用、冰草的莖葉攔截、吸附在根系上的微生物硝化及反硝化作用被大部分去除,人工生態截污系統2滲流雨水通過滲流管19匯流并由連接管II 20流至水窖3。窖水貯水經水泵21被抽送到粗濾池4底部,經出水管I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集雨窖水前處理及深度處理集成式系統,其特征在于:該系統包括臥式水力旋流除砂器(1)、人工生態截污系統(2)、水窖(3)、粗濾池(4)、生物慢濾池(5)和清水箱(6);所述臥式水力旋流除砂器(1)的一側設有集雨進水口(7),其另一側連有配水渠(11),該配水渠(11)與所述人工生態截污系統(2)相通;所述人工生態截污系統與所述水窖(3)相連,該水窖(3)內設有水泵(21);所述水泵(21)通過出水管Ⅰ(22)與所述粗濾池(4)底部相通,該粗濾池(4)的頂端設有出水管Ⅱ(28);所述出水管Ⅱ(28)的末端伸入所述生物慢濾池(5)上端;所述生物慢濾池(5)的底部設有出水管Ⅲ(32),該出水管Ⅲ(32)與所述清水箱(6)相連。
【技術特征摘要】
1.集雨窖水前處理及深度處理集成式系統,其特征在于:該系統包括臥式水力旋流除砂器(I)、人工生態截污系統(2)、水窖(3)、粗濾池(4)、生物慢濾池(5)和清水箱(6);所述臥式水力旋流除砂器(I)的一側設有集雨進水口(7),其另一側連有配水渠(11),該配水渠(11)與所述人工生態截污系統(2 )相通;所述人工生態截污系統與所述水窖(3 )相連,該水窖(3)內設有水泵(21);所述水泵(21)通過出水管I (22)與所述粗濾池(4)底部相通,該粗濾池(4)的頂端設有出水管II (28);所述出水管II (28)的末端伸入所述生物慢濾池(5)上端;所述生物慢濾池(5)的底部設有出水管111(32),該出水管111(32)與所述清水箱(6)相連。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雨窖水前處理及深度處理集成式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臥式水力旋流除砂器(I)內均布有導流板(8)及篩網(9),并通過連接管I (10)與所述配水渠(11)相連。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雨窖水前處理及深度處理集成式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渠(11)的一側設有過水孔(12),并通過該過水孔(12)與所述人工生態截污系統(2)的頂部相通。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雨窖水前處理及深度處理集成式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生態截污系統(2)由表及里依次為草皮(13)、養殖土(14)、土工布I (15)、礫石(16)、滲流管(19)、土工布II (17)、原土夯實(18);所述滲流管(19)的末端通過連接管II (20)與所述水窖(3)的頂部相連。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夏傳,武福平,張國珍,楊浩,王穎超,顏曉飛,劉雙,
申請(專利權)人:蘭州交通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甘肅;6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