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胸腔引流管,包括外管部分、內管部分以及連接所述外管部分和內管部分的彎折部分,所述彎折部分使所述外管部分和內管部分形成的角度為80~85°。內管部分呈弧形,弧度為30~40°。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更加符合人體胸壁內的解剖構造,大大減少引流盲區;放置操作的可控性和引導性更佳,引流針對性更好;患者的耐受性和舒適性更佳。(*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胸腔引流管
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方向可控型醫用胸腔引流管。
技術介紹
胸腔閉式引流是將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內,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氣體或收集胸腔內的液體,使得肺組織重新張開而恢復功能。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廣泛地應用于血胸、氣胸、膿胸的引流及開胸術后,對于疾病的治療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胸腔引流管是醫療活動中最為常用的一種引流管道,它多由透明或半透明的PVC材料制造,管型呈直筒形。臨床應用中根據不同的引流情況往往希望其引流的體內部分能按照一定的方向或角度放置,以便更好地發揮引流效果。目前臨床上應用的胸腔引流管大多為PVC材料制造,形狀呈直管狀,引流管置入胸腔后在胸壁內與胸壁保持垂直關系,這在實際的應用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引流管與胸壁垂直,肺部復張后引流管被肺臟頂住或包圍住,影響肺部的復張和引流;2、引流管無法完美放置到所需要的引流點;3、引流管頂在胸壁或膈肌上引起嚴重的疼痛;4、引流管在胸腔內部分的方向不得而知,而且方向無法調控。因此,急需開發一種更加符合人體胸壁內的解剖構造的、操控性和引導性更佳的胸腔引流管。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術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進行方向操控的醫用胸腔引流管。—種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胸腔引流管包括外管部分、內管部分以及連接所述外管部分和內管部分的彎折部分。所述彎折部分的彎折角度為80?85°。優選地,所述內管部分前端開設有3?5個交錯對開的引流側孔,所述內管部分后端與所述彎折部分前端連接,且最靠近彎折部分的所述引流側孔與所述彎折部分前端的距離為2?3cm。優選地,所述內管部分呈弧形,弧度為30?40°。優選地,所述內管部分長度為8?15cm。優選地,所述彎折部分內壁設有金屬環繞圈,所述金屬環繞圈的長度為5?8cm。優選地,所述外管部分長度為47?55cm。優選地,所述外管部分自所述彎折部分的彎折處起,每隔5cm設置有一個刻度標記。優選地,所述外管部分的管壁上設有顯示內管走向的標記。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優點:1、本技術由于采用彎折設計配合弧形設計,因此可達到傳統胸腔引流管到不了的深度;同時,胸腔引流管與胸壁內側貼合較緊密,不會影響肺部復張,更佳符合人體胸腔內壁的解剖結構,大大減少引流盲區。2、本技術的內管部分貼合患者的胸腔內壁,不會發生類似傳統引流管頂在胸壁或膈肌上的狀況,避免引起患者疼痛或牽拉痛,患者的耐受性和舒適性更佳。3、本技術通過設置彎折部分和管壁標記,減少了不必要的管長,不僅深淺可以調整,方向也可完全掌控,放置操作的可控性和引導性更佳,引流針對性更好。4、本技術彎折部分設計有抗壓折金屬內圈,具備良好的抗壓和耐折性能,始終保持引流的通暢。【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晰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傳統的胸腔引流管結構及使用效果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的胸腔引流管的使用效果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的胸腔引流管的結構示意圖。其中:I’、傳統胸腔引流管;1、胸腔引流管;11、外管部分;12、內管部分;13、彎折部分;14、引流側孔;2、引流瓶;3、胸壁;4、胸腔。【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目前臨床上應用的胸腔引流管I’大多為PVC材料制造,形狀呈直管狀,引流管置入胸腔后在胸壁3內與胸壁3保持垂直關系(如圖1所示),這在實際的應用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引流管I’與胸壁3垂直,肺部復張后引流管I’被肺臟頂住或包圍住,影響肺部的復張和引流;2、引流管I’無法完美放置到所需要的引流點;3、引流管I’頂在胸壁或膈肌上引起嚴重的疼痛;4、引流管I’在胸腔內部分的方向不得而知,而且方向無法調控。本技術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方向可控型的醫用胸腔引流管。請參照圖1所示,本技術優選實施例中的胸腔引流管I包括外管部分11、內管部分12以及連接所述外管部分11和內管部分12的彎折部分13。本技術優選實施例中的胸腔引流管I總長度為55?70cm,采用PVC材料,呈空心管狀結構。該外管部分11長度為47?55cm。外管部分11自上述彎折部分13的彎折處起,每隔5cm設置有一個刻度標記,以便于計量置入深度。該外管部分11的前端與上述彎折部分13的末端連接。上述彎折部分13的彎折角度為80?85°,該角度符合外管部分進入胸壁3后與胸壁3構成的角度,使得內管部分12進入胸腔4后能夠沿胸壁3向下,盡量貼合胸壁3內部的線條。上述彎折部分13的局部管腔內設置有金屬圈,該金屬圈環繞于彎折部分13的內壁上,該金屬圈采用抗折金屬材料,可以有效防止上述彎折部分發生打折,始終保持引流的通暢性。優選地,該金屬圈的長度為5?8cm。該彎折部分13可以使其前端的內管部分12到達傳統胸腔引流管到達不了的位置。上述內管部分12長度為8?15cm,且內管部分12呈弧形,弧度為30?40°,如圖所示。該弧度能夠較好的貼合胸腔內壁3的弧線同時又不會影響患者肺部的復張。如圖所示,在上述內管部分12的前端,開設有3?5個交錯對開的引流側孔14,該內管部分12后端與上述彎折部分13的前端連接,且最靠近彎折部分13的引流側孔14與彎折部分13前端的距離為2?3cm。作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上述內管部分12的彎曲內側的管壁上設有標記線。該標記線為一條直線型的X射線顯影標記線,位于內管部分12彎曲內側的正中央,且貫穿整個內管部分12,以便醫生通過X線透視了解內管部分12進入患者胸腔內后的延伸方向,保證內管部分12的彎曲外側能夠貼合患者胸腔內壁3。作為本技術的另一種實施方式,在外管部分11上設置方向標記,該方向標記可以是一個圓點或一個箭頭,設置在為由上述內管部分12彎曲內側中央的中線向外管部分11延伸的延長線上,因此醫護人員可通過設置在外管部分11上的方向標記感知內管部分是否正在以正確的方向向患者的胸腔4內延伸。上述兩種方向標記優選可以同時設置在本技術胸腔引流管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優點:1、本技術由于采用彎折設計配合弧形設計,因此可達到傳統胸腔引流管到不了的深度;同時,胸腔引流管與胸壁內側貼合較緊密,不會影響肺部復張,更佳符合人體胸腔內壁的解剖結構,大大減少引流盲區。2、本技術的內管部分貼合患者的胸腔內壁,不會發生類似傳統引流管頂在胸壁或膈肌上的狀況,避免引起患者疼痛或牽拉痛,患者的耐受性和舒適性更佳。3、本技術通過設置彎折部分和管壁標記,減少了不必要的管長,不僅深淺可以調整,方向也可完全掌控,放置操作的可控性和引導性更佳,引流針對性更好。4、本技術彎折部分設計有抗壓折金屬內圈,具備良好的抗壓和耐折性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胸腔引流管包括外管部分、內管部分以及連接所述外管部分和內管部分的彎折部分,所述彎折部分使所述外管部分和內管部分形成的角度為80~85°。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胸腔引流管包括外管部分、內管部分以及連接所述外管部分和內管部分的彎折部分,所述彎折部分使所述外管部分和內管部分形成的角度為80?8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管部分前端開設有3?5個交錯對開的引流側孔,所述內管部分后端與所述彎折部分前端連接,且最靠近彎折部分的所述引流側孔與所述彎折部分前端的距離為2?3cm。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管部分呈弧形,弧度為30 ?40°。4.根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華菲,沈振亞,葉文學,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