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改進的加裝于全地形車上的救生擔架裝置,包括一擔架,所述的擔架設置于一對平行布置的滑條上,每一所述滑條對應設置有一軌道槽,每一所述軌道槽均通過一對定軌座設置于全地形車車體上,每一所述軌道槽的長度均與其內的所述滑條長度相適配,每一所述軌道槽的內側端口處均設置有一內止件,每一所述軌道槽的外側端口處均設置有一外鎖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擔架通過滑條和軌道槽可分離安裝在車體上,放上去的時候往軌道槽中一推,使用方便、安裝快捷,此外軌道槽的長度與滑條的長度相適配,牢牢卡住擔架,能夠保證擔架的穩定性,保證安全性能。(*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改進的加裝于全地形車上的救生擔架裝置
本技術涉及全地形車
,更具體地說是一種改進的加裝于全地形車上的救生擔架裝置。
技術介紹
全地形車體形小巧,重量輕,在惡劣的環境下具有很高的通過性能,比如沙漠、沼澤、水泊、河流等地帶,尤其是近年來南方水災嚴重,全地形車體的身影頻頻出現在救災現場,然而全地形車雖然具備一定搶險救災的條件,但是沒有搶險救災的能力,主要是因為車體上沒有配備附屬的搶險救災的設備,這是一個重大的遺憾。因此,在2012年9月18日,本 申請人: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了一件具有救生裝置的全地形車的專利申請,并于2013年3月27日得到授權,在該專利當中,整個擔架是通過安裝卡座能夠拆卸地安裝在車體上,雖然這樣設計使得全地形車具備了搶險救災的能力,但是這樣的結構來設計擔架安裝,使用起來非常麻煩。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全地形車上擔架安裝和使用不方便的缺陷,提供一種安裝和使用方便、安全性能好的改進的加裝于全地形車上的救生擔架裝置。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改進的加裝于全地形車上的救生擔架裝置,包括一擔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擔架設置于一對平行布置的滑條上,每一所述滑條對應設置有一軌道槽,每一所述軌道槽均通過一對定軌座設置于全地形車車體上,每一所述軌道槽的長度均與其內的所述滑條長度相適配,每一所述軌道槽的內側端口處均設置有一內止件,每一所述軌道槽的外側端口處均設置有一外鎖件。本技術的擔架通過滑條和軌道槽可分離安裝在車體上,放上去的時候往軌道槽中一推,使用方便、安裝快捷,此外軌道槽的長度與滑條的長度相適配,牢牢卡住擔架,能夠保證擔架的穩定性,保證安全性能。作為優選,每一所述滑條上均設置有一對滑輪,每一所述滑輪的下側端均裸露出其所在所述滑條的下側端面,每一所述軌道槽的內底面上均設置有一對沉降口,每對所述沉降口均對應于其所在所述軌道槽內滑條上的這對滑輪。為了使得滑條能夠輕松滑入軌道槽中,滑條上設置滑輪。為了更近一步的保證擔架的穩定性,在軌道槽中設置沉降口剛好能夠卡住滑輪,使得安裝了滑輪后的滑條穩定性得到保證。此外在軌道槽上還可以設置諸如抱箍式鎖緊扣來鎖住滑條。作為優選,每一所述滑條的兩端上均設置有一立柱,擔架通過上述四立柱固定于所述這對滑條上。為了防止擔架移動中碰到軌道槽,所以通過立柱來架高擔架。作為優選,其中一軌道槽直接通過一對定軌座設置于全地形車車體上,另一軌道槽通過一對定軌座設置于全地形車副駕駛靠背后的靠背支架上,所述靠背支架鉸接在安裝座上,所述安裝座設置于全地形車車體上。因為全地形車體積較小,一個能夠臥常人的擔架需要容置,勢必需要犧牲副駕駛室的空間,但是因為副駕駛室存在靠背,如果高于靠背上端安裝擔架,擔架被抬的太高,傷員晃動會比較大,所以本技術將副駕駛靠背作折疊式設計。有益效果:(1)本技術的擔架通過滑條和軌道槽可分離安裝在車體上,放上去的時候往軌道槽中一推,使用方便、安裝快捷。(2)本技術軌道槽的長度與滑條的長度相適配,牢牢卡住擔架,能夠保證擔架的穩定性,保證安全性能。【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_擔架,2-立柱,3-滑條,4-軌道槽,5-滑輪,6-沉降口,7-內止件,8-外鎖件,9-定軌座,10-副駕駛靠背,11-靠背支架,12-安裝座,13-抱箍式鎖緊扣。【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與達成目的易于明白理解,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技術。實施例:如圖1所示,一種改進的加裝于全地形車上的救生擔架裝置,包括一擔架1,擔架I設置于一對平行布置的滑條3上,每一滑條3的兩端上均設置有一立柱2,擔架I通過上述四立柱2固定于這對滑條3上。每一滑條3對應設置有一軌道槽4,其中一軌道槽4直接通過一對定軌座9設置于全地形車車體上,另一軌道槽4通過一對定軌座9設置于全地形車副駕駛靠背10后的靠背支架11上,靠背支架11鉸接在安裝座12上,安裝座12設置于全地形車車體上。每一軌道槽4的長度均與其內的滑條3長度相適配,每一軌道槽4的內側端口處均設置有一內止件7,每一軌道槽4的外側端口處均設置有一外鎖件8。內止件7即為一固定擋片,而外鎖件8為一活動擋片,外鎖件8側面上設置有鎖槽,鎖槽中部設置有一開放缺口,與外鎖件8配合的軌道槽4外側端口上設置有一對縱向布置的鎖柱,兩鎖柱之間的間距小于鎖槽最下端至開放缺口的距離,但大于鎖槽最上端至開放缺口的距離,如此外鎖件8水平布置開放軌道槽口時,下方鎖柱定住外鎖件8,而上方鎖柱從開放缺口出來,當外鎖件8縱向布置關閉軌道槽口時,上放鎖柱從開放缺口進入鎖槽中,并且外鎖件8向下走卡住上方鎖柱,而因為下方鎖柱夠不到開放缺口位置(這個和上面開放缺口到鎖槽兩端長度設計有關),所以不會出來,兩點一線就將外鎖件8鎖住。每一滑條3上均設置有一對滑輪5,每一滑輪5的下側端均裸露出其所在滑條3的下側端面,每一軌道槽4的內底面上均設置有一對沉降口 6,每對沉降口 6均對應于其所在軌道槽4內滑條3上的這對滑輪5。軌道槽4上還設置有抱箍式鎖緊扣13來鎖住滑條3。實用:翻折靠背支架至水平使得兩條軌道槽平行布置,松開抱箍式鎖緊扣至開放狀態,外鎖件水平布置開放軌道槽口,此時上方鎖柱從開放缺口出來,擔架下方的滑條由外鎖件引導,通過滑輪滑入軌道槽中,聽到滑輪滑入沉降口后停止,然后上提外鎖件并翻轉,使上放鎖柱從開放缺口進入鎖槽中,進入后向下走卡住上方鎖柱,而因為下方鎖柱夠不到開放缺口位置,所以兩點一線就將外鎖件鎖住,從而鎖柱擔架的滑條,為了保險起見,再鎖緊抱箍式鎖緊扣。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術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技術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技術的原理,在不脫離本技術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技術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技術范圍內。本技術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改進的加裝于全地形車上的救生擔架裝置,包括一擔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擔架設置于一對平行布置的滑條上,每一所述滑條對應設置有一軌道槽,每一所述軌道槽均通過一對定軌座設置于全地形車車體上,每一所述軌道槽的長度均與其內的所述滑條長度相適配,每一所述軌道槽的內側端口處均設置有一內止件,每一所述軌道槽的外側端口處均設置有一外鎖件。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改進的加裝于全地形車上的救生擔架裝置,包括一擔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擔架設置于一對平行布置的滑條上,每一所述滑條對應設置有一軌道槽,每一所述軌道槽均通過一對定軌座設置于全地形車車體上,每一所述軌道槽的長度均與其內的所述滑條長度相適配,每一所述軌道槽的內側端口處均設置有一內止件,每一所述軌道槽的外側端口處均設置有一外鎖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加裝于全地形車上的救生擔架裝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滑條上均設置有一對滑輪,每一所述滑輪的下側端均裸露出其所在所述滑條的下側端面,每一所述軌道槽的內底面上均設置有一對沉降口,每對所述沉降口均對應于其所在所述軌道槽內滑條上的這對滑輪。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進...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賈文良,
申請(專利權)人:賈文良,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