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薄型電感線圈之構造,包括有至少一線圈、一第一包覆體、一第二包覆體及二個電極;每一個線圈系具有兩個電性端子;該第一包覆體將該線圈做一成型包覆;該第二包覆體將該線圈底緣做一成型包覆,并與該第一包覆體結合成型;該二個電極設置于該第一包覆體與該第二包覆體外側,并分別電性連結于該線圈的兩個電性端子。通過利用第一包覆體和第二包覆體彼此結合成型并將線圈一體包覆住,配合利用二個電極設置于第一包覆體與第二包覆體外側并分別電性連結于兩個電性端子,利用如此結構之設計,能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制造出薄型電感線圈時,可達到簡化產品制程,提增產品產量,并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且避免浪費。(*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薄型電感線圈之構造
本技術涉及電感線圈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薄型電感線圈之構造。
技術介紹
隨著工業與科技的發展,電子產品系廣泛的使用于現代人的生活中;其中,電感線圈在電子產品中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腳色。請參閱圖1至圖5,系習用的一種薄型電感線圈的制程示意圖;并且請同時參閱圖6,系薄型電感線圈的制造方法流程圖。如圖所示,習用之薄型電感線圈的制造方法系包括下述步驟:首先,系執行步驟S01’,將一第一導電板110a’與一第二導電板110b’分別沖壓形成包含有一第一導接件125a’之一第一線圈層120a’以及包含有一第二導接件125b’之一第二線圈層120b’ ;接著,系執行步驟S02’,以焊接方式迭合該第一線圈層120a’與該第二線圈層120b’,同時將兩個導引接線130’接合在一起,使得該第一線圈層120a’與該第二線圈層120b’構成一電感線圈120’。完成前述步驟之后,該方法系接著執行步驟S03’,以一蓋體140’包覆該電感線圈120’,其中,該蓋體140’系由磁性粉末材料所形成;最后,系執行步驟S04’,將該第一導接件125 a’與該第二導接件125b’裁剪并焊接固定成兩個電極。然而,習用之薄型電感線圈的制造方法系藉由料帶200’的方式大量生產,并透過裁剪將復數個電感線圈120’成品自該200’料帶上取下,接著便將剩余之料帶200’直接丟棄;如此,不僅造成電感線圈120’之制造成本增加,更同時導致料帶200’之浪費。除此之夕卜,于該步驟(S02’ )中,系透過焊接的方式迭合第一線圈層120a’與第二線圈層120b’以構成一電感線圈120’,該方式更進一步增加了該電感線圈120’之制造難度。經由上述,可以得知習用之薄型電感線圈的制造方法系具有缺點與不足;有鑒于此,本案之技術人系極力加以研究技術,終于研發完成本技術之一種薄電感線圈之構造。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薄型電感線圈之構造,其能有效解決現有之薄型電感線圈制造難度大、成本高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一種薄型電感線圈之構造,包括有:—線圈,該線圈系具有兩個電性端子;及一第一包覆體,其系將該線圈做一成型包覆;及一第二包覆體,其系將該線圈底緣做一成型包覆,并與該第一包覆體結合成型;及二個電極,系設置于該第一包覆體與該第二包覆體外側,并分別電性連結于該線圈的兩個電性端子。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兩個電性端子之截面系露出于該第一包覆體與該第二包覆體之外,以分別電性連接該二個電極。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線圈系由一金屬線與包覆于該金屬線外之一絕緣層所構成。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線圈系由一銅線與包覆于該銅線外之一絕緣層所構成。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二個電極是通過真空濺鍍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包覆體和第二包覆體上。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二個電極包括有鎳層和錫層,該鎳層鍍設于第一包覆體和第二包覆體上并位于電性端子的周圍與電性端子電性連結。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二個電極是通過直接沾或鍍銀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包覆體和第二包覆體上。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二個電極為二個金屬電極板,該二個金屬電極板分別焊接固定于該二個電性端子。一種薄型電感線圈之構造,更包括有:兩線圈,且每Iv線圈系具有兩個電性端子;及一第一包覆體,其具有樹脂與鐵粉,系將該線圈上方做一成型包覆;及一第二包覆體,其具有樹脂與鐵粉,系將該線圈底緣做一成型包覆,并與該第一包覆體結合成型 '及二個電極,系設置于該第一包覆體與該第二包覆體外側,并分別電性連結于該兩個電性端子。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該兩個線圈系以鏡射方式分別設置于該第一包覆體與該第二包覆體之中,并且,其中兩線圈之兩個電性端子系呈電性連接,而該電性端子之截面系露出于該等包覆體外側,并分別電性連接該二個電極。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一、通過利用第一包覆體和第二包覆體彼此結合成型并將線圈一體包覆住,配合利用二個電極設置于第一包覆體與第二包覆體外側并分別電性連結于兩個電性端子,如此本技術在生產時可將很多個線圈排列定位于一基板表面之一基層上進行封裝生產,這樣才能達到增加產量的目的,相對傳統之以料帶的生產方式就無法達到增加產量的目的,因為料帶所占空間與體積都較大,所以無法一次達生產很多個線圈的目的,本技術不需要藉由料帶的方式即可制造出薄型電感線圈,便于簡化產品制程,以提增產品產量,并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且避免浪費。二、通過利用本技術的結構設計,也可以使線圈在被第一包覆體和第二包覆體封裝的過程中,利用向下擠壓摻雜有塑料鐵粉之同時所產生的壓力,使線圈原兩突出較長的電性端子,可以被切斷成適當的突出第一包覆體和第二包覆體外的預期長度,而不需再進行另外的裁斷加工程序,進而得以簡化加工制程,降低制造成本。三、通過采用真空濺鍍的方式或者直接沾或鍍銀的方式形成二電極,系可避免透過焊接的方式結合電感線圈與外部電極,進一步降低產品制造的難度。為更清楚地闡述本技術的結構特征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技術進行詳細說明?!靖綀D說明】圖1是習用的薄型電感線圈制造過程的第一狀態示意圖;圖2是習用的薄型電感線圈制造過程的第二狀態示意圖;圖3是習用的薄型電感線圈制造過程的第三狀態示意圖;圖4是習用的薄型電感線圈制造過程的第四狀態示意圖;圖5是習用的薄型電感 線圈制造過程的第五狀態示意圖;圖6是習用之薄型電感線圈的制造方法之流程圖;圖7是本技術之薄型電感線圈之制造方法的第一流程圖;圖8是本技術之薄型電感線圈之制造方法的第二流程圖;圖9是本技術之制造方法的第一示意圖;圖10是本技術之制造方法的第二示意圖;圖11是本技術之制造方法的第三示意圖;圖12是本技術之制造方法的第四示意圖;圖13是本技術之制造方法的第五示意圖;圖14是本技術之制造方法之側面的第一剖視圖;圖15是本技術之制造方法之側面的第二剖視圖;圖16是本技術之制造方法之側面的第三剖視圖;圖17是本技術之制造方法之側面的第四剖視圖;圖18是本技術之制造方法之側面的第五剖視圖;圖19是本技術之薄型電感線圈的半成品立體圖;圖20是本技術之薄型電感線圈的成品立體圖;圖21是本技術之薄型電感線圈的另一實施例立體圖;圖22是本技術之薄型電感線圈的又一實施例剖面圖;圖23是圖22之立體圖。附圖標識說明:110a’、第一導電板110b’、第二導電板120a’、第一線圈層120b’、第二線圈層125a’、第一導接件125b’、第二導接件130’、導引接線140’、蓋體200’、料帶S01’~S04’、方法步驟1、薄型電感線圈2、基板3、模具4、支撐板5、頂壓裝置11、線圈13、第一包覆體14、第二包覆體15、電極21、基層31、第一容置孔41、第二容置孔51、頂壓柱112、電性端子SO1、方法步驟S021~S023、方法步驟S03、方法步驟S041~S044、方法步驟S05 ~S07、方法步驟S08、S081b、S082b、方法步驟?!揪唧w實施方式】為了能夠更清楚地描述本技術所提出之一種薄電感線圈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薄型電感線圈之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線圈,該線圈系具有兩個電性端子;及一第一包覆體,其系將該線圈做一成型包覆;及一第二包覆體,其系將該線圈底緣做一成型包覆,并與該第一包覆體結合成型;及二個電極,系設置于該第一包覆體與該第二包覆體外側,并分別電性連結于該線圈的兩個電性端子。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薄型電感線圈之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線圈,該線圈系具有兩個電性端子 '及 一第一包覆體,其系將該線圈做一成型包覆 '及 一第二包覆體,其系將該線圈底緣做一成型包覆,并與該第一包覆體結合成型;及 二個電極,系設置于該第一包覆體與該第二包覆體外側,并分別電性連結于該線圈的兩個電性端子。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薄型電感線圈之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電性端子之截面系露出于該第一包覆體與該第二包覆體之外,以分別電性連接該二個電極。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薄型電感線圈之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線圈系由一金屬線與包覆于該金屬線外之一絕緣層所構成。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薄型電感線圈之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線圈系由一銅線與包覆于該銅線外之一絕緣層所構成。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薄型電感線圈之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個電極是通過真空濺鍍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包覆體和第二包覆體上。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薄型電感線圈之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個電極包括有鎳層和錫層...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旻徹,徐鈺欽,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建冠塑膠電子有限公司,湧德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中江湧德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