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遠紅外便攜療護肩,其包括護肩本體、三張遠紅外加熱片體、主電源線和移動電源,其中兩張遠紅外加熱片體對稱設置在護肩本體的兩側,另一張遠紅外加熱片體設置在護肩本體的背面中部位置,三張遠紅外加熱片體分別通過主電源線與移動電源相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設計巧妙,采用遠紅外加熱片體取代傳統電爐絲發熱方式,并科學合理分布其位置,發熱效率高,耗能小,保暖效果好,而且該遠紅外加熱片體的紅外波段為8~12微米,能較好地促進和改善血液循環,增加新陳代謝,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緩解因疲勞引起的肩部疼痛,具備良好的保健功能;同時配備有移動電源,使用方便、簡單,移動性好,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遠紅外便攜療護肩
本技術涉及護肩
,特別涉及一種遠紅外便攜療護肩。
技術介紹
肩周炎是一種無菌性的,找不到病原菌的炎癥,其發病往往與外傷、勞損、局部外感風寒有關。肩周炎的病人局部特別怕風,雖在夏日炎炎之際,也仍然感到肩部冰冷,加上夏天室內的電扇、空調冷氣較長時間吹拂肩部,容易加重肩周炎的病癥。若是在冬天,更容易引起肩周炎再次發作或加重,不利于健康。為此,人們研發出護肩,為進一步提升保暖效果,人們常在護肩上設置有發熱體,該發熱體多為采用電熱絲、金屬膜或碳素纖維制成;其中金屬電熱絲的工作溫度較高、易氧化、壽命短;而復合電熱膜或炭質發熱體中的有機高分子材料易發生老化,使復合電熱膜的導電和加熱性能變差,導致壽命較低。且這些發熱體的發熱效率不夠理想,保暖效果不太好,從而影響到保健效果。并且移動性差,均需要與市電連接才可以使用,給人們使用帶來不便,另外,不能按個人的胸圍大小來相應調節護肩大小,使用舒適度差。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不足,本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巧妙,保暖效果好,使用舒適,且移動性好的遠紅外便攜療護肩。本技術為實現上述目的,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遠紅外便攜療護肩,其包括護肩本體、三張遠紅外加熱片體、主電源線和移動電源,其中兩張遠紅外加熱片體對稱設置在所述護肩本體的兩側,另一張遠紅外加熱片體設置在護肩本體的背面中部位置,三張遠紅外加熱片體分別通過一子電源線與所述主電源線一端相連接,該主電源線另一端與所述移動電源相連接。作為本技術的一種改進,所述遠紅外加熱片體為紅外波段為8?12微米的遠紅外納米碳加熱芯片。作為本技術的一種改進,所述護肩本體包括背面片體、第一前面片體和第二前面片體,第一前面片體和第二前面片體對應縫合在所述背面片體的兩側邊,所述第二前面片體近所述第一前面片體的一側邊縫合有連接帶,該連接帶的自由端上設有魔術貼勾面,并在所述第一前面片體上設有與該魔術貼勾面相適配的魔術貼毛面,魔術貼毛面的長度與所述連接帶的長度一致,該魔術貼毛面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前面片體近第二前面片體的一側邊相平齊,另一端沿該連接帶的長邊走向水平延伸。作為本技術的一種改進,其還包括溫控器,該溫控器對應遠紅外加熱片體的位置設置在護肩本體上,該遠紅外加熱片體通過所述溫控器與子電源線相連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本技術結構設計巧妙,采用遠紅外加熱片體取代傳統電爐絲發熱方式,并科學合理分布其位置,發熱效率高,耗能小,保暖效果好,而且該遠紅外加熱片體的紅外波段為8?12微米,能較好地促進和改善血液循環,增加新陳代謝,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緩解因疲勞引起的肩部疼痛,具備良好的保健功能;同時配備有移動電源,使用方便、簡單,適用于室內或戶外,避免傳統因無電源而導致不能發熱的問題,移動性好,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同時還可以通過調整連接帶來相應調整護肩大小,以滿足不同人群的胸圍尺寸,使用舒適,適用范圍廣。【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背面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中連接帶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參見圖1和圖2,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遠紅外便攜療護肩,其包括護肩本體1、三張遠紅外加熱片體2、主電源線3和移動電源4,其中兩張遠紅外加熱片體2對稱設置在所述護肩本體I的兩側,另一張遠紅外加熱片體2設置在護肩本體I的背面中部位置。科學合理分布三張遠紅外加熱片體2的位置,發熱均勻,保暖效果好,有效提升保健效果。三張遠紅外加熱片體2分別通過一子電源線與所述主電源線3 —端相連接,該主電源線3另一端與所述移動電源4相連接。優選的,本實施例提供的遠紅外便攜療護肩還包括溫控器5,該溫控器5對應遠紅外加熱片體2的位置設置在護肩本體I上,該遠紅外加熱片體2通過所述溫控器5與子電源線相連接。遠紅外加熱片體2用于產生熱量;護肩本體I用來設置三張遠紅外加熱片體2,使該遠紅外加熱片體2緊貼肩部,以將遠紅外加熱片體2的熱量傳遞給肩部;移動電源4用來給所述遠紅外加熱片體2提供電源,以維持遠紅外加熱片體2的正常工作;溫控器5可以選用熱敏開關,熱敏開關用來控制所述遠紅外加熱片體2的工作狀態,當該遠紅外加熱片體2的表面溫度達到預定溫度時,如50度時,自動切斷電源,使遠紅外加熱片體2停止加熱動作。當然,溫控器5也可以選用調溫開關,即人們可以根據所需的保暖效果來相應調節三張遠紅外加熱片體2的發熱效果,靈活性高,滿足個性化需要。較佳的,在遠紅外加熱片體2的背面設有保溫反射膜,即非朝向人體的那一面設有保溫反射膜,用于反射光波,使遠紅外加熱片體2處于單面散熱狀態,可充分利用能量,進一步提升發熱效果;具體的,保溫反射膜包括鋁箔層和采用阻燃高分子發泡材料制成的保護層,該保護層和鋁箔層相覆合形成所述的保溫反射膜。當所述遠紅外加熱片體2的表面溫度低于預定溫度時,如35度時,熱敏開關自動閉合通電,使所述遠紅外加熱片體2恢復加熱動作。較佳的,在主電源線3上設有總開關6,該主電源線3的一端上設有與所述移動電源4相適配的插頭,另一端設有第一接插件,三條子電源線的分路端分別與三張遠紅外加熱片體2相連接,合路端設有與所述第一接插件相適配的第二接插件。第一接插件和第二接插件優選蓮花式插頭。連接更為牢固、穩定。具體的,參見圖3,所述護肩本體I包括背面片體11、第一前面片體12和第二前面片體13,第一前面片體12和第二前面片體13對應縫合在所述背面片體11的兩側邊,其中兩張遠紅外加熱片體2對稱設置在所述背面片體11的兩側,另一張遠紅外加熱片體2設置在背面片體11的背面中部位置,所述第二前面片體13近所述第一前面片體12的一側邊縫合有連接帶14,該連接帶14的自由端上設有魔術貼勾面15,并在所述第一前面片體12上設有與該魔術貼勾面15相適配的魔術貼毛面16,魔術貼毛面16的長度與所述連接帶14的長度一致,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前面片體12近第二前面片體13的一側邊相平齊,另一端沿該連接帶14的長邊走向水平延伸。連接帶14可以采用皮革、紡織、塑膠中之一或多種材料組合制成,該連接帶14的厚度優選為2?4mm,長度優選為10?30cm。使用時,可以通過調整連接帶14來相應調整護肩大小,即魔術貼勾面15與魔術貼毛面16的貼合長度越長,則護肩的胸圍尺寸越小,反之,則護肩的胸圍尺寸越大,以滿足不同年齡、性別、胖瘦等人群的使用要求,使用舒適,適用范圍廣。另外,魔術貼毛面16是設在第一前面片體12的外側面上,由于其有柔軟的質感,即使朝向外面也不會刮傷或使人產生不適的感覺。而相應的,魔術貼勾面15設在連接帶14的內側面,則朝向里面,即使其的勾面較硬,也不會出現刮傷人的現象,進一步提升舒適性。優選的,所述遠紅外加熱片體2為紅外波段為8?12微米的遠紅外納米碳加熱芯片。其的功率為5?12W,工作電壓為dc5?12V,最高加熱溫度為65度。遠紅外加熱片體2可在10秒內使肩部感覺到溫暖舒適。在30秒內遠紅外加熱片體2表面溫度可達到50?60度,因在遠紅外加熱片體2是設置在護肩本體I的夾層之間,護肩本體I有一定的隔熱和導熱作用,其熱量傳遞到人體皮膚溫度正好為最舒適的30?50度,使用舒適。所述遠紅外加熱片體2的紅外波段為8?12微米。此波段的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遠紅外便攜療護肩,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護肩本體、三張遠紅外加熱片體、主電源線和移動電源,其中兩張遠紅外加熱片體對稱設置在所述護肩本體的兩側,另一張遠紅外加熱片體設置在護肩本體的背面中部位置,三張遠紅外加熱片體分別通過一子電源線與所述主電源線一端相連接,該主電源線另一端與所述移動電源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遠紅外便攜療護肩,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護肩本體、三張遠紅外加熱片體、主電源線和移動電源,其中兩張遠紅外加熱片體對稱設置在所述護肩本體的兩側,另一張遠紅外加熱片體設置在護肩本體的背面中部位置,三張遠紅外加熱片體分別通過一子電源線與所述主電源線一端相連接,該主電源線另一端與所述移動電源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遠紅外便攜療護肩,其特征在于,所述遠紅外加熱片體為紅外波段為8?12微米的遠紅外納米碳加熱芯片。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遠紅外便攜療護肩,其特征在于,所述護肩本體包括背面片體、第一前面片體和第二前面片體,第一前面片體和第二前面片體對應縫合在所述背面片體的兩側邊,所述第二前面片體近所述第一前面片體的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宇,陳國棟,張德印,朱子丹,蘇海津,
申請(專利權)人:張宇,陳國棟,張德印,朱子丹,蘇海津,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天津;1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