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固持于絕緣本體上的若干導電端子、安裝于絕緣本體上的遮蔽殼體,所述絕緣本體設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突出的舌板,所述舌板設有配合面及與配合面相對的支持面,所述導電端子設有位于支持面上的一對信號端子、位于信號端子兩側的一個接地端子和一個電源端子,所述電源端子為厚度大于0.2mm的鎳銅制成。如此設置,避免因為導電端子在傳輸電流時,本身溫度升高導致電阻增大引起傳輸電流變小,保證了電連接器電流傳輸的穩定性。(*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電連接器【
】本技術涉及一種具有鎳銅制成的導電端子的電連接器。【
技術介紹
】目前市面上I/O連接器用來傳輸電流或者信號的導電端子一般為黃銅或者磷銅制造,在傳輸額定電壓為1.8A的電流的時候,這些材料制造的導電端子在傳輸電流產生的溫度變化不會影響電流傳輸的穩定,但是現在消費市場出現需要傳輸5.0A的電流時,如果利用目前普通I/O連接器傳輸5A大電流,容易導致導致導電端子的溫度升高過快,進而引起導電端子的電阻加大,傳輸的電流達不到5A的要求,此時I/O連接器必然不能保證電流傳輸的穩定性。因此,有必要對現有電連接器予以改良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所述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降低電連接器的導電端子傳輸過程中產生的溫差,從而保證電流穩定傳輸。本技術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電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固持于絕緣本體上的若干導電端子、安裝于絕緣本體上的遮蔽殼體,所述絕緣本體設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突出的舌板,所述舌板設有配合面及與配合面相對的支持面,所述導電端子設有位于支持面上的一對信號端子、位于信號端子兩側的一個接地端子和一個電源端子,所述電源端子為厚度大于0.2mm的鎳銅制成。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電源端子厚度為0.25mm。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一對信號端子與接地端子的厚度與電源端子的厚度相同,且材質也為鎳銅。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導電端子包括若干第一導電端子和若干第二導電端子,所述一對信號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及所述電源端子形成所述第二導電端子,所述第一導電端子包括兩對差分信號端子及位于兩對差分信號端子中間的接地端子。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導電端子設有沿舌板寬度方向排列的第一對接部,所述第二導電端子設有位于第一接觸部后側的第二接觸部。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基部還設有上表面及自上表面向下凹陷貫穿基部形成的收容腔,所述基部在所述收容腔后側設有阻擋部。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電連接器還設有安裝在絕緣本體上的第一偵測端子,所述第一偵測端子設有位于配合面上側的第一抵接部及自第一抵接部向后延伸的第一主體部,所述第一主體部收容在收容腔內且位于阻擋部的前方。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偵測端子設有收容在收容腔內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抵接部自第一延伸部向前向上延伸出舌板的配合面。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電連接器還包括一第二偵測端子,所述舌板設有上下連接配合面與支持面的兩側面,及自其中一側面凹陷形成的凹陷部,所述第二偵測端子設有自第二延伸部向前延伸并收容在凹陷部內的第二抵接部。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抵接部設于舌板后側并靠近基部的前表面相較于現有技術,本技術電連接器的第二導電端子厚度設為大于0.2mm,并用鎳銅制造第二導電端子,從而在第二導電端子傳輸5A大電流的時候,減小其阻抗,以保證電源端子在傳輸大電流時的溫差小于30度,避免因為溫度升高而導致電阻增大而導致傳輸電流變小,保證了電流傳輸的穩定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電連接器的立體圖。圖2為本技術電連接器另一角度的立體圖。圖3為本技術電連接器拆除遮蔽殼體的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電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圖5為本技術電連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體分解圖。圖6為本技術電連接器的又一角度的立體分解圖。【【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至圖6所示,本技術電連接器100用以焊接于電路板(未圖示)上,其包括一絕緣本體1、安裝于絕緣本體I內的若干導電端子2、包覆于絕緣本體I外的金屬遮蔽殼體3、若干偵測端子5及端子固定座6。請參閱圖3至圖5所示,所述絕緣本體I包括一基部11及自基部11前表面114向前突出的舌板12。所述基部11包括一上表面111、下表面112、兩側部113、所述前表面114及后端面115。所述基部11還設有自上表面111靠近兩側部113的左右兩側向下凹陷形成的兩個收容腔1130及自后端面115向前凹陷形成用以收容端子固定座6的收容空間1150,所述收容腔1130與收容空間1150相互不連通。所述基部11在收容腔1130后側設有可向前支持偵測端子5的阻擋部1152。所述收容腔1130向后未貫穿所述后端面115,但是向外貫穿所述側部113且向下貫穿基部11的底面。所述基部11還設有自前向后貫穿基部11以收容并定位導電端子2的定位槽116,所述定位槽116與收容空間1150相貫通,且位于兩收容腔1130之間。在左側的側部113外側還設有附加部117、位于附加部117前側與附加部117相連的支撐臺118、及位于側部113及附加部117之間的固定腔119。所述固定腔119與所述收容腔1130內外連通。請參圖4至圖5所示,所述舌板12包括配合面13、與配合面13相對的支持面14、遠離基部11的前端面18及兩側面19。所述配合面13與支持面14分別位于舌板12的上下兩側。其中所述配合面13上設有若干用以供模具定位導電端子2以包覆成型的定位孔131。所述舌板12的前、后端分別設有自支持面14凹陷的第一、第二收容槽141、142,所述第一、第二收容槽141、142相互之間不連通。所述第一、第二收容槽141、142沿舌板12長度方向部分對齊。所述第二收容槽142與基部11的定位槽116前后貫通連接。所述舌板12兩側在靠近基部11前表面114處設有自配合面13向下凹陷的讓位空間132,所述讓位空間132與收容腔1130前后連通以收容并固定所述偵測端子5。所述舌板12在靠近前端面18處,還設有自左側的側面19向內凹陷形成的凹陷部191。請參照圖2至圖5所示,所述導電端子2包括若干包覆成型于舌板12內的第一導電端子21及收容于第二收容槽142內的若干第二導電端子22。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1包括兩對差分信號端子及位于兩對差分信號端子中間的接地端子。每一第一導電端子21均沿舌板12的寬度方向排列,包括收容于第一收容槽141內的第一對接部211、自第一對接部211向后延伸并部分被包覆于舌板內的第一固定部(未標號)、自第一固定部后端向后延伸并向下彎折延伸的第一連接部213及自第一連接部213向下繼續收縮延伸的第一焊接部214。所述第一對接部211大致為平板狀長條形貼置于第一收容槽141內且位于支持面14內。所述第二導電端子22為結構大致相同的四根金屬端子,其包括收容于第二收容槽142內的第二對接部221,部分收容在第二收容槽142內的第二連接部223及自第二連接部223繼續向下收縮延伸的第二焊接部224。所述第二對接部221懸臂狀的收容于對應的第二收容槽142內且突出舌板12的支持面14。所述第二對接部221沿舌板的寬度方向排列,且具有一定彈性可沿舌板12的厚度方向運動,便于與插頭連接器(未圖示)相配合。所述四根第二導電端子22包括位于中間的一對信號端子,位于兩側的一根接地端子和一根電源端子,所述第二導電端子22的端子厚度大于0.2mm,以在傳輸較大電流,如5A的電流時,減小其阻抗,并且第二導電端子22的材質優選鎳銅,以保證第二導電端子22的電源端子在傳輸大電流時的溫度變化小于30度,避免因為溫度升高而導致電阻增大,保證了電流傳輸的穩定性。其中結合端子彈性力度以及應力變形等因素,可選擇0.21?0.4_,優選厚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固持于絕緣本體上的若干導電端子、安裝于絕緣本體上的遮蔽殼體,所述絕緣本體設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突出的舌板,所述舌板設有配合面及與配合面相對的支持面,所述導電端子設有位于支持面上的一對信號端子、位于信號端子兩側的一個接地端子和一個電源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端子為厚度大于0.2mm的鎳銅制成。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電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固持于絕緣本體上的若干導電端子、安裝于絕緣本體上的遮蔽殼體,所述絕緣本體設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突出的舌板,所述舌板設有配合面及與配合面相對的支持面,所述導電端子設有位于支持面上的一對信號端子、位于信號端子兩側的一個接地端子和一個電源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端子為厚度大于0.2mm的鎳銅制成。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端子厚度為0.25_。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對信號端子與接地端子的厚度與電源端子的厚度相同,且材質也為鎳銅。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電端子包括若干第一導電端子和若干第二導電端子,所述一對信號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及所述電源端子形成所述第二導電端子,所述第一導電端子包括兩對差分信號端子及位于兩對差分信號端子中間的接地端子。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電端子設有沿舌板寬度方向排列的第一對接部,所述第二導電端子設有位于第一接觸部后側的第二接觸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俞春明,
申請(專利權)人: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