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建筑的墻柱布料裝置,包括移動車、放料漏斗和兩列軌道,兩列軌道的底部分別設有用于支撐軌道的支架,支架分別位于樓板模板的上部兩側;移動車的下端設有與兩列軌道匹配的滾輪,放料漏斗位于移動車的上部,且放料漏斗的下端位于樓板模板的上方。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克服了現有的建筑中墻柱混凝土澆筑時,操作難度大,樓板、墻和柱的強度低的缺陷,提供一種操作簡單,樓板、墻和柱的強度高的用于建筑的墻柱布料裝置。(*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用于建筑的墻柱布料裝置
本技術屬于建筑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建筑的墻柱布料裝置。
技術介紹
在建筑中,墻、柱的混凝土澆筑施工時,大多采取墻模板、柱模板與樓板模板同步安裝,綁扎鋼筋,墻、柱混凝土一次燒筑施工,一層燒筑完成后,向上安裝,依次燒筑。混凝土在澆筑時,通常使用布料管在樓板模板上部移動,混凝土從布料管中打出,從而將混凝土從墻模板、柱模板上部的樓板模板處灌入墻模板、柱模板內,由于布料管依靠人工移動,因此,移動難度較大,在混凝土從布料管中打出時,當布料管接近樓板模板的上表面時,由于混凝土的流動性稍差,另外,布料管移動難度較大,操作難度大,因此,就會造成混凝土灑落在樓板模板表面上的現象,當氣溫較高時,灑落在樓板模板表面的混凝土易凝固,待后續向上澆筑混凝土時,凝固后的混凝土難以與剛泵出的混凝土融為一體,因此,造成樓板混凝土難以形成整體,降低樓板混凝土的整體強度。另外,在墻柱混凝土澆筑時,混凝土的流動性較差,依靠混凝土自身流動性和重力在模板內壓實成型,而由于布料管移動難度大,因此,墻、柱混凝土一次澆筑高度過高,來不及利用流動性和重力使得混凝土的密實性提高,從而使得澆筑的混凝土表面形成蜂窩狀,使得墻、柱的強度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的建筑中墻柱混凝土澆筑時,操作難度大,樓板、墻和柱的強度低的缺陷,提供一種操作簡單,樓板、墻和柱的強度高的用于建筑的墻柱布料裝置。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用于建筑的墻柱布料裝置,包括移動車、放料漏斗和兩列軌道,兩列軌道的底部分別設有用于支撐軌道的支架,支架分別位于樓板模板的上部兩側;移動車的下端設有與兩列軌道匹配的滾輪,放料漏斗位于移動車的上部,且放料漏斗的下端位于樓板模板的上方。采用本技術技術方案的用于建筑的墻柱布料裝置,包括移動車、放料漏斗和兩列軌道,兩列軌道的底部分別設有用于支撐軌道的支架,支架分別位于樓板模板的上部兩側;兩列軌道用于移動車在軌道上移動,移動方便,支架給予軌道支撐作用。移動車的下端設有與兩列軌道匹配的滾輪,放料漏斗位于移動車的上部,且放料漏斗的下端位于樓板模板的上方;移動車的滾輪在軌道上滾動,帶動移動車移動,放料漏斗被架于移動車上部,隨著移動車在軌道上移動,放料漏斗內注入混凝土,放料漏斗的下端位于樓板模板的上方,隨著移動車在軌道上移動,從而將混凝土從放料漏斗的下部流出,從而將混凝土注入樓板模板下方的墻柱模板內。僅以均勻速度使得移動車在軌道上移動,同時混凝土從放料漏斗的下端流出,從而將混凝土來回分層注入墻柱模板內,操作簡單方便,混凝土從墻柱模板的一側勻速注入至另一側,再從另一側返回注入一側,均與鋪墊,使得混凝土能在墻柱模板內鋪設均勻,避免形成蜂窩狀,提高墻柱混凝土的強度,使得墻和柱的強度高;另外,放料漏斗的下端僅在墻柱模板的上方直線運動將混凝土注入,避免左右搖擺,因此,避免混凝土灑落在樓板模板上部,從而避免布料管布料時將混凝土灑在樓板模板的表面,影響樓板整體性的現象,進而使得澆筑的樓板強度高。進一步,所述的放料漏斗的下部設有閥門。閥門用于控制放料漏斗的關閉和打開,自由控制是否放料,操作更方便。進一步,所述的支架包括支撐板和支撐腳,支撐腳呈三角狀位于支撐板底部。三角支撐腳更穩定,使得支撐板更穩定,進而使得軌道固定牢固,保證移動車在軌道上移動更穩定。進一步,所述的移動車包括支撐柱和用于支撐放料漏斗的支撐架,支撐架與支撐柱垂直,滾輪設于支撐柱的下端。移動車僅包括支撐柱、支撐架和滾輪,結構簡單,放料漏斗架設在支撐架上,既輕便又移動方便,操作方便。進一步,所述的放料漏斗的內壁豎直設有體積刻度線。放料漏斗內壁的體積刻度線使得加料時方便控制,可根據樓板模板內需要的混凝土體積注入等體積的混凝土,再使得移動車在軌道上勻速前進,從而使得每分鐘加入一定體積墻柱模板內的墻柱混凝土的量一定,從而避免出現密實性不一致,影響墻柱的強度,使得墻柱混凝土的密實性一致,強度聞。再進一步,所述的支撐架和支撐柱之間設有斜撐桿。斜撐桿用于加強支撐架和支撐柱的強度,使得結構更穩定。【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技術方案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技術用于建筑的墻柱布料裝置實施例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本技術用于建筑的墻柱布料裝置,包括移動車、放料漏斗I和兩列軌道2,兩列軌道2的底部分別設有用于支撐軌道2的支架,支架分別位于樓板模板的上部兩側;移動車的下端設有與兩列軌道2匹配的滾輪3,放料漏斗I位于移動車的上部,且放料漏斗I的下端位于樓板模板的上方;所述的放料漏斗I的下部設有閥門4 ;所述的支架包括支撐板5和支撐腳6,支撐腳6呈三角狀位于支撐板5底部;所述的移動車包括支撐柱8和用于支撐放料漏斗I的支撐架7,支撐架7與支撐柱8垂直,滾輪3設于支撐柱8的下端;所述的放料漏斗I的內壁豎直設有體積刻度線;所述的支撐架7和支撐柱8之間設有斜撐桿9。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移動車的支撐架7為矩形框,支撐柱8為四根,分別與矩形框的拐角處垂直固定,支撐架7的其中一個邊上設有手推把手;放料漏斗I的上端開口為矩形,且放料漏斗I的上端開口邊緣設有卡在支撐架I上部的卡臺;放料漏斗I下部的閥門4包括弧形擋板和控制桿件,弧形擋板橫向擋在放料漏斗I的下部且與控制桿件連接,兩列軌道2用槽鋼制成。在使用時,將三角狀支撐腳6和支撐板5放置于墻柱模板上方的樓板模板兩側且對稱設置,兩列軌道2分別放置于樓板模板兩側的支撐板5上,再將移動車推上軌道2,使得移動車兩側的滾輪3位于兩列軌道2上,放料漏斗I放置于支撐架7矩形框上,支撐柱8起支撐作用,斜撐桿9加強支撐架7和支撐柱8的強度,向下拉動閥門4,將放料漏斗I的下部開口關閉。向放料漏斗I內注入所需混凝土的量,可直視放料漏斗I內壁的刻度線加入適當的混凝土的量,向上抬起控制桿件,使得弧形擋板呈豎直狀態,打開放料漏斗I下部開口,同時,推動移動車勻速向前移動,此時,混凝土從放料漏斗I中漏出,隨著移動車的前進,勻速漏至墻、柱模板內,來回反復操作,直至混凝土接近墻、柱模板的上邊沿,此時,拉動閥門4的控制桿件,使得放料漏斗I的下部開口縮小,混凝土少量漏下,至混凝土填滿墻、柱模板內部即可,完成布料。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技術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用于建筑的墻柱布料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動車、放料漏斗和兩列軌道,兩列軌道的底部分別設有用于支撐軌道的支架,支架分別位于樓板模板的上部兩側;移動車的下端設有與兩列軌道匹配的滾輪,放料漏斗位于移動車的上部,且放料漏斗的下端位于樓板模板的上方。
【技術特征摘要】
1.用于建筑的墻柱布料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動車、放料漏斗和兩列軌道,兩列軌道的底部分別設有用于支撐軌道的支架,支架分別位于樓板模板的上部兩側;移動車的下端設有與兩列軌道匹配的滾輪,放料漏斗位于移動車的上部,且放料漏斗的下端位于樓板模板的上方。2.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于建筑的墻柱布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料漏斗的下部設有閥門。3.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于建筑的墻柱布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清江,王悅,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王清江,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重慶;8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