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門架式竹節砂漿樁圍護結構,所述圍護結構位于基坑開挖邊線外側一定距離,其特征在于所述圍護結構至少包括兩排圍護樁,兩排所述圍護樁之間間隔一定距離平行設置,其中兩排所述圍護樁中至少有一排由竹節砂漿樁構成。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優點是,竹節砂漿樁可加強樁體抗彎剛度及圍護范圍內土體的抗滑、抵抗變形能力,可單獨使用或與預制樁、灌注樁配合使用形成門架式圍護結構以控制基坑變形,該圍護體系結構簡單,穩定性高,造價低,便于推廣,可廣泛適用于12m以內的基坑工程。(*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門架式竹節砂漿粧圍護結構
本技術涉及基坑圍護結構,具體涉及一種門架式竹節砂漿樁圍護結構。
技術介紹
當場地土體軟弱、基坑開挖深度或面積較大時,僅采用懸臂支護單樁的抗彎剛度往往不能滿足變形控制的要求,通過在基坑內設置水平支撐可增加支護單樁的抗彎剛度,但水平支撐對施工及造價的影響很大,因此目前較多的采用雙排樁的支護形式,通過樁、壓頂梁和連梁形成空間門架式支護結構體系,可大大增加其側向剛度,能有效控制基坑的側向變形。在門架式支護結構體系中其關鍵作用的是圍護樁,目前常用的圍護樁型主要包括預制樁及灌注樁。預制樁相對造價較低,但抗彎剛度較差,受樁身質量及壓樁施工工藝影響較大,在大范圍施工時擠土效應明顯,一般在土質較好,基坑開挖深度不大,周邊環境相對簡單的情況下采用。而灌注樁的應用則相對更加廣泛,其成樁工藝較成熟,成樁直徑選擇范圍較大,樁身抗彎剛度可通過配筋調節,配合斜撐或拉錨工法使用時,對于大部分基坑工程均適用,但缺點是灌注樁本身造價較高,尤其在大范圍應用雙排灌注樁門架式圍護結構時,其經濟性是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此外,灌注樁成樁須經成孔及養護等工序,其施工周期較長,對于基坑工程整體工期有一定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根據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門架式竹節砂漿樁圍護結構,該圍護結構通過采用至少兩排圍護樁、連梁以及壓頂板構建門架式圍護結構,同時通過采用竹節砂漿樁代替傳統的灌注樁,提高圍護結構的側向剛度,有效控制基坑的側向變形。本技術目的實現由以下技術方案完成:一種門架式竹節砂漿樁圍護結構,所述圍護結構位于基坑開挖邊線外側一定距離,其特征在于所述圍護結構至少包括兩排圍護樁,兩排所述圍護樁之間間隔一定距離平行設置,其中兩排所述圍護樁中至少有一排由竹節砂漿樁構成。兩排所述圍護樁頂部通過連梁固定連接,兩排所述圍護樁頂端分別與壓頂板錨固連接。兩排所述圍護樁之間豎向設置有止水帷幕。所述竹節砂漿樁由樁身以及位于所述樁身上的至少一處的擴大頭構成。若干所述擴大頭沿豎向間隔分布于所述樁身外表面,構成呈竹節狀的竹節砂漿樁。兩排所述圍護樁均為竹節砂漿樁。兩排所述圍護樁中一排為竹節砂漿樁,另一排為灌注樁。兩排所述圍護樁中一排為竹節砂漿樁,另一排為雙排搭接的砂漿樁,以兼做止水帷幕。所述圍護結構包括三排圍護樁,三排所述圍護樁均為竹節砂漿樁,其中位于中間一排的所述圍護樁為斜向設置,角度介于45°?60°之間。本技術的優點是,竹節砂漿樁可加強樁體抗彎剛度及圍護范圍內土體的抗滑、抵抗變形能力,可單獨使用或與預制樁、灌注樁配合使用形成門架式圍護結構以控制基坑變形,該圍護體系結構簡單,穩定性高,造價低,便于推廣,可廣泛適用于12m以內的基坑工程。【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中圍護結構的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中圍護結構的平面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中圍護結構搭配使用竹節砂漿樁和灌注樁的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中圍護結構采用三排圍護樁的示意圖?!揪唧w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技術的特征及其它相關特征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以便于同行業技術人員的理解:如圖1-4,圖中標記1-9分別為:壓頂板1、連梁2、外排砂漿樁3、樁身4、擴大頭5、基坑6、內排砂漿樁7、灌注樁8,斜向砂漿樁9。實施例一: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涉及一種門架式竹節砂漿樁圍護結構,該圍護結構位于基坑6的開挖邊線外側一定距離,用于有效約束基坑6 土體的側向變形。如圖1所示,圍護結構呈門架式構造,具體由雙排圍護樁(B卩外排砂漿樁3和內排砂漿樁7)、連梁2以及壓頂板I組合構成。如圖1、2所示,外排砂漿樁3和內排砂漿樁7直立設置于土體中,且沿基坑6之邊緣均勻分布,靠近基坑一側的內排砂衆樁7與遠離基坑一側的外排砂衆樁3之間相隔一定距離;必要時可在外排砂漿樁3與內排砂漿樁7之間設置止水帷幕以隔斷地下水。在本實施例中,外排砂漿樁3或內排砂漿樁7均由若干均勻間隔分布的竹節砂漿樁構成,此外,內排砂漿樁7與外排砂漿樁3之間的竹節砂漿樁是相互錯位設置的,以方便之后連梁2的設置安裝。值得注意的是,內排砂漿樁7與外排砂漿樁3的水平間距,深度及寬度均需根據土體性質確定,并滿足基坑6的安全穩定性計算要求。如圖1、2所示,連梁2為橫向設置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且沿雙排圍護樁的延伸方向間隔設置,其兩端分別連接固定于外排砂漿樁3和內排砂漿樁7的頂部,以構成整體受力結構。如圖1、2所示,壓頂板I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位于外排砂漿樁3、內排砂漿樁7以及連梁2的上方,具體的說是外排砂漿樁3和內排砂漿樁7的樁頂錨入壓頂板I內構成一體結構,以最終形成整體門架式圍護結構。如圖1所示,上述竹節式砂漿樁由圓柱形樁身4以及若干大致呈圓環狀的擴大頭5構成,各擴大頭5沿豎向間隔分布于圓柱形樁身4之外表面,以構成呈竹節狀的樁身4,此種樁身4設置有擴大頭5的砂漿樁可有效增強其橫向抗剪、抗彎能力,并可提高墻體在基坑6開挖階段抵抗變形的能力。其中樁身4的深度及擴大頭5的數量可根據開挖深度及土性不同而靈活調整,一般應用于土性較好的土層中。如圖1、2所示,上述門架式竹節砂漿圍護結構的施工方法具體步驟如下:①基坑6開挖之前,在基坑6邊線退后一定距離分別進行外排砂漿樁3和內排砂漿樁7的施工,其中構成外排砂漿樁3和內排砂漿樁7的竹節式砂漿樁的施工方法具體如下:(一)根據竹節式砂漿樁的設計坐標在地面放孔定位,定位誤差一般不得超過50mm,同時令鉆機就位,該鉆機上具有鉆桿以及位于鉆桿頭部的螺旋鉆頭,鉆機的尾部還與注漿管相連,而注漿管則與一泵機相連,可進行泵送水泥漿作業;(二)啟動鉆機上的鉆桿,在鉆桿的帶動下螺旋鉆頭螺旋鉆進至竹節式砂漿樁的設計深度以成孔,根據成孔深度、土性及鉆機設備情況選擇一次或多次鉆進,成孔直徑則根據設計需要及施工機械不同可達到300mm?600mm ;(三)成孔完成后,開啟注漿管的注漿閥門,水泥漿液從注漿管經鉆桿注至孔內底部,在孔底水泥漿液的壓力作用下,螺旋鉆頭、鉆桿及其上部土體隨之上抬,待上抬至一定高度后通過固定裝置鎖定鉆桿,以使其不被上浮的水泥漿液繼續頂起,隨即螺旋鉆頭及其上部土體形成固定活塞,此時增大注漿管的注漿壓力以使水泥漿液擠壓土體向孔底四周擴散,從而形成呈類似于球狀的第一個擴大頭5 ;其中所述的水泥漿主要由水、水泥、砂、粉煤灰及外加劑按一定配比現場配置而成,水灰比一般在0.5-0.6,水泥漿比重一般在1.6-1.9 ;(四)待第一個擴大頭5形成后,終止注漿,注漿終止一般以注漿壓力控制,在粘性土中注漿終止壓力控制在0.7-1.5MPa,粉土及砂土中注漿終止壓力一般控制在大于2MPa ;終止注漿后,解除固定裝置對鉆桿的鎖定,繼續注漿,在水泥漿液的壓力作用下鉆桿及其上的螺旋鉆頭得以繼續抬升,當抬升至下一個擴大頭5的設計高度時,形成位于擴大頭5之上的第一段樁身4 ;(五)當鉆桿頭部的螺旋鉆頭抬升至第二個擴大頭5的設計高度后,再次通過固定裝置鎖定鉆桿,按照步驟(三)所述之方法,即增大注漿管的注漿壓力以使水泥漿液擠壓樁身4頂部的土體向樁周擴散,從而在樁身2的頂部形成呈類似于球狀的第二個擴大頭5 ;(六)待形成第二個擴大頭5后,終止注漿,并再次解除固定裝置對于鉆桿的鎖定,之后繼續注漿,在水泥漿液的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門架式竹節砂漿樁圍護結構,所述圍護結構位于基坑開挖邊線外側一定距離,其特征在于所述圍護結構至少包括兩排圍護樁,兩排所述圍護樁之間間隔一定距離平行設置,其中兩排所述圍護樁中至少有一排由竹節砂漿樁構成,兩排所述圍護樁頂部通過連梁固定連接,兩排所述圍護樁頂端分別與壓頂板錨固連接,兩排所述圍護樁之間豎向設置有止水帷幕,所述竹節砂漿樁由樁身以及位于所述樁身上的至少一處的擴大頭構成。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門架式竹節砂漿樁圍護結構,所述圍護結構位于基坑開挖邊線外側一定距離,其特征在于所述圍護結構至少包括兩排圍護樁,兩排所述圍護樁之間間隔一定距離平行設置,其中兩排所述圍護樁中至少有一排由竹節砂漿樁構成,兩排所述圍護樁頂部通過連梁固定連接,兩排所述圍護樁頂端分別與壓頂板錨固連接,兩排所述圍護樁之間豎向設置有止水帷幕,所述竹節砂漿樁由樁身以及位于所述樁身上的至少一處的擴大頭構成。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門架式竹節砂漿樁圍護結構,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擴大頭沿豎向間隔分布于所述樁身外表面,構成呈竹節狀的竹節砂漿樁。3.根據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顧國榮,楊石飛,梁振寧,蘇輝,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巖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