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機床上直線運動機構,公開了一種雙電機齒輪消隙移動定位結構,包括機床(1),機床(1)上設置工作臺(2),所述的工作臺(2)的右側設置右驅動機構(4),工作臺(2)的左側設置左驅動機構(5)。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兩個電機通過減速器分別驅動兩個傳動齒輪與同一根齒條嚙合對工作臺進行驅動,兩臺伺服電機的力矩相互協調,通過兩個齒輪與齒條間的反向預緊力來消除間隙,提高重復定位精度與承載能力。(*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機床上直線運動機構,公開了一種雙電機齒輪消隙移動定位結構,包括機床(1),機床(1)上設置工作臺(2),所述的工作臺(2)的右側設置右驅動機構(4),工作臺(2)的左側設置左驅動機構(5)。本技術采用兩個電機通過減速器分別驅動兩個傳動齒輪與同一根齒條嚙合對工作臺進行驅動,兩臺伺服電機的力矩相互協調,通過兩個齒輪與齒條間的反向預緊力來消除間隙,提高重復定位精度與承載能力。【專利說明】雙電機齒輪消隙移動定位結構
本技術涉及機床上直線運動機構,尤其涉及了一種雙電機齒輪消隙移動定位 結構。
技術介紹
目前,傳統機床上的直線運動軸大多數采用滾柱絲杠傳動,但是滾珠絲杠受到長 度的限制,隨著對移動與定位的精度要求越來越高,而傳統的滾珠絲杠便無法滿足實際加 工的需求。也有傳統的機床采用了齒輪齒條傳動,但是要消除齒輪齒條傳動中產生的背隙, 傳統的辦法是機械消隙,即由單個電機輸入兩個齒輪輸出的形式,這種消隙方法精度不高, 而且可以承載能力有限。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針對現有技術中傳統的滾柱絲杠移動定位結構精度要求低,以及普通 的齒輪齒條傳動消隙方法精度不高,可承載能力有限等缺點,提供了一種通過雙電機消隙 技術,提1?重復定位精度,提1?承載能力。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 雙電機齒輪消隙移動定位結構,包括機床,機床上設置工作臺,所述的工作臺的右 側設置右驅動機構,工作臺的左側設置左驅動機構,機床上設置齒條,齒條設置在導軌的側 面,而右驅動機構與左驅動機構又位于齒條的側面,機床上固定有一條以上的導軌,工作臺 的底部設置一個以上的直線導軌滑塊,直線導軌滑塊與導軌配合連接,工作臺上還設置圓 柱形平臺。左驅動機構與右驅動機構結構相同。 作為優選,所述的機床上設置齒條。 作為優選,所述的機床上固定有一條以上的導軌,工作臺的底部設置一個以上的 直線導軌滑塊,直線導軌滑塊與導軌配合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的右驅動機構包括電機以及驅動齒輪,驅動齒輪與齒條配合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的電機上設置減速器,減速器與驅動齒輪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的右驅動機構與左驅動機構對稱設置在工作臺兩側。右驅動機構 與左驅動機構位于齒條的側面。 本技術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具有顯著的技術效果:本技術采用兩 個電機通過減速器分別驅動兩個傳動齒輪與同一根齒條嚙合對工作臺進行驅動,兩臺伺服 電機的力矩相互協調,通過兩個齒輪與齒條間的反向預緊力來消除間隙,提高重復定位精 度與承載能力。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 A面的截面圖。 以上附圖中各數字標號所指代的部位名稱如下:其中1 一機床、2-工作臺、3-齒 條、4 一右驅動機構、5-左驅動機構、6-導軌、21-圓柱形平臺、22-直線導軌滑塊、41 一電 機、42-驅動齒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1至圖2與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1 雙電機齒輪消隙移動定位結構,如圖1至圖2所示,包括機床1,機床1上設置工作 臺2,所述的工作臺2的右側設置右驅動機構4,工作臺2的左側設置左驅動機構5。左驅動 機構5與右驅動機構4結構相同。 機床1上設置齒條3。機床1上固定有一條以上的導軌6,工作臺2的底部設置一 個以上的直線導軌滑塊22,直線導軌滑塊22與導軌6配合連接。通過左驅動機構5與右驅 動機構4進行定位,具有重復定位精度高,可以達到0. 010mm。 右驅動機構4包括電機41以及驅動齒輪42,驅動齒輪42與齒條3配合連接。一方 面,通過兩個驅動齒輪與齒條間的反向預緊力來消除間隙,提高重復定位精度與承載能力; 另一方面,驅動能力大大提高,可以驅動總重約70噸的工作臺及工件,增加移動距離,移動 距離能夠達到10米。左驅動機構5的結構與右驅動機構4相同。通過左右對稱的雙驅動 齒輪42驅動,從而起到消隙的作用。 電機41上設置減速器,減速器與驅動齒輪42連接。由于設置減速器,一方面可以 調節工作臺2的運動速度,另一方面,使工作臺2在運動的過程中更加平穩。工作臺2上還 設置圓柱形平臺21。圓柱形平臺21用于放置、安裝工件。右驅動機構4與左驅動機構5對 稱設置在工作臺2兩側。兩個電機通過減速器分別驅動兩個傳動齒輪與同一根齒條嚙合對 工作臺進行驅動,兩臺伺服電機的力矩相互協調。齒條3設置在導軌6的側面,而右驅動機 構4與左驅動機構5又位于齒條3的側面。左、右驅動機構中的驅動齒輪與齒條3嚙合連 接,通過驅動齒輪驅動整個工作臺左右移動。 總之,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技術申請專利范圍所 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技術專利的涵蓋范圍。【權利要求】1. 雙電機齒輪消隙移動定位結構,包括機床(1),機床(1)上設置工作臺(2),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工作臺(2)的右側設置右驅動機構(4),工作臺(2)的左側設置左驅動機構(5), 機床(1)上設置齒條(3),齒條(3)設置在導軌(6)的側面,而右驅動機構(4)與左驅動機 構(5)又位于齒條(3)的側面,機床⑴上固定有一條以上的導軌(6),工作臺⑵的底部 設置一個以上的直線導軌滑塊(22),直線導軌滑塊(22)與導軌(6)配合連接,工作臺(2) 上還設置圓柱形平臺(21)。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電機齒輪消隙移動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驅動 機構⑷包括電機(41)以及驅動齒輪(42),驅動齒輪(42)與齒條(3)配合連接。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電機齒輪消隙移動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機 (41)上設置減速器,減速器與驅動齒輪(42)連接。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電機齒輪消隙移動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驅動 機構(4)與左驅動機構(5)對稱設置在工作臺(2)兩側。【文檔編號】B23Q5/56GK203875669SQ201320862918【公開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5日 【專利技術者】林達, 駱廣進, 陳曉, 江余岳, 林曉, 裘卓明 申請人:杭州杭機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雙電機齒輪消隙移動定位結構,包括機床(1),機床(1)上設置工作臺(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臺(2)的右側設置右驅動機構(4),工作臺(2)的左側設置左驅動機構(5),機床(1)上設置齒條(3),齒條(3)設置在導軌(6)的側面,而右驅動機構(4)與左驅動機構(5)又位于齒條(3)的側面,機床(1)上固定有一條以上的導軌(6),工作臺(2)的底部設置一個以上的直線導軌滑塊(22),直線導軌滑塊(22)與導軌(6)配合連接,工作臺(2)上還設置圓柱形平臺(21)。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達,駱廣進,陳曉,江余岳,林曉,裘卓明,
申請(專利權)人:杭州杭機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