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的人工堆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結構及其施工方法,涉及園林工程技術領域。針對現有的疊水瀑布水景工程中,因人工堆筑土體的沉降,導致漏水,影響工程質量的問題。它包括相連接的池體和河床,人工堆筑山體由下至上依次為基層、普通種植土層及優質種植土層,基層由不含污染物質和放射物質的建筑垃圾砌筑而成。施工方法:一、分層堆筑夯實人工堆筑山體的基層、普通種植土層及優質種植土層;二、在池體位置由下至上逐層鋪設中粗砂墊層、膨潤土防水毯及素混凝土墊層,澆筑池體;三、由下至上逐層鋪設中粗砂墊層、膨潤土防水毯及素混凝土墊層構成河床;四、在池體與河床的連接處砌筑鋼筋混凝土擋墻一;五、在河床內砌筑至少一個鋼筋混凝土擋墻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人工堆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園林工程
,特別涉及人工堆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技術介紹
水景工程是現代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疊水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水景,寓意溪流,瀑布等,尤其是溪流式的疊水瀑布水景能使整個園林空間生動起來。但是,在人工堆筑山體上建造疊水瀑布水景的施工過程中,短時間的高填土會引起土體沉降,而造成水景工程中山體頂部天池區域和與其連通的溪流區域的不均勻沉降,從而導致漏水,嚴重影響工程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的疊水瀑布水景工程中,因人工堆筑土體的沉降,導致漏水,影響水景工程質量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人工堆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的施工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差異沉降,既保證了山體的壓實要求,又滿足了山體植被種植的土質要求。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人工堆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結構,包括位于所述人工堆筑山體上的相連接的池體和河床,所述人工堆筑山體由下至上依次為基層、普通種植土層及優質種植土層,所述基層由不含污染物質和放射物質的建筑垃圾砌筑而成。優選的,當所述人工堆筑山體堆筑的坡度≥1:3時,所述人工堆筑山體的坡邊采用土工布包覆,且在所述優質種植土層和所述普通種植土層之間,以及所述優質種植土層的上表面均鋪設土工格柵。優選的,所述池體的池壁由鋼筋混凝土板一澆筑而成,所述池體的底面由上至下分別鋪設鋼筋混凝土板二、素混凝土墊層、膨潤土防水毯及中粗砂墊層,所述鋼筋混凝土板一與所述鋼筋混凝土板二內的鋼筋相互搭接、整體澆筑,且不設施工縫和變形縫。更佳的,所述素混凝土墊層的下方以及所述鋼筋混凝土板一的外側均包覆有所述膨潤土防水毯,且位于所述鋼筋混凝土板一外側的所述膨潤土防水毯向遠離所述池體的方向具有一水平延展段,且所述水平延展段的末端埋入所述優質種植土層的溝槽內固定。所述河床的底面由上至下分別鋪設素混凝土墊層、膨潤土防水毯及中粗砂墊層,所述池體與所述河床的連接處設有L形的鋼筋混凝土擋墻一,鋼筋混凝土擋墻一位于所述素混凝土墊層上,所述鋼筋混凝土擋墻一包括垂直設置并整體澆筑的鋼筋混凝土板三和鋼筋混凝土板四,所述鋼筋混凝土板四位于遠離所述池體的一端,且所述鋼筋混凝土板四與所述河床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鋼筋混凝土板三內的鋼筋分別與所述鋼筋混凝土板二和所述鋼筋混凝土板四內的鋼筋相互搭接,所述膨潤土防水毯的兩側分別向遠離所述河床的方向具有一水平延展段,且所述水平延展段的末端埋入所述優質種植土層的溝槽內固定。更佳的,所述河床內設有至少一個垂直于水體流向的鋼筋混凝土擋墻二,呈倒T形的所述鋼筋混凝土擋墻二包括垂直設置的鋼筋混凝土板五和鋼筋混凝土板六,所述鋼筋混凝土板五和鋼筋混凝土板六內的鋼筋相互搭接,并整體澆筑而成,所述鋼筋混凝土板五的上端高于所述河床的上表面,所述鋼筋混凝土板六水平鋪設于所述河床的中粗砂墊層內,所述鋼筋混凝土板六的底部依次鋪設有素混凝土墊層、膨潤土防水毯及中粗砂墊層。所述鋼筋混凝土板六底部的膨潤土防水毯向上延展并包覆所述鋼筋混凝土板六上表面及其與所述鋼筋混凝土板五的連接處,且與所述河床內的膨潤土防水毯連為一體。所述鋼筋混凝土板五的頂部,且遠離所述池體一側具有一坡面,所述坡面的坡度為1:1。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人工堆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結構的施工方法,步驟如下:步驟一:根據施工圖進行所述人工堆筑山體的定位放樣,所述人工堆筑山體由下至上依次為基層、普通種植土層及優質種植土層,并分層堆筑夯實;步驟二:在所述池體的施工位置由下至上逐層鋪設中粗砂墊層、膨潤土防水毯及素混凝土墊層,并于所述素混凝土墊層上澆筑鋼筋混凝土板一和鋼筋混凝土板二構成所述池體;步驟三:在所述河床的施工位置由下至上逐層鋪設中粗砂墊層、膨潤土防水毯及素混凝土墊層構成所述河床;步驟四:在所述池體與所述河床的連接處砌筑所述鋼筋混凝土擋墻一;步驟五:根據設計要求,在所述河床內與水體流向垂直的位置設置至少一個所述鋼筋混凝土擋墻二。所述步驟一中,分層堆筑所述基層、所述普通種植土層及所述優質種植土層時,每層攤鋪厚度不大于50厘米,所述人工砌筑山體的壓實系數為0.8~0.85,所述池體下方2米深度范圍土體內壓實系數為0.94。本專利技術的效果在于:一、本專利技術的人工堆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結構,因池體面積較小,如果采用常規的人工堆筑山體加固方案,在土體下大面積采用樁基加固,會增加工程成本,若僅在池體下打樁加固,周邊堆土產生的負摩阻力對樁基影響較大,且與未采用樁基加固的山體產生不均勻沉降。因此,本專利技術人工堆筑山體、池體和河床均采用上述各層材料分層夯實處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差異沉降,既保證了山體的壓實要求,又滿足了山體植被種植的土質要求;另外,本專利技術人工堆筑山體利用建筑垃圾堆筑,既節約了水景結構建造材料,降低了施工成本,又解決了建筑垃圾的消納處置問題;同時,建筑垃圾中的石灰材料可有效加速土體固結,而建筑垃圾上鋪設普通種植土和優質種植土,可確保山體植物種植對土壤的要求。二、本專利技術的人工堆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結構,依山體地勢而建的河床采用膨潤土防水毯較鋼筋混凝土材料更便于施工,更能保持河床內溪流的靈動性,跌落處鋼筋混凝土擋墻的設置,既能擋土又能產生小瀑布的效果。三、現有人工堆筑山體的施工過程中,短時間的高填土會引起山體沉降,造成池體及河床的不均勻沉降,以致漏水,本專利技術的人工堆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結構的施工方法,山體的基層、普通種植土層及優質種植土層均采用分層夯實的加固方法,上述各層材料采取分層堆筑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差異沉降,既保證了山體的壓實要求,又滿足了山體上的植被種植需求。附圖說明圖1為人工砌筑山體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人工砌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的平面圖;圖3為圖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圖;圖4為圖3的1-1剖面圖;圖5為圖3中2-2剖面圖;圖6為圖2的3-3剖面圖;圖7為本專利技術人工堆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結構的施工方法之流程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人工堆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結構及其施工方法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根據下面說明和權利要求書,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和特征將更清楚。需說明的是,附圖均采用非常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準的比例,僅用以方便、明晰地輔助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目的。為敘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與附圖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這不能成為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的限制。實施例一:結合圖1至圖6說明本專利技術的人工堆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結構,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疊水瀑布水景結構由位于人工堆筑山體上的池體10、以及與池體10連接并蜿蜒而下的河床11兩部分組成。如圖1所示,池體10和河床11下的人工堆筑山體由原始地坪標高約5米的位置經人工堆砌至最高處約11米,根據山體的土質要求,山體由下至上依次為基層1、普通種植土層2及優質種植土層3。其中,位于最底部的基層1由不含污染物質和放射物質的建筑垃圾砌筑而成,并添加適量的素土以加強粘結。普通種植土層2厚度為2米,位于山體表面的優質種植土層3厚度為2米。本專利技術的人工堆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結構,因池體10面積不大,單邊邊長小于30m,如果人工堆筑山體大面積采用樁基加固,會增加工程成本,若僅在池體10土體下打樁加固,周邊堆土產生的負摩阻力對樁基影響較大,且與未采用樁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人工堆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結構,包括位于所述人工堆筑山體上的相連接的池體和河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堆筑山體由下至上依次為基層、普通種植土層及優質種植土層,所述基層由不含污染物質和放射物質的建筑垃圾砌筑而成。
【技術特征摘要】
1.人工堆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結構,包括位于所述人工堆筑山體上的相連接的池體和河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堆筑山體由下至上依次為基層、普通種植土層及優質種植土層,所述基層由不含污染物質和放射物質的建筑垃圾砌筑而成;所述河床的底面由上至下分別鋪設素混凝土墊層、膨潤土防水毯及中粗砂墊層,所述池體與所述河床的連接處設有L形的鋼筋混凝土擋墻一,所述鋼筋混凝土擋墻一位于所述素混凝土墊層上,所述鋼筋混凝土擋墻一包括垂直設置并整體澆筑的鋼筋混凝土板三和鋼筋混凝土板四,所述鋼筋混凝土板四位于遠離所述池體的一端,且所述鋼筋混凝土板四與所述河床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鋼筋混凝土板三內的鋼筋分別與所述鋼筋混凝土板二和所述鋼筋混凝土板四內的鋼筋相互搭接,所述膨潤土防水毯的兩側分別向遠離所述河床的方向具有一水平延展段,且所述水平延展段的末端埋入所述優質種植土層的溝槽內固定,所述池體的池壁由鋼筋混凝土板一澆筑而成,所述池體的底面由上至下分別鋪設鋼筋混凝土板二、素混凝土墊層、膨潤土防水毯及中粗砂墊層,所述鋼筋混凝土板一與所述鋼筋混凝土板二內的鋼筋相互搭接、整體澆筑,且不設施工縫和變形縫,當所述人工堆筑山體堆筑的坡度≥1:3時,所述人工堆筑山體的坡邊采用土工布包覆,且在所述優質種植土層和所述普通種植土層之間,以及所述優質種植土層的上表面均鋪設土工格柵。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堆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素混凝土墊層的下方以及所述鋼筋混凝土板一的外側均包覆有所述膨潤土防水毯,且位于所述鋼筋混凝土板一外側的所述膨潤土防水毯向遠離所述池體的方向具有一水平延展段,且所述水平延展段的末端埋入所述優質種植土層的溝槽內固定。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堆筑山體上疊水瀑布水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河床內設有至少一個垂直于水體流向的鋼筋混凝土擋墻二...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韓萊平,陸健,秦文宗,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市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