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榫卯連接展架,包括若干支柱,相鄰兩支柱之間通過橫梁連接,所述橫梁通過連接塊與支柱固定連接,所述連接塊包括第一插接部及第二插接部,所述橫梁兩端開設有第一插孔,所述第一插接部可插入第一插孔內,所述支柱上端開設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二插接部可插入第二插孔內,橫梁與支柱垂直,橫梁上設置有若干掛鉤,所述支柱底端設有定位板。該榫卯連接展架將榫卯連接方式運用到展架的構造中,使得整個裝置安裝更加方便簡單,整個結構牢固穩定,并且可以通過自由組合,實現不同的功能,增強了展架的適用范圍。(*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榫卯連接展架,包括若干支柱,相鄰兩支柱之間通過橫梁連接,所述橫梁通過連接塊與支柱固定連接,所述連接塊包括第一插接部及第二插接部,所述橫梁兩端開設有第一插孔,所述第一插接部可插入第一插孔內,所述支柱上端開設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二插接部可插入第二插孔內,橫梁與支柱垂直,橫梁上設置有若干掛鉤,所述支柱底端設有定位板。該榫卯連接展架將榫卯連接方式運用到展架的構造中,使得整個裝置安裝更加方便簡單,整個結構牢固穩定,并且可以通過自由組合,實現不同的功能,增強了展架的適用范圍。【專利說明】
本技術涉及一種連接架,特別是一種榫卯連接架及其應用該榫卯連接架的展 架。 榫卯連接架及榫卯連接展架
技術介紹
展架在各種大型的活動中使用得比較多,通常應用于展示各種展板、廣告幕布、演 講作品等。 現有的展架,主要是X型展架,這種展架質量較輕,但是堅固性較低,整個結構不 穩定,很容易被移動甚至損壞,影響展示效果,并且這種展架的展示方式比較單一,一個展 架只能對應一副展出內容,不能組合使用,在空間利用和展示效果上存在不足。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設計精巧, 結構穩定,占地面積小且能夠自由組合的榫卯連接架及展架。 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榫卯連接架,包括支柱及 與支柱可拆卸連接的橫梁,所述橫梁和支柱之間通過連接塊連接,所述連接塊包括第一插 接部及第二插接部,所述橫梁兩端開設有第一插孔,所述第一插接部可插入第一插孔內,所 述支柱上端開設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二插接部可插入第二插孔內。 為了拆裝方便,所述第一插接部呈矩形,所述橫梁兩端為矩形中空結構形成第一 插孔,所述第一插孔的尺寸大于第一插接部的尺寸。 為了增強橫梁與連接塊之間的連接穩定性,所述橫梁與第一插接部之間通過若干 螺釘固定連接。 為了增加結構的穩定性,所述第一插接部上下前后四個面上分別開設有第一螺 孔,所述橫梁呈矩形,橫梁端部的周向開設有四個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分別與第一螺孔 對應。 為了方便拆裝,所述第二插接部呈矩形,所述第二插孔為矩形孔,所述第二插孔的 尺寸大于第二插接部的尺寸。 為了使得橫梁與支柱連接更加牢固和穩定,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尺寸大于第二插接 部的尺寸。 為了增加支柱可連接橫梁的數量,所述支柱呈矩形,支柱頂端周向的四個面上分 別開設有第二插孔。 本技術還提供一種榫卯連接展架,采用上述榫卯連接架,包括若干支柱,相鄰 兩支柱之間通過橫梁連接,所述橫梁通過連接塊與支柱固定連接,所述連接塊包括第一插 接部及第二插接部,所述橫梁兩端開設有第一插孔,所述第一插接部可插入第一插孔內,所 述支柱上端開設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二插接部可插入第二插孔內,橫梁與支柱垂直,橫梁上 設置有若干掛鉤,所述支柱底端設有定位板。 為了增加該裝置使用的便利性,所述支柱的上端和下端均設有第二插孔,所述兩 支柱之間設有兩根相互平行的橫梁。 為了增加該裝置的適用范圍,所述支柱1四側均開有第二插孔7,支柱1有四根,相 鄰兩支柱1之間均設有橫梁2,所述掛鉤5均位于橫梁2下方。 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榫卯連接展架將榫卯連接方式運用到展架的構造 中,使得整個裝置安裝更加方便簡單,整個結構牢固穩定,并且可以通過自由組合,實現不 同的功能,增強了展架的使用范圍。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技術榫卯連接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技術榫卯連接展架的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技術榫卯連接展架的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技術榫卯連接展架的另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支柱,2.橫梁,3.連接塊,4.蓋子,5.掛鉤,6.螺釘,7.第二插孔,8.第 一插孔,9.第一螺孔,10.第二螺孔,11.定位板,31.第一插接部,32.第二插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 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技術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技術有關的構成。 如圖1所示,一種榫卯連接架,包括支柱1及與支柱1可拆卸連接的橫梁2,其特征 在于,所述橫梁2和支柱1之間通過連接塊3連接,所述連接塊3包括第一插接部31及第 二插接部32,所述橫梁2兩端開設有第一插孔8,所述第一插接部31可插入第一插孔8內, 所述支柱1上端開設有第二插孔7,所述第二插接部32可插入第二插孔7內。 為了拆裝方便,所述第一插接部31呈矩形,所述橫梁2兩端為矩形中空結構形成 第一插孔8,所述第一插孔8的尺寸大于第一插接部31的尺寸。 為了增強橫梁與連接塊之間的連接穩定性,所述橫梁2與第一插接部31之間通過 若干螺釘6固定連接。 為了增加結構的穩定性,所述第一插接部31上下前后四個面上分別開設有第一 螺孔9,所述橫梁2呈矩形,橫梁2端部的周向開設有四個第二螺孔10,所述第二螺孔10分 別與第一螺孔9對應。 為了方便拆裝,所述第二插接部32呈矩形,所述第二插孔7為矩形孔,所述第二插 孔7的尺寸大于第二插接部32的尺寸。 為了使得橫梁與支柱連接更加牢固和穩定,所述第一插接部31的尺寸大于第二 插接部32的尺寸。 為了增加支柱可連接橫梁的數量,所述支柱1呈矩形,支柱1頂端周向的四個面上 分別開設有第二插孔7。 圖2為本技術的一種榫卯連接展架,采用上述榫卯連接架,包括若干支柱1, 相鄰兩支柱1之間通過橫梁2連接,所述橫梁2通過連接塊3與支柱1固定連接,所述連接 塊3包括第一插接部31及第二插接部32,所述橫梁2兩端開設有第一插孔8,所述第一插 接部31可插入第一插孔8內,所述支柱1上端開設有第二插孔7,所述第二插接部32可插 入第二插孔7內,橫梁2與支柱1垂直,橫梁2上設置有若干掛鉤5,所述支柱1底端設有定 位板11。 圖3為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例,所述支柱1的上端和下端均設有第二插孔7, 所述兩支柱1之間設有兩根相互平行的橫梁2,事實上,兩根橫梁2對稱設置,且掛鉤5均位 于兩橫梁2之間。 圖4為本技術的另一較佳實施例,所述支柱1四側均開有第二插孔7,支柱1 有四根,相鄰兩支柱1之間均設有橫梁2,所述掛鉤5均位于橫梁2下方。 事實上,橫梁2為方形中空管,橫梁2兩端設有的四個第二螺孔10位于橫梁2的 四個側面上,而第一插接部31上的第一螺孔9與第二螺孔10相對應。 橫梁2、支柱1和連接塊3均為鋁型材。 該展架安裝步驟:首先將連接塊3的第二插接部32伸入到橫梁2 -端的第一插孔 8內,然后將第一插接部31上的第一螺孔9與橫梁2 -端的第二螺孔10對準,擰入螺釘6, 將連接塊3與橫梁2固定連接,然后將連接塊3的第二插接部32伸入支柱1頂端的第二插 孔7內,然后將蓋子4蓋設在支柱1頂部,蓋緊蓋子4,使得蓋子4與第二插接部32卡緊,從 而將連接塊3與支柱1固定連接,完成橫梁2與支柱1的連接操作。以此類推,根據實際需 求,將支柱2和橫梁1進行拼接,進而得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榫卯連接架,包括支柱(1)及與支柱(1)可拆卸連接的橫梁(2),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梁(2)和支柱(1)之間通過連接塊(3)連接,所述連接塊(3)包括第一插接部(31)及第二插接部(32),所述橫梁(2)兩端開設有第一插孔(8),所述第一插接部(31)可插入第一插孔(8)內,所述支柱(1)上端開設有第二插孔(7),所述第二插接部(32)可插入第二插孔(7)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盧景同,王磊,王世圖,張延安,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理工學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