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混凝土塔段及混凝土塔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混凝土塔段,其包括至少兩個自下而上堆疊的塔筒構件,在每個所述塔筒構件內均對應設有至少兩個第一預應力孔道,在所述第一預應力孔道內穿過有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所述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的下端固定在最下方的塔筒構件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的上端固定在最上方的塔筒構件的上端面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混凝土塔段可作為搭建塔架的一種單元模塊,其通過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在多個塔筒構件內單獨實現了體內預應力,搭建塔架時,不必設置貫穿整個塔架的體內預應力鋼束,能降低體內預應力的難度。另一方面在搭建塔架時可以將多個塔筒構件一同起吊,能夠提高塔架的搭建效率。(*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混凝土塔段及混凝土塔架,本技術提供的混凝土塔段,其包括至少兩個自下而上堆疊的塔筒構件,在每個所述塔筒構件內均對應設有至少兩個第一預應力孔道,在所述第一預應力孔道內穿過有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所述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的下端固定在最下方的塔筒構件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的上端固定在最上方的塔筒構件的上端面上。本技術提供的混凝土塔段可作為搭建塔架的一種單元模塊,其通過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在多個塔筒構件內單獨實現了體內預應力,搭建塔架時,不必設置貫穿整個塔架的體內預應力鋼束,能降低體內預應力的難度。另一方面在搭建塔架時可以將多個塔筒構件一同起吊,能夠提高塔架的搭建效率。【專利說明】 混凝土塔段及混凝土塔架
本技術涉及塔段和塔架,尤其涉及混凝土塔段及混凝土塔架。
技術介紹
塔架是一種支撐高處設施的常用結構,用途較為廣泛,如監控工程、通訊工程、供水水塔、風力發電機等領域都要用到塔架。在風力發電機組中,塔架的主要功能是支撐風力發電機組的機械部件和發電系統。目前風力發電機組中用到的塔架主要有鋼筒塔架和混凝土結構塔架。近年來隨著風力發電機組容量的不斷增大,塔架的尺寸也在增大,使塔架的運輸出現困難,于是出現了將兩個或以上個數的預制混凝土塔片相互拼接構成塔筒構件,將多個塔筒構件堆疊起來構成預制混凝土塔架的新結構。 混凝土塔架由于受到較大的彎矩載荷,需要設置相應的預應力結構,在混凝土塔架承受載荷之前,預先對其施加壓力,使其在受到彎矩載荷時的受拉區混凝土內產生壓應力,用以抵消或減小彎矩載荷產生的拉應力,以保障混凝土塔架在正常使用時的安全。目前混凝土塔架一般使用預應力筋來進行預應力,預應力筋的種類包括鋼絲、鋼絞線和鋼筋。 在現有技術中,混凝土塔架多單純采用體內預應力或體外預應力技術,其中采用體內預應力技術的混凝土塔架需要在塔架壁內部設置貫穿整個塔架的預應力鋼束(多根成束設置的預應力筋),通過張拉預應力鋼束從而對整個塔架施加壓力。 在實現上述技術方案的過程中,專利技術人發現現有技術中至少存在如下問題: 體內預應力鋼束需要貫穿整個塔架,因此其長度會很長,要將預應力鋼束貫穿多個起吊至很高的塔筒構件或塔片,難度很高。另外,這些塔筒構件或塔片往往是單獨起吊的,不能同時起吊多個塔筒構件或塔片,造成塔架的搭建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提高塔架搭建效率、降低體內預應力難度的混凝土塔段和提供一種搭建效率更高、體內預應力難度更低的混凝土塔架。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混凝土塔段,其包括至少兩個自下而上堆疊的塔筒構件,在每個所述塔筒構件內均對應設有至少兩個第一預應力孔道,在所述第一預應力孔道內穿過有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所述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的下端固定在最下方的塔筒構件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的上端固定在最上方的塔筒構件的上端面上。 本技術提供的混凝土塔段,其中所述塔筒構件可以包括至少兩個相互拼接的塔片。 本技術提供的混凝土塔段,其中所述塔筒構件的個數可以為3?5個。 本技術提供的混凝土塔段,其中所述塔筒構件可以呈圓筒形或錐筒形。 本技術提供的混凝土塔段,其中所述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的數量可以為四束。 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混凝土塔架,其包括塔架基礎、在所述塔架基礎上設置有底部的混凝土塔段,在所述底部的混凝土塔段上疊有至少一段如上述的混凝土塔段,所述混凝土塔架還包括多束體外預應力鋼束,所述體外預應力鋼束的上端固定在最上方的所述混凝土塔段的上端面上,所述體外預應力鋼束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塔架基礎內; 所述底部的混凝土塔段為如上述的混凝土塔段或者所述底部的混凝土塔段為如下結構:包括至少兩個自下而上堆疊的塔筒構件,在每個所述塔筒構件內均對應設有至少兩個第一預應力孔道,在所述第一預應力孔道內穿過有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所述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塔架基礎內,所述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的上端固定在最上方的塔筒構件的上端面上。 本技術提供的混凝土塔架,其中其中位于下方的混凝土塔段內的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的總橫截面積可以大于或等于位于上方的混凝土塔段內的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的總橫截面積; 且其中存在至少一個混凝土塔段,在所述混凝土塔段內的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的總橫截面積大于之上的混凝土塔段內的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的總橫截面積。 本技術提供的混凝土塔架,其中所述混凝土塔段的段數可以為五段,所述五段混凝土塔段自下而上分別為底部的混凝土塔段、第二混凝土塔段、第三混凝土塔段、第四混凝土塔段和第五混凝土塔段; 在所述底部的混凝土塔段和第二混凝土塔段的塔筒構件內對應設有至少兩個第二預應力孔道,在所述第二預應力孔道內穿過有第二體內預應力鋼束,所述第二體內預應力鋼束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塔段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二體內預應力鋼束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塔架基礎內; 在所述底部的混凝土塔段、第二混凝土塔段和第三混凝土塔段的塔筒構件內對應設有至少兩個第三預應力孔道,在所述第三預應力孔道內穿過有第三體內預應力鋼束,所述第三體內預應力鋼束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三混凝土塔段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三體內預應力鋼束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塔架基礎內。 本技術提供的混凝土塔架,其中所述第三混凝土塔段內的所有體內預應力鋼束的總橫截面積可以大于所述第四混凝土塔段內的所有體內預應力鋼束的總橫截面積,且所述第三混凝土塔段內的所有體內預應力鋼束的總橫截面積可以小于所述第二混凝土塔段內的所有體內預應力鋼束的總橫截面積。 本技術提供的混凝土塔架,其中所述底部的混凝土塔段、第二混凝土塔段和第三混凝土塔段內的所述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的數量均可以為四束,每束包括七根預應力筋; 所述第四混凝土塔段和第五混凝土塔段內的所述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的數量均為十二束,每束包括五根預應力筋; 所述第二體內預應力鋼束的數量為八束,每束包括五根預應力筋; 所述第三體內預應力鋼束的數量為八束,每束包括七根預應力筋; 所述體外預應力鋼束的數量為二十四束,每束包括九根預應力筋。 本技術提供的上述混凝土塔段的主要有益效果在于,本技術提供的混凝土塔段可作為搭建塔架的一種單元模塊,其通過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在多個塔筒構件內單獨實現了體內預應力,采用本技術提供的混凝土塔段搭建塔架時,不必設置貫穿整個塔架的體內預應力鋼束,相當于減短了實現體內預應力所需的鋼束的長度,能降低體內預應力的難度。另一方面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將這些塔筒構件連接成為一體,因而在搭建塔架時可以將多個塔筒構件一同起吊,能夠提高塔架的搭建效率。 本技術提供的上述混凝土塔架的主要有益效果在于,本技術提供的混凝土塔架承接了前述混凝土塔段的優點,相比現有技術降低了體內預應力的難度,搭建效率更高,且體外預應力鋼束可以另外提供預壓力,體外預應力鋼束與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同時作用,塔架的受力更均勻,安全性更好。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的混凝土塔段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二的混凝土塔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A剖視圖; 圖4為圖2的B-B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混凝土塔段,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兩個自下而上堆疊的塔筒構件,在每個所述塔筒構件內均對應設有至少兩個第一預應力孔道,在所述第一預應力孔道內穿過有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所述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的下端固定在最下方的塔筒構件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一體內預應力鋼束的上端固定在最上方的塔筒構件的上端面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郝華庚,叢歐,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金風科創風電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