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腹腔手術后沖洗引流的三腔套管,有效解決單腔乳膠管進行負壓吸引時,由于沒有空氣流入通道,周圍組織在乳膠管開口因負壓堵塞,使持續吸引基本無效的問題,結構是,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的前端向內1cm處各開有一個相對應的側孔,兩側孔對口粘合或縫合在一起,構成兩乳膠管的管腔相通結構,第二乳膠管上以第一側孔為中心處的周壁開有第二乳膠管的第二側孔,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并排裝入第三乳膠管內,第三乳膠管與第二乳膠管側孔相對應的側壁上開有若干個第三乳膠管側孔,第三乳膠管兩端密封將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與第三乳膠管固定在一起,構成三腔套管結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新穎獨特,易操作使用,效果好。(*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腹腔手術后沖洗引流的三腔套管,有效解決單腔乳膠管進行負壓吸引時,由于沒有空氣流入通道,周圍組織在乳膠管開口因負壓堵塞,使持續吸引基本無效的問題,結構是,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的前端向內1cm處各開有一個相對應的側孔,兩側孔對口粘合或縫合在一起,構成兩乳膠管的管腔相通結構,第二乳膠管上以第一側孔為中心處的周壁開有第二乳膠管的第二側孔,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并排裝入第三乳膠管內,第三乳膠管與第二乳膠管側孔相對應的側壁上開有若干個第三乳膠管側孔,第三乳膠管兩端密封將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與第三乳膠管固定在一起,構成三腔套管結構,本技術結構簡單,新穎獨特,易操作使用,效果好?!緦@f明】腹腔手術后沖洗引流的三腔套管
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特別是在腹腔手術后放置在腹腔液體容易積聚的區域,用于腹腔手術后沖洗引流的一種腹腔手術后沖洗引流的三腔套管。
技術介紹
腹部大手術如胃、腸、肝膽、胰腺等手術過程中,由于組織創傷較大、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損傷,術后創面滲血和組織液滲出較多,壞死組織和血凝塊等積聚容易形成感染灶。腹部術后多需要引流出腹腔積聚液體避免感染,同時觀察腹腔手術后出血、空腔臟器瘺等意外情況。傳統的腹部手術后引流方法為采用的單個醫用乳膠管引流管引流,將引流管一端引出腹腔后接引流袋,靠腹腔內壓力自然引流滲出液體。乳膠管引流管內膽汁、血塊及壞死組織經常會引起機械性堵塞,所以經常需要進行經乳膠管沖洗。當液體反復從乳膠管沖洗進入腹腔時,由于乳膠管被堵塞,液體流出通道不暢,而且沖入與流出不同步的情況下,在乳膠內的血塊泥砂和膿性物有可能被重復沖腹腔,容易出現腹腔感染。當術后腹腔內出現較多滲液、壞死組織,還經常使用單腔的乳膠管進行負壓吸引時,由于沒有空氣流入通道,周圍組織在乳膠管開口因負壓堵塞,使持續吸引基本無效。因此,如何解決腹部術后的弓I流是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情況,為克服現有技術之缺陷,本技術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腹腔手術后沖洗引流的三腔套管,可有效解決單腔乳膠管進行負壓吸引時,由于沒有空氣流入通道,周圍組織在乳膠管開口因負壓堵塞,使持續吸引基本無效的問題。 本技術解決的技術方案是,包括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和第三乳膠管,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的前端(即左端或伸入腹腔內的一端)向內Icm處各開有一個相對應的第一乳膠管側孔、第二乳膠管的第一側孔,兩側孔對口粘合或縫合在一起,構成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的管腔相通結構,第一乳膠管的直徑小于第二乳膠管,第二乳膠管上以第一側孔為中心處的周壁開有若干個第二乳膠管的第二側孔,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并排裝入第三乳膠管內,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兩端伸出第三乳膠管,第三乳膠管與第二乳膠管側孔相對應的側壁上開有若干個第三乳膠管側孔,第三乳膠管兩端密封將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與第三乳膠管固定在一起,構成三腔套管結構。 本技術結構簡單,新穎獨特,易操作使用,效果好,用于手術室常用引流管即可現場制作;由于三管之間有孔道可交通,故空氣進入后可形成較強的氣流,即可順利地將術后擬引流區域的血凝塊、壞死組織和粘稠膿液抽出,而不易在引流過程中堵塞管腔;同時可以通過第一乳膠管注入生理鹽水或抗菌素鹽水進行沖洗,可減輕機體受內毒素、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的損害,迅速緩解癥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主視圖。 圖2為本技術的第一乳膠管的結構主視圖。 圖3為本技術的第二乳膠管的結構主視圖。 圖4為本技術的第三乳膠管的結構主視圖。 圖5為本技術圖1中A-A向剖示圖(放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 由圖1-5所示,本技術包括第一乳膠管(又稱A管)、第二乳膠管(又稱B管)和第三乳膠管(又稱C管),第一乳膠管1、第二乳膠管2的前端(即左端或伸入腹腔內的一端)向內Icm處各開有一個相對應的第一乳膠管側孔4a、第二乳膠管的第一側孔4b,兩側孔對口粘合或縫合在一起,構成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的管腔相通結構4,第一乳膠管的直徑小于第二乳膠管,第二乳膠管上以第一側孔為中心處的周壁開有若干個第二乳膠管的第二側孔5,第一乳膠管1、第二乳膠管2并排裝入第三乳膠管3內,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兩端伸出第三乳膠管,第三乳膠管與第二乳膠管側孔5相對應的側壁上開有若干個第三乳膠管側孔6,第三乳膠管兩端密封將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與第三乳膠管固定在一起,構成三腔套管結構。 為了保證使用效果,所述的第一乳膠管外直徑為3mm,長50cm,壁厚0.8mm ;第二乳膠管外直徑為1mm,長50cm,壁厚0.8mm ;第三乳膠管外直徑12 mm,壁厚0.2mm,長度小于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所述的第二乳膠管側壁上的第二側孔5為3-5個,第三乳膠管側孔6為3-5個。 本技術的使用情況是,在開腹手術中需使用引流時,將三腔套管的開孔端放入擬引流區域,另一端從腹壁開孔引出并固定于皮膚。術后從第二乳膠管腹壁外側一端接負壓吸引抽吸,第一乳膠管可以作為進氣管道保持負壓通暢,也可以作為沖洗管打入沖洗液體,使用非常方便,而且結構簡單,易于生產制造,當僅用手術室常用引流管即可現場制作;由于三管之間有孔道可交通,故空氣進入后可形成較強的氣流,即可順利地將術后擬引流區域的血凝塊、壞死組織和粘稠膿液抽出,而不易在引流過程中堵塞管腔;同時可以通過第一乳膠管注入生理鹽水或抗菌素鹽水進行沖洗,可減輕機體受內毒素、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的損害,迅速緩解癥狀。 由上述可以看出,本技術是一種在腹部手術后,放置在腹腔液體容易積聚的區域,用于術后沖洗引流的三腔沖洗引流套管,由兩根大小不同的普通醫用乳膠管,并行套入一根薄壁乳膠引流管中構成。兩根普通醫用引流用乳膠管(分別稱為A管和B管),外徑3mm和1mm各一,壁厚約0.8mm,長均為50cm,在兩管一端距末端Icm處,各開一個側孔,將此兩孔口對口縫合使兩管相通,B管再以該側孔為中點向兩側各增開側孔3-5個。一根薄壁醫用乳膠引流管(稱為C管),長50cm,外徑12mm,壁厚約0.2mm,在C管一端開側孔3-5個。然后將A、B兩管套入一根C管中,使各管開孔區域在同一端。在開腹手術中需使用引流時,將三腔套管的開孔端放入擬引流區域,另一端從腹壁開孔引出并固定于皮膚。術后從B管腹壁外側一端接負壓吸引抽吸,A管可以作為進氣管道保持負壓通暢,也可以作為沖洗管打入沖洗液體。 腹部手術時組織創傷較大,術后容易出現腹腔內組織液滲出、滲血、壞死組織等積聚形成感染。若術后需要引流出腹腔積聚液體避免感染,同時需要觀察腹腔內術后出血可能,即考慮放置雙腔沖洗引流套管,實施術后主動負壓引流。術中將三腔沖洗引流套管有孔一端放置在腹腔內需要引流的部位,另一端在腹壁戳口引出并固定于腹壁。術后通過腹壁外乳膠管行低流量負壓引流(0.1 — 0.2 kPa),將腹腔內積聚液體和壞死物引流至體外,并視情況沖洗引流管??捎行Ы鉀Q腹腔手術后擬引流區域的血凝塊、壞死組織和粘稠膿液抽出,而不易在引流過程中堵塞管腔,有效防止在乳膠內的血塊泥砂和膿性物有可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腹腔手術后沖洗引流的三腔套管,包括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和第三乳膠管,其特征在于,第一乳膠管(1)、第二乳膠管(2)的前端向內1cm處各開有一個相對應的第一乳膠管側孔(4a)、第二乳膠管的第一側孔(4b),兩側孔對口粘合或縫合在一起,構成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的管腔相通結構(4),第一乳膠管的直徑小于第二乳膠管,第二乳膠管上以第一側孔為中心處的周壁開有若干個第二乳膠管的第二側孔(5),第一乳膠管(1)、第二乳膠管(2)并排裝入第三乳膠管(3)內,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兩端伸出第三乳膠管,第三乳膠管與第二乳膠管側孔(5)相對應的側壁上開有若干個第三乳膠管側孔(6),第三乳膠管兩端密封將第一乳膠管、第二乳膠管與第三乳膠管固定在一起,構成三腔套管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向珂,駱助林,程龍,田伏洲,
申請(專利權)人:向珂,駱助林,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