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應用于混凝土分離回收的污水處理系統,包括污水罐、主樓暫存斗、積水池和清水池,其中:所述污水罐包括循環進液的罐頂進液口和循環出液的罐底出液口,所述罐底出液口的一支路與所述主樓暫存斗連通,另一支路與所述罐頂進液口循環連通;所述污水罐上靠近罐頂的側面設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通過管道與所述積水池連通,所述積水池內設有積水泵,所述積水泵通過管道與所述罐頂進液口連通;所述清水池內設有清水泵,所述清水泵通過管道與所述罐頂進液口連通。本系統具有占地面積小,節能環保,操作簡便等優點。(*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應用于混凝土分離回收的污水處理系統,包括污水罐、主樓暫存斗、積水池和清水池,其中:所述污水罐包括循環進液的罐頂進液口和循環出液的罐底出液口,所述罐底出液口的一支路與所述主樓暫存斗連通,另一支路與所述罐頂進液口循環連通;所述污水罐上靠近罐頂的側面設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通過管道與所述積水池連通,所述積水池內設有積水泵,所述積水泵通過管道與所述罐頂進液口連通;所述清水池內設有清水泵,所述清水泵通過管道與所述罐頂進液口連通。本系統具有占地面積小,節能環保,操作簡便等優點。【專利說明】—種應用于混凝土分離回收的污水處理系統
本技術涉及環保回收系統
,特別涉及一種應用于混凝土分離回收的污水處理系統。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混凝土車排出的混凝土廢棄物和污水往往含有大量的水泥漿、骨料和骨料帶入的雜質、外加劑等,這些混合物的PH值一般可達15左右,隨意排放易污染環境。尤其是,從混凝土的砂石中分離出的污水,流動性大,難處理。在實際的污水處理中,通常采用地坑式沉淀池盛裝,待沉淀池儲水至一定量時,污水被罐車移走,整個處理過程費時費力。此外,沉淀池具有占用面積大,易發生污水橫流,堵塞排水溝網,維護不便等缺點。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技術旨在提供一種應用于混凝土分離回收的污水處理系統,通過對污水的回收、循環再利用來實現環保、占地面小及操作簡便的目的。 本技術提供一種應用于混凝土分離回收的污水處理系統,包括污水罐、主樓暫存斗、積水池和清水池,其中:所述污水罐包括循環進液的罐頂進液口和循環出液的罐底出液口,所述罐底出液口的一支路與所述主樓暫存斗連通,另一支路與所述罐頂進液口循環連通;所述污水罐上靠近罐頂的側面設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通過管道與所述積水池連通,所述積水池內設有積水泵,所述積水泵通過管道與所述罐頂進液口連通;所述清水池內設有清水泵,所述清水泵通過管道與所述罐頂進液口連通。 優選地,所述罐頂進液口和罐底出液口之間的管道上設有循環泵和第一控制閥;所述罐頂進液口和主樓暫存斗之間的管道上設有循環泵和第二控制閥,所述第一控制閥和第二控制閥聯動控制;所述主樓暫存斗內部設有檢測水位高度的第一水位檢測傳感器,所述第一水位檢測傳感器與所述第二控制閥電連接。 優選地,所述清水泵與所述罐頂進液口之間的管道上設有第三控制閥,所述積水池還設有第二水位檢測傳感器,所述第二水位檢測傳感器與所述第三控制閥電連接。 優選地,所述污水罐內靠近所述罐底出液口的位置設有補水位檢測傳感器,所述補水位檢測傳感器的上方設有停補水位傳感器。 優選地,所述污水罐內設有導流管,所述導流管的一端與所述罐頂進液口連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罐底出液口的上方。 優選地,所述污水罐的底部通過法蘭支撐座支撐于安裝面上。 基于上述技術方案的公開,本技術提供的所述一種應用于混凝土分離回收的污水處理系統,與傳統的回收系統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去掉了沉淀池,總體占地面積小;污水在系統內部循環使用,不易產生沉淀和凝固,節省電力資源;污水在系統中可通過管道直接為外設主站設備供水,無輸罐車等交通工具長途運輸,既節能環保,又操作簡便,省時省力。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為本技術具體實施例的一種應用于混凝土分離回收的污水處理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 參見圖1,本技術提供一種應用于混凝土分離回收的污水處理系統,包括污水罐1、主樓暫存斗2、積水池3和清水池4,其中:污水罐I包括循環進液的罐頂進液口 11和循環出液的罐底出液口 12,罐底出液口 12的一支路與主樓暫存斗2連通,另一支路與罐頂進液口 11循環連通;污水罐I上靠近罐頂的側面設有溢流孔13,溢流孔13通過管道與積水池3連通,積水池3內設有積水泵32,積水泵32通過管道與罐頂進液口 11連通;清水池4內設有清水泵41,清水泵41通過管道與罐頂進液口 11連通。 需要說明的是,罐底出液口 12的一支路通過主樓暫存斗2為外設的主站設備提供生產用水,既節能環保又不需要借用罐車等運輸工具長途運輸,省時省力;而另一支路與罐頂進液口 11循環連通,可避免污水罐I內的污水凝固。積水池3和清水池4均可以為污水罐I補液。溢流孔13可防止人為誤操作發生爆倉現象,溢流孔13通過管道與積水池3連通,當清洗完成后,所有泵停止工作,可人工將污水罐I底部的排水口閥門打開,將污水排放到積水池3中,留著下次生產時重復使用。 具體地,罐頂進液口 11和罐底出液口 12之間的管道上設有循環泵21,用于提供動力和第一控制閥23,用于控制管道的通斷;罐頂進液口 11和主樓暫存斗2之間的管道上設有循環泵21,用于提供動力和第二控制閥22,用于控制管道的通斷,而且第一控制閥23和第二控制閥22聯動控制;主樓暫存斗2內部設有檢測水位高度的第一水位檢測傳感器20,第一水位檢測傳感器20與第二控制閥22電連接。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當外設的主站設備需要用水時,第二控制閥22導通,罐頂進液口 11向主樓暫存斗2內源源不斷的注水并輸送至主站,當主站停止用水時,第一水位檢測傳感器20會檢測到主樓暫存斗2內的高水位,此時第二控制閥22斷開,同時,第一控制閥23自動導通,開啟污水罐I內部的自循環模式。 清水泵41與罐頂進液口 11之間的管道上設有第三控制閥42,積水池3還設有第二水位檢測傳感器31,第二水位檢測傳感器31與第三控制閥42電連接。當積水池3內的水位低于第二水位檢測傳感器31檢測的水位時,則第三控制閥42導通,抽取清水池4內的清水向污水罐I內補液。 污水罐I內靠近罐底出液口 12的位置設有補水位檢測傳感器14,補水位檢測傳感器14的上方設有停補水位傳感器15。當污水罐I內的水位低于補水位檢測傳感器14檢測的水位,則積水池3或清水池4向污水罐I內補液,補液直至停補水位傳感器15檢測的水位停止,此時,外部的污水通過罐頂進液口 11進入,通過罐底出液口 12輸出,達到污水罐I內液體的動態平衡。 污水罐I內設有導流管10,導流管10的一端與罐頂進液口 11連接,另一端延伸至罐底出液口 12的上方。導流管10防止污水在罐內紊流。 污水罐I的底部通過法蘭支撐座16支撐于安裝面上,安全,占地面積小。 綜上,本技術具體實施例的一種應用于混凝土分離回收的污水處理系統,與傳統的污水處理系統相比,其去掉了沉淀池,總體占地面積小;污水在系統內部循環使用,不易產生沉淀和凝固,節省電力資源;污水在系統中可通過管道直接為外設主站設備供水,無輸罐車等交通工具長途運輸,既節能環保,又操作簡便,省時省力。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進行了示例性的描述,顯然本技術的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術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技術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應用于混凝土分離回收的污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罐(I)、主樓暫存斗(2)、積水池(3)和清水池(4),其中: 所述污水罐(I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應用于混凝土分離回收的污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罐(1)、主樓暫存斗(2)、積水池(3)和清水池(4),其中:所述污水罐(1)包括循環進液的罐頂進液口(11)和循環出液的罐底出液口(12),所述罐底出液口(12)的一支路與所述主樓暫存斗(2)連通,另一支路與所述罐頂進液口(11)循環連通;所述污水罐(1)上靠近罐頂的側面設有溢流孔(13),所述溢流孔(13)通過管道與所述積水池(3)連通,所述積水池(3)內設有積水泵(32),所述積水泵(32)通過管道與所述罐頂進液口(11)連通;所述清水池(4)內設有清水泵(41),所述清水泵(41)通過管道與所述罐頂進液口(11)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袁勇,石聲濤,
申請(專利權)人:長沙惠工智科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南;4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