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縫合西服前襟片和掛面的折疊式縫制夾具,包括在一條長邊方向上以能夠打開及合上的方式連接的上模板和下模板,上模板設置有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在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的周圍黏貼有上模板砂布層;下模板設置有多條下模板緝線通槽,在多條下模板緝線通槽的四周黏貼有下模板砂布層,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與多條下模板緝線通槽相對于上模板和下模板連接處的長邊方向呈對稱關系。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合理,使用簡單,成品標準化程度高,美觀牢固,大大縮短了工時,同時也降低對工人操作的技術要求,減少了廢品率,增加了經濟效益。(*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縫合西服前襟片和掛面的折疊式縫制夾具,包括在一條長邊方向上以能夠打開及合上的方式連接的上模板和下模板,上模板設置有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在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的周圍黏貼有上模板砂布層;下模板設置有多條下模板緝線通槽,在多條下模板緝線通槽的四周黏貼有下模板砂布層,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與多條下模板緝線通槽相對于上模板和下模板連接處的長邊方向呈對稱關系。本技術結構合理,使用簡單,成品標準化程度高,美觀牢固,大大縮短了工時,同時也降低對工人操作的技術要求,減少了廢品率,增加了經濟效益。【專利說明】用于縫合西服前襟片和掛面的折疊式縫制夾具
本技術涉及一種夾具,具體涉及一種用于縫合西服前襟片和掛面的折疊式縫制夾具。
技術介紹
服裝加工廠在加工這種西服前襟片時往往都是加工工人徒手操作縫制程序,由于工人的技術水平、熟練程度差異較大,因此,同一批相同規格的西服前襟片成型后外形差別較大,并且因為要求成型后的西服前襟片外表平服工整,弧線圓順,止口不能反吐。此項加工技術要求較高,但往往由于加工縫制時程序步驟較多,費時費力,容易致使西服前襟片發生變形,外表不平服,輯線線條不流暢;同時,這種加工方式效率低,工人勞動強度大;縫制而成的西服前襟片質量難以保證。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操作簡單、成型后的西服前襟片尺寸規格、品質一致的縫制夾具,在生產中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人勞動強度。 本技術為解決上述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用于縫合西服前襟片和掛面的折疊式縫制夾具,其包括上模板⑴和下模板(4),所述上模板⑴和所述下模板(4)在一條長邊方向上以能夠打開及合上的方式連接,所述上模板(1)設置有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3),在所述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3)的周圍黏貼有上模板砂布層(2);所述下模板(4)設置有多條下模板緝線通槽¢),在所述多條下模板緝線通槽(6)的四周黏貼有下模板砂布層(5),所述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3)與所述多條下模板緝線通槽(6)相對于所述上模板(1)和所述下模板(4)連接處的所述長邊方向呈對稱關系,所述多條下模板緝線通槽(6)包括:7字形的第一通槽;與所述第一通槽的7字形中的橫線左端向下延伸的部分向下隔開一定間隔設置,并且呈1字形向下延伸的第二通槽;和由L字形通槽和勺字形通槽以所述L字形通槽的末筆處和所述勺字形通槽的末筆處相連而形成的第三通槽,所述第二通槽的下端與所述第三通槽的所述L字形通槽的頂端隔開一定間隔設置,所述第一通槽的下端與所述第三通槽的所述勺字形通槽的頂端隔開一定間隔設置。 根據上述結構,優選所述上模板砂布層(2)的形狀與所述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 (3)所組成的形狀相同,但是比所述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3)所組成的形狀更寬,所述下模板砂布層(5)的形狀與所述多條下模板緝線通槽(6)所組成的形狀相同,但是比所述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6)所組成的形狀更寬。 優選所述上模板砂布層(2)與下模板砂布層(5)相對于所述上模板(1)和所述下模板(4)連接處的所述長邊方向呈對稱關系。 優選所述上模板砂布層(2)和所述下模板砂布層(5)設置在所述上模板(1)和所述下模板(4)合上時相對的一面上。 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結構合理,使用簡單,成品標準化程度高,美觀牢固,大大縮短了工時,同時也降低對工人操作的技術要求,減少了廢品率,增加了經濟效益。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技術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模板;2、上模板砂布層;3、上模板緝線通槽;4、下模板;5、下模板砂布層;6、下模板緝線通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1針對本技術做詳細的介紹。 如圖1所示的一種用于縫合西服前襟片和掛面的折疊式縫制夾具,包括一邊連接在一起的上、下兩塊模板(上模板I和下模板4),上模板I和下模板4在長邊方向連接形成能夠開合的雙開書頁結構(一般用膠布將模板連接在一起即可,若加工的面料有很多層的話,可以在模板上打孔以方便用錐子固定),上模板I設置有鏤空的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3,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3組合形成用于縫制西服前襟片和掛面的緝線走線形狀。 在上模板緝線通槽3的四周按照該上模板緝線通槽3能夠露出的方式黏貼有上模板砂布層2,用于增加摩擦力,防止布料移位;作為上模板砂布層2的形狀,可以是覆蓋住近似環形的上模板緝線通槽3的整個內部和外圈一定寬度的方式,也可以優選上模板砂布層2的形狀與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3所組成的形狀相同,但是比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3所組成的形狀更寬(比如僅在通槽兩側8?12_寬度范圍內設置有砂布層),這樣既能節省紗布層的材料又能達到增加摩擦力的有益效果。 為了進一步增加砂布層在工作過程中對衣料的固定作用,在以圖1所示的上模板砂布層2作為第一上模板砂布層的前提下,優選在上模板緝線通槽3的中心部設置有與第一上模板砂布層形狀完全相同,但尺寸僅為第一上模板砂布層1/5?1/4的第二上模板砂布層,當然由于第二上模板砂布層的周圍沒有通槽,所以也不再需要露出通槽3的類似部位,故第二上模板砂布層可以是完整的環狀(即砂布層的內外邊緣之間不再有槽)。 下模板4設置有下模板緝線通槽6和固定衣片用的下模板砂布層5。其中,下模板緝線通槽6包括:7字形的第一通槽;與第一通槽的7字形中的橫線左端向下延伸的部分向下隔開一定間隔設置,并且呈I字形向下延伸的第二通槽;和由L字形通槽和勺字形通槽以L字形通槽的末筆處和^字形通槽的末筆處相連而形成的第三通槽,第二通槽的下端與第三通槽的L字形通槽的頂端隔開一定間隔設置,第一通槽的下端與第三通槽的^字形通槽的頂端隔開一定間隔設置。 也就是說,第一通槽、第二通槽、第三通槽分別為“7字形”、“I字形”、以及“L字形和勹字形尾端相連的形狀”,第一通槽、第二通槽、第三通槽相互之間并不連通而是有一段未開槽的模板(該段未開槽的連接部的長度(指槽的走向方向上的長度)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來確定),即,第一通槽、第二通槽、第三通槽各自隔開一定間隔設置,并且共同組合形成如圖1所示的類似長口徑花瓶1/2截面形狀。 另外,由于上模板緝線通槽3和下模板緝線通槽6呈對稱形狀,故省略其詳細說明,但是如圖1所示,上模板緝線通槽3和下模板緝線通槽6的形狀比較復雜,如果僅靠人工縫制出這樣的形狀,不同的人縫制的產品肯定會有很大區別,即使是同一個人,也很難做到兩件產品的一致,為此,采用這種通槽借助于機械來完成效果更好。 另外,與上述同樣地,作為下模板砂布層5的形狀,可以是覆蓋住近似環形的下模板緝線通槽6的整個內部和外圈一定寬度的方式,也可以優選下模板砂布層5的形狀與多條下模板緝線通槽6所組成的形狀相同,但是比多條下模板緝線通槽6所組成的形狀更寬(比如僅在通槽兩側8?12mm寬度范圍內設置有砂布層),這樣既能節省紗布層的材料又能達到增加摩擦力的有益效果。 同樣地,在以圖1所示的下模板砂布層5作為第一下模板砂布層的前提下,優選在下模板緝線通槽6的中心部設置有與第一下模板砂布層形狀完全相同,但尺寸僅為第一下模板砂布層1/5?1/4的第二下模板砂布層,當然由于第二下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縫合西服前襟片和掛面的折疊式縫制夾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板(1)和下模板(4),所述上模板(1)和所述下模板(4)在一條長邊方向上以能夠打開及合上的方式連接,所述上模板(1)設置有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3),在所述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3)的周圍黏貼有上模板砂布層(2);所述下模板(4)設置有多條下模板緝線通槽(6),在所述多條下模板緝線通槽(6)的四周黏貼有下模板砂布層(5),所述多條上模板緝線通槽(3)與所述多條下模板緝線通槽(6)相對于所述上模板(1)和所述下模板(4)連接處的所述長邊方向呈對稱關系,所述多條下模板緝線通槽(6)包括:7字形的第一通槽;與所述第一通槽的7字形中的橫線左端向下延伸的部分向下隔開一定間隔設置,并且呈1字形向下延伸的第二通槽;和由L字形通槽和ㄅ字形通槽以所述L字形通槽的末筆處和所述ㄅ字形通槽的末筆處相連而形成的第三通槽,所述第二通槽的下端與所述第三通槽的所述L字形通槽的頂端隔開一定間隔設置,所述第一通槽的下端與所述第三通槽的所述ㄅ字形通槽的頂端隔開一定間隔設置。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大志,朱靜,謝保衛,
申請(專利權)人:孫大志,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