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鏟齒機的壓料機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當所述第一頂桿在所述第一壓桿的聯(lián)動作用下向上抵壓第二杠桿的另一端時,所述第二杠桿的一端向下抵壓上壓料塊,此時上壓料塊和下壓料塊夾緊料件;當所述第一頂桿在所述第一壓桿的聯(lián)動作用下遠離第二杠桿的另一端時,所述上壓料塊在所述第一壓簧的作用下向上運動,此時上壓料塊和下壓料塊松開料件。上壓塊和下壓塊的設置,能夠有效的壓緊料件,緩沖調壓裝置的設置,能夠緩沖壓緊力,防止損傷料件,進而提高了加工良率,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布局合理,能夠有效壓緊料件且不會損傷料件。(*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鏟齒機的壓料機構,本技術當所述第一頂桿在所述第一壓桿的聯(lián)動作用下向上抵壓第二杠桿的另一端時,所述第二杠桿的一端向下抵壓上壓料塊,此時上壓料塊和下壓料塊夾緊料件;當所述第一頂桿在所述第一壓桿的聯(lián)動作用下遠離第二杠桿的另一端時,所述上壓料塊在所述第一壓簧的作用下向上運動,此時上壓料塊和下壓料塊松開料件。上壓塊和下壓塊的設置,能夠有效的壓緊料件,緩沖調壓裝置的設置,能夠緩沖壓緊力,防止損傷料件,進而提高了加工良率,本技術結構布局合理,能夠有效壓緊料件且不會損傷料件。【專利說明】一種用于鏟齒機的壓料機構
本技術涉及鏟齒機
,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鏟齒機的壓料機構。
技術介紹
現(xiàn)有技術下的鏟齒機在壓緊料件時,由于結構設計不夠合理,很難保證與曲軸上的凸輪實現(xiàn)同步壓緊,此外,由于缺少相對應夾緊治具,在鏟齒過程中,很容易造成料件打滑,進而影響切屑品質,此外,由于壓緊機構中缺少必要的緩沖調壓裝置,因而很容易使得因為壓緊力過大而損傷料件。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結構布局合理,能夠有效壓緊料件且不會損傷料件的壓緊機構。 為達此目的,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鏟齒機的壓料機構,包括設置鏟齒機驅動機構下方的第一壓桿、與所述第一壓桿一端相鉸接的第一桿杠以及與所述第一杠桿相連接的緩沖調壓裝置,所述緩沖調壓裝置與設置在鏟齒機上的第一頂桿的一端相配合,所述第一頂桿的另一端與設置在鏟齒機工作臺上的壓料治具相配合,所述壓料治具包括鉸接于鏟齒機工作臺上的第二杠桿、設置于所述第二桿杠一端下方的上壓料塊和下壓料塊以及設置于所述上壓料塊和所述下壓料塊之間的第一壓簧,所述上壓料塊的下表面設置有用于防止料件滑動的防滑紋,當所述第一頂桿在所述第一壓桿的聯(lián)動作用下向上抵壓第二杠桿的另一端時,所述第二杠桿的一端向下抵壓上壓料塊,此時上壓料塊和下壓料塊夾緊料件;當所述第一頂桿在所述第一壓桿的聯(lián)動作用下遠離第二杠桿的另一端時,所述上壓料塊在所述第一壓簧的作用下向上運動,此時上壓料塊和下壓料塊松開料件。 其中,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壓桿下方用于限定第一壓桿下壓距離的限位塊,所述限位塊設置于所述鏟齒機的底座的側壁上。 其中,所述第一壓桿包括螺紋配合的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之間的螺紋連接處設置有鎖緊螺母。 其中,所述第一桿杠靠近所述緩沖調壓裝置的一端鉸接有支點座,所述支點座與工作臺的下底面緊固。 其中,所述緩沖調壓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頂桿的另一端的下壓蓋、與所述下壓蓋相配合的上壓蓋以及設置于所述上壓蓋和所述下壓蓋之間的第二壓簧。 其中,所述緩沖調壓裝置還包括一端與所述第一桿杠相鉸接的支撐桿,所述下壓蓋設置于所述支撐桿的一端。 其中,所述上壓塊的頂部設置有用于防止上壓塊底部受力變形的加強塊,所述第二杠桿分別設置于所述加強塊的兩側。 其中,所述鏟齒機驅動機構包括曲軸和設置在所述曲軸上用于抵壓所述第一壓桿的凸輪。 其中,所述第一壓桿靠近所述凸輪的一端設置有滾動輪。 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當所述第一頂桿在所述第一壓桿的聯(lián)動作用下向上抵壓第二杠桿的另一端時,所述第二杠桿的一端向下抵壓上壓料塊,此時上壓料塊和下壓料塊夾緊料件;當所述第一頂桿在所述第一壓桿的聯(lián)動作用下遠離第二杠桿的另一端時,所述上壓料塊在所述第一壓簧的作用下向上運動,此時上壓料塊和下壓料塊松開料件。上壓塊和下壓塊的設置,能夠有效的壓緊料件,緩沖調壓裝置的設置,能夠緩沖壓緊力,防止損傷料件,進而提高了加工良率,本技術結構布局合理,能夠有效壓緊料件且不會損傷料件。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是本技術一種用于鏟齒機的軸測圖。 圖2是圖1中壓緊機構的軸測圖。 圖中:1.第一壓桿、11.第一連接桿、12.第二連接桿、13.鎖緊螺母、14.滾動輪、18.曲軸、19.凸輪2.第一桿杠、21.支點座、3.緩沖調壓裝置、31.下壓蓋、32.上壓蓋、33.第二壓簧、34.支撐桿、4.第一頂桿、5.第二桿杠、6.上壓料塊、61.加強塊、7.下壓料塊、8.第一壓簧、9.限位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 如附圖1至附圖2所示,一種用于鏟齒機的壓料機構,包括設置鏟齒機驅動機構下方的第一壓桿I與所述第一壓桿I一端相鉸接的第一桿杠2以及與所述第一杠桿2相連接的緩沖調壓裝置3,所述緩沖調壓裝置3與設置在鏟齒機上的第一頂桿4的一端相配合,所述第一頂桿4的另一端與設置在鏟齒機工作臺上的壓料治具相配合,所述壓料治具包括鉸接于鏟齒機工作臺上的第二杠桿5、設置于所述第二桿杠5—端下方的上壓料塊6和下壓料塊7以及設置于所述上壓料塊6和所述下壓料塊7之間的第一壓簧8,所述上壓料塊6的下表面設置有用于防止料件滑動的防滑紋,當所述第一頂桿4在所述第一壓桿I的聯(lián)動作用下向上抵壓第二杠桿5的另一端時,所述第二杠桿5的一端向下抵壓上壓料塊6,此時上壓料塊6和下壓料塊7夾緊料件;當所述第一頂桿4在所述第一壓桿I的聯(lián)動作用下遠離第二杠桿5的另一端時,所述上壓料塊6在所述第一壓簧8的作用下向上運動,此時上壓料塊6和下壓料塊7松開料件。上壓塊和下壓塊的設置,能夠有效的壓緊料件,緩沖調壓裝置的設置,能夠緩沖壓緊力,防止損傷料件,進而提高了加工良率,本技術結構布局合理,能夠有效壓緊料件且不會損傷料件。 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壓桿I下方用于限定第一壓桿I下壓距離的限位塊9,所述限位塊9設置于所述鏟齒機的底座的側壁上。此結構設置,能夠有效控制壓料治具的壓緊力,進而不會壓損料件。 所述第一壓桿I包括螺紋配合的第一連接桿11和第二連接桿12,所述第一連接桿11和第二連接桿12之間的螺紋連接處設置有鎖緊螺母13。此結構設計,能夠配合限位塊9更進一步的調整壓料治具壓緊力。 所述第一桿杠2靠近所述緩沖調壓裝置3的一端鉸接有支點座21,所述支點座21與工作臺的下底面緊固。此結構采用杠桿原理,使得受力更有效。 所述緩沖調壓裝置3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頂桿4的另一端的下壓蓋31、與所述下壓蓋31相配合的上壓蓋32以及設置于所述上壓蓋32和所述下壓蓋31之間的第二壓簧33。 所述緩沖調壓裝置3還包括一端與所述第一桿杠2相鉸接的支撐桿34,所述下壓蓋31設置于所述支撐桿34的一端。緩沖調壓裝置3的設置能夠更好的調控壓料治具的壓緊力,能夠起到有效的緩沖效果,不會因為壓緊沖力過大而損傷料件。 所述上壓塊6的頂部設置有用于防止上壓塊6底部受力變形的加強塊61,所述第二杠桿5分別設置于所述加強塊61的兩側。加強塊61的設置能夠進一步的增加上壓塊6的強度,使得不會因為壓緊反作用力而造成上壓料塊6變形。 所述鏟齒機驅動機構包括曲軸18和設置在所述曲軸18上用于抵壓所述第一壓桿I的凸輪19。 所述第一壓桿I靠近所述凸輪19的一端設置有滾動輪14。此結構設計,通過曲軸帶動凸輪間歇抵壓滾動輪14,以此實現(xiàn)壓料機構的運轉,滾動輪14的設置能夠有效減少抵壓時的摩擦力,起到很好的抵壓效果。 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技術的技術原理。這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鏟齒機的壓料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鏟齒機驅動機構下方的第一壓桿(1)、與所述第一壓桿(1)一端相鉸接的第一桿杠(2)以及與所述第一杠桿(2)相連接的緩沖調壓裝置(3),所述緩沖調壓裝置(3)與設置在鏟齒機上的第一頂桿(4)的一端相配合,所述第一頂桿(4)的另一端與設置在鏟齒機工作臺上的壓料治具相配合,所述壓料治具包括鉸接于鏟齒機工作臺上的第二杠桿(5)、設置于所述第二桿杠(5)一端下方的上壓料塊(6)和下壓料塊(7)以及設置于所述上壓料塊(6)和所述下壓料塊(7)之間的第一壓簧(8),所述上壓料塊(6)的下表面設置有用于防止料件滑動的防滑紋,當所述第一頂桿(4)在所述第一壓桿(1)的聯(lián)動作用下向上抵壓第二杠桿(5)的另一端時,所述第二杠桿(5)的一端向下抵壓上壓料塊(6),此時上壓料塊(6)和下壓料塊(7)夾緊料件;當所述第一頂桿(4)在所述第一壓桿(1)的聯(lián)動作用下遠離第二杠桿(5)的另一端時,所述上壓料塊(6)在所述第一壓簧(8)的作用下向上運動,此時上壓料塊(6)和下壓料塊(7)松開料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周學明,
申請(專利權)人:周學明,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