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汽車后拖鉤裝置。所述汽車后拖鉤裝飾包括設置在汽車尾部的尾端板和連接在所述尾端板上的防撞梁,所述防撞梁沿平行于車身寬度的方向連接在所述尾端板上背向車身的一側,所述汽車后拖鉤裝置還包括:加強件,所述加強件連接在所述防撞梁上靠近車身的一側或遠離車身的一側,所述加強件與所述防撞梁共同形成閉合環形結構,所述閉合環形結構設置有平行于車身長度方向的通孔;拖鉤組件,所述拖鉤組件的第一端設置有拖鉤,其第二端沿趨近車身的方向延伸穿過所述通孔,所述拖鉤組件與所述閉合環形結構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汽車后拖鉤裝置結構簡單、重量較輕,同時還能保證了汽車后拖鉤裝置的強度。(*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汽車后拖鉤裝置。所述汽車后拖鉤裝飾包括設置在汽車尾部的尾端板和連接在所述尾端板上的防撞梁,所述防撞梁沿平行于車身寬度的方向連接在所述尾端板上背向車身的一側,所述汽車后拖鉤裝置還包括:加強件,所述加強件連接在所述防撞梁上靠近車身的一側或遠離車身的一側,所述加強件與所述防撞梁共同形成閉合環形結構,所述閉合環形結構設置有平行于車身長度方向的通孔;拖鉤組件,所述拖鉤組件的第一端設置有拖鉤,其第二端沿趨近車身的方向延伸穿過所述通孔,所述拖鉤組件與所述閉合環形結構固定連接。本技術的汽車后拖鉤裝置結構簡單、重量較輕,同時還能保證了汽車后拖鉤裝置的強度。【專利說明】一種汽車后拖鉤裝置
本技術涉及汽車車身后部結構,尤其是涉及一種汽車后拖鉤裝置。
技術介紹
汽車后拖鉤裝置是汽車上的重要的應急部件,當車輛因發生故障或陷入泥濘等原因無法行駛時,需要通過后拖鉤裝置連接到其它車輛或其它動力裝置,以拖走無法行駛的車輛。因此,實際使用過程中對于汽車后拖鉤裝置的強度要求較高,以使其能夠承受很大的拉力。 圖1是現有技術中第一種汽車后拖鉤裝置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所述汽車后拖鉤裝置包括防撞梁1、吸能塊2、吸能塊安裝板3、尾端板4和后拖鉤5。所述尾端板4設置在車身的尾部,所述吸能塊安裝板3連接在所述尾端板4的外側,所述吸能塊2安裝在所述吸能塊安裝板3上,所述防撞梁I平行于車身的寬度方向連接在所述吸能塊2上,所述防撞梁I在遠離車身的一側設置有安裝孔,所述后拖鉤5平行于車身的長度方向設置,其第一端(圖1中的左端)穿設于所述安裝孔中,其第二端延伸到車身的外部。當車輛無法行駛時,可以將所述后拖鉤5的第二端通過鏈條或鋼絲繩等連接到其它車輛或其它動力裝置上,以完成對汽車的拖拽。但是,這種汽車后拖鉤裝置為了提升強度,其防撞梁I 一般比較厚重,另外還增設了吸能塊2,不僅結構復雜,而且增加了整車的重量。 圖2是現有技術中第二種汽車后拖鉤裝置的示意圖。如圖2所示,與圖1所示的第一種汽車后拖鉤裝置相比,取消了吸能塊結構,防撞梁6直接焊接在尾端板4上,而且防撞梁6設計為單層結構,雖然這種設計結構相對簡單,也能有效減輕整車的重量,但是若將后拖鉤(圖2中未示出)連接在防撞梁6上,由于防撞梁6為簡單的單層結構,使整個汽車后拖鉤裝置并不能達到理想的強度。 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結構簡單、重量輕、強度高的汽車后拖鉤裝置,從而在減輕整車重量的同時保證汽車夠脫鉤裝置具有理想的強度。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重量輕、強度高的汽車后拖鉤裝置,旨在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 本技術所提供的汽車后拖鉤裝置包括設置在汽車尾部的尾端板和連接在所述尾端板上的防撞梁,所述防撞梁沿平行于車身寬度的方向連接在所述尾端板上背向車身的一側,所述汽車后拖鉤裝置還包括: 加強件,所述加強件連接在所述防撞梁上靠近車身的一側或遠離車身的一側,所述加強件與所述防撞梁共同形成閉合環形結構,所述閉合環形結構設置有平行于車身長度方向的通孔。 拖鉤組件,所述拖鉤組件的第一端設置有拖鉤,其第二端沿趨近車身的方向延伸穿過所述通孔,所述拖鉤組件與所述閉合環形結構固定連接。 如上所述的汽車后拖鉤裝置,進一步,所述加強件包括第一加強件,所述第一加強件連接在所述防撞梁上靠近車身的一側;所述通孔包括設置在所述防撞梁上的第一通孔和設置在所述第一加強件上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二通孔同軸設置,且共同的中心軸線平行于車身長度的方向;所述拖鉤組件的第二端依次延伸穿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拖鉤組件分別與所述防撞梁和所述第一加強件固定連接。 如上所述的汽車后拖鉤裝置,更進一步,所述加強件還包括第二加強件,所述第二加強件連接在所述防撞梁上遠離車身的一側;所述通孔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加強件上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與所述第一通孔同軸設置;所述拖鉤組件的第二端依次延伸穿過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拖鉤組件與所述第二加強件固定連接。 如上所述的汽車后拖鉤裝置,進一步,所述防撞梁的橫截面是一邊開口的四邊形,所述四邊形開口的一邊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防撞梁通過所述延伸部連接在所述尾端板上;所述第一加強件連接在所述四邊形的開口處,并封閉所述四邊形的開口 ;所述第二加強件是由五面壁構成的槽狀結構,所述第二加強件中無壁的一面連接到所述防撞梁上遠離車身的一側。 如上所述的汽車后拖鉤裝置,優選地,所述加強件包括第二加強件,所述第二加強件連接在所述防撞梁上遠離車身的一側;所述通孔包括設置在所述防撞梁上的第一通孔和設置在所述第二加強件上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與所述第一通孔同軸設置,且共同的中心軸線平行于車身長度的方向;所述拖鉤組件的第二端依次延伸穿過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拖鉤組件分別與所述第二加強件和所述防撞梁固定連接。 如上所述的汽車后拖鉤裝置,優選地,所述拖鉤組件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內壁設置有內螺紋,所述拖鉤的外壁設置有外螺紋,所述拖鉤通過所述外螺紋與所述內螺紋配合連接在所述套筒的第一端;所述套筒的第二端沿趨近于車身的方向延伸穿過所述通孔,所述套筒與所述閉合環形結構固定連接。 如上所述的汽車后拖鉤裝置,優選地,所述套筒沿第二端的端面向外延伸形成限位壁,所述限位壁與所述閉合環形結構的外表面抵接。 如上所述的汽車后拖鉤裝置,優選地,所述套筒的第二端連接在所述尾端板上遠離車身的一面。 如上所述的汽車后拖鉤裝置,優選地,所述第二加強件中與無壁的一面相鄰的一個或多個壁上設置有加強筋。 如上所述的汽車后拖鉤裝置,優選地,所述加強筋沿車身長度的方向設置。 采用本技術的汽車后拖鉤裝置,通過優化整個裝置的結構,具體地,是在防撞梁的內側或外側設置加強件,使加強件與防撞梁形成閉合環形結構,并將后拖鉤固定穿設在閉合環形結構中,從而使整個裝置的結構簡單、重量較輕,同時還保證了汽車后拖鉤裝置的強度,使其能夠承受較大的拉力。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下面將通過附圖詳細描述本技術中優選實施例,將有助于理解本技術的目的和優點,其中: 圖1是現有技術中第一種汽車后拖鉤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現有技術中第二種汽車后拖鉤裝置的示意圖; 圖3是本技術汽車后拖鉤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技術汽車后拖鉤裝置第一種實施例的截面圖; 圖5是本技術汽車后拖鉤裝置第二種實施例的截面圖; 圖6是本技術汽車后拖鉤裝置第三種實施例的截面圖; 圖7是圖6中套筒的立體圖; 圖8是圖7中A-A向剖視圖; 圖9是是本技術汽車后拖鉤裝置第四種實施例的爆炸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圖3是本技術汽車后拖鉤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所述汽車后拖鉤裝置包括尾端板10、防撞梁20、加強件30和拖鉤組件40。所述尾端板10設置在汽車的尾部,所述防撞梁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后拖鉤裝置,包括設置在汽車尾部的尾端板和連接在所述尾端板上的防撞梁,所述防撞梁沿平行于車身寬度的方向連接在所述尾端板上背向車身的一側,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車后拖鉤裝置還包括:加強件,所述加強件連接在所述防撞梁上靠近車身的一側或遠離車身的一側,所述加強件與所述防撞梁共同形成閉合環形結構,所述閉合環形結構設置有平行于車身長度方向的通孔;拖鉤組件,所述拖鉤組件的第一端設置有拖鉤,其第二端沿趨近車身的方向延伸穿過所述通孔,所述拖鉤組件與所述閉合環形結構固定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汪霞,寇宏濱,石錦,徐凱,盧宇峰,王得天,趙婷婷,黃歆明,雷曉東,程超,趙陽,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