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大校正量低階變形反射鏡,它由鏡面、耦合結構、驅動器和底座組成:每個驅動器的一端固定在一個大塊整體底座上,另一端通過耦合結構與鏡面相連。其中,鏡面使用超高光潔度拋光的單晶硅材料,保證了鍍制膜層的高反射率和低吸收系數;驅動器由多層壓電陶瓷片或電致伸縮陶瓷片組成;底座和鏡面采用相同的材料以匹配其熱膨脹系數。耦合結構作為柔性連接來調節鏡面的局部傾斜。當施加工作電壓時,耦合結構減小了驅動器的彎曲剛度,提高了鏡面的偏斜能力,增大了變形反射鏡的行程,同時,耦合結構增大了相鄰驅動器之間的交連值,增強了變形反射鏡的低階校正能力,從而滿足大功率激光發射系統的校正要求。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自適應光學系統的波前校正
,涉及一種大校正量低階變形反射鏡,用于發射激光的自適應光學系統,可以校正大氣熱暈效應和潮流擾動、激光腔內誤差和光學系統誤差等引起的誤差。
技術介紹
變形反射鏡是自適應光學系統的核心器件之一。它通過改變表面面形來實現波前控制和光學像差校正。變形反射鏡在激光加工、激光發射和遠距離輸運、聚焦系統等方面有重要的應用,是激光光束質量和聚焦特性自適應控制的關鍵技術。無論氣體化學激光器或是固體激光器,在大功率輸出情況下均存在較大熱變形問題,美國David等人曾經在文獻“High-Energy?Hydrogen?Fluoride/Deuterium?Fluoride?Laser?Beam?Correction:History?and?Iaaues”2006,提出化學激光器具有各種空間和時間成分的像差,其中低空間頻率的像差成分占主要分量,國內許冰在文章“哈特曼波前傳感器對COIL激光器光束質量測量的初步結果”1996,楊平在OPTICS?EXPRESS等雜志中分別對氣體化學激光器和固體激光器像差進行測量,測量結果表明,由于熱變形等原因,激光器輸出光束中存在大量大幅度低階像差,這些像差在Zernike像差中表現為離焦、象散等低階成分。這些低階大幅度的像差需要通過自適應光學補償控制的方法消除,并且要求校正后殘差盡可能小。專利ZL2007100833867所述的傳統分立式連續表面變形反射鏡,由鏡面、驅動器和底座組成。鏡面和驅動器直接連接,如圖1所示。驅動器在外加電壓作用下產生軸向伸縮,從而推動鏡面產生局部變形。分立式連續表面變形反射鏡的主要性能指標是行程和交連值。在保證鏡子交連值的前提下,鏡子的行程受到鏡面許用應力的限制,通過對鏡面厚度和驅動器剛度的匹配調整,正三角形排布間距為20.5的Ф14驅動器組成的變形鏡的最大行程為6um,交連值為9.5%,無法滿足大幅度低階像差的校正需求。新型變形反射鏡,如雙壓電變形反射鏡能夠產生大校正量像差,并且具有良好的低階像差校正效果,周虹在博士論文“雙壓電片變形反射鏡研制與應用研究”中對這種變形反射鏡進行詳細研究,發現利用這種結構變形反射鏡可以產生超過10um的變形量,但是,如圖2所示,由于鏡子的特殊結構,其采用的鏡面材料和驅動層材料的膨脹系數不能匹配,使得這種鏡子對溫度變化十分敏感。在大功率激光系統中,激光束加熱造成的溫升會引起很大的變形,不適宜用于大功率密度的激光器光束控制領域。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新型大校正量低階變形反射鏡,這種鏡子能夠獲得雙壓電變形反射鏡類似的性能,既能夠產生大校正量像差,并且具有良好的低階像差校正效果,同時具備溫度變化不敏感的特性,克服了傳統鏡子的不足,成功地解決了大功率激光器中的低階像差校正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設計了一種新型大校正量低階變形反射鏡,既能夠產生大校正量像差,又具有良好的低階像差校正效果,同時具備溫度變化不敏感的特性,成功地應用于大功率激光發射系統中。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大校正量低階變形反射鏡,由鏡面、耦合結構、驅動器和底座組成;驅動器和鏡面之間通過耦合結構相連,耦合結構作為柔性連接來調節鏡面的局部傾斜;驅動器的一端固定在剛性底座上,另一端通過耦合結構與鏡面相連;所述耦合結構作為柔性連接來調節鏡面的局部傾斜和交連值:當施加工作電壓時,耦合結構減小了驅動器的彎曲剛度,提高了鏡面的偏斜能力,增大了變形反射鏡的行程,同時,耦合結構增大了相鄰驅動器之間的交連值,增強了變形反射鏡的低階校正能力。進一步的,鏡面使用超高光潔度拋光的單晶硅。進一步的,驅動器由多層壓電陶瓷片或電致伸縮陶瓷片組成。進一步的,鏡面和底座使用相同的材料以匹配其熱膨脹系數。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優點:1)本專利技術所公開的新型大校正量低階變形反射鏡,與ZL2007100833867相比,驅動器(3)的彎曲剛度相對鏡面(1)較小,變形反射鏡的行程大幅度提高,解決了大功率激光器的大幅度像差校正問題。2)本專利技術所公開的新型大校正量低階變形反射鏡,由于采用了耦合結構(2),變形鏡的交連值增大,解決了大功率激光器的低階校正問題。3)本專利技術所公開的新型大校正量低階變形反射鏡,與雙壓電變形反射鏡相比,具備對溫度變化不敏感的特性。附圖說明圖1為傳統分立式變形反射鏡結構示意圖;圖2為雙壓電變形反射鏡結構示意圖;圖3為大校正量低階變形反射鏡結構原理圖;圖4為大校正量低階變形反射鏡連接示意圖;圖5為85單元低階大校正量變形反射鏡排布示意圖。圖中,1為鏡面,2為耦合結構,3為驅動器,4為底座,5為驅動層。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如圖3所示,所述大校正量低階變形反射鏡由鏡面1、耦合結構2、驅動器3和底座4四個部分組成。驅動器3的一端固定在剛性底座4上,另一端通過耦合結構2與鏡面1相連。所述耦合結構2作為柔性連接來調節鏡面1的局部傾斜和交連值:當施加工作電壓時,耦合結構2減小了驅動器3的彎曲剛度,提高了鏡面1的偏斜能力,增大了變形反射鏡的行程,同時,耦合結構2增大了相鄰驅動器3之間的交連值,增強了變形反射鏡的低階校正能力。在某些情形中,耦合結構2應與鏡面1做成一個整體結構。所述鏡面1為連續鏡面1,采用超高光潔度拋光的單晶硅材料,保證了鍍制膜層的高反射率和低吸收系數。鏡面1和底座4采用相同的材料以匹配其熱膨脹系數。所述驅動器3由多層壓電陶瓷片或電致伸縮陶瓷片組成。驅動器3的控制電壓供給層間電極。每個驅動器3的頂部和鏡面1之間由耦合結構2連接。下面結合圖4說明具體實施方式。低階大校正量變形反射鏡,包含鏡面1、耦合結構2、驅動器3和底座4。驅動器3的一端固定在底座4上,另一端通過耦合結構2與鏡面1相連。施加電壓時,驅動器3發生位移,通過耦合結構2驅動鏡面1發生可控的局部變形。耦合結構2減小了驅動器3的彎曲剛度,提高了鏡面1的偏斜能力,增大了變形反射鏡的行程,同時,耦合結構2增大了相鄰驅動器3之間的交連值,增強了變形反射鏡的低階校正能力。通過這種方式研制并成功應用的85單元低階大校正量變形反射鏡如圖5所示。驅動器為Φ14驅動器,極間距為20.5mm,變形鏡的行程為12um,相較傳統分立式變形鏡的行程提高了一倍;同時其交連值也大幅提高,滿足大校正量低階像差的校正需求。本專利技術未詳細闡述部分屬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公知技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大校正量低階變形反射鏡,其特征在于:由鏡面(1)、耦合結構(2)、驅動器(3)和底座(4)組成;驅動器(3)和鏡面(1)之間通過耦合結構(2)相連,耦合結構(2)作為柔性連接來調節鏡面(1)的局部傾斜;驅動器(3)的一端固定在剛性底座(4)上,另一端通過耦合結構(2)與鏡面(1)相連;所述耦合結構(2)作為柔性連接來調節鏡面(1)的局部傾斜和交連值:當施加工作電壓時,耦合結構(2)減小了驅動器(3)的彎曲剛度,提高了鏡面(1)的偏斜能力,增大了變形反射鏡的行程,同時,耦合結構(2)增大了相鄰驅動器(3)之間的交連值,增強了變形反射鏡的低階校正能力。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大校正量低階變形反射鏡,其特征在于:由鏡面(1)、耦合結構(2)、驅動器(3)
和底座(4)組成;驅動器(3)和鏡面(1)之間通過耦合結構(2)相連,耦合結構(2)
作為柔性連接來調節鏡面(1)的局部傾斜;驅動器(3)的一端固定在剛性底座(4)上,
另一端通過耦合結構(2)與鏡面(1)相連;所述耦合結構(2)作為柔性連接來調節鏡面
(1)的局部傾斜和交連值:當施加工作電壓時,耦合結構(2)減小了驅動器(3)的彎曲
剛度,提高了鏡面(1)的偏斜能力,增大了變形...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程琳,官春林,周虹,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