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漁業養殖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生態型漁業養殖池。
技術介紹
目前的漁業養殖池都是平面型的養殖池,對于一些水源好的養殖基地,受場地的限制,很難擴大,浪費資源。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生態型漁業養殖池,該生態型漁業養殖池通過立體化的設計魚池,以及通過排水系統的設計,保證養殖池的清潔和水中的溶氧量。本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生態型漁業養殖池;包括A池體、B池體和C池體,A池體,B池體和C池體依次豎直安裝,且每兩者之間有A池體~B池體m的間隙高度;A池體、B池體和C池體的一半成方形結構,另一半呈圓弧結構,A池體、B池體、C池體的池底面積依次增大,A池體、B池體和C池體的方形端對齊,其圓弧端的一端呈現階梯狀;所述的A池體上有A池池底放水管,A池池底放水管的入水口處位于A池體的池底處,A池池底放水管的出水口穿過A池體的圓弧壁;所述的B池體上有B池池底放水管,B池池底放水管的入水口處位于B池體的池底處,B池池底放水管的出水口穿過B池體的圓弧壁;所述的C池體上有C池池底放水管,C池池底放水管的入水口處位于C池體的池底處,C池池底放水管的出水口穿過C池體的圓弧壁。所述的A池池底放水管和B池池底放水管有兩根。所述的A池池底放水管的出口處下端有A池污泥收集池。所述的B池池底放水管的出口處下端有B池污泥收集池。在A池體的圓 ...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生態型漁業養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A池體(1)、B池體(2)和C池體(3),A池體(1),B池體(2)和C池體(3)依次豎直安裝,且每兩者之間有A池體(1)~B池體(2)m的間隙高度;A池體(1)、B池體(2)和C池體(3)的一半成方形結構,另一半呈圓弧結構,A池體(1)、B池體(2)、C池體(3)的池底面積依次增大,A池體(1)、B池體(2)和C池體(3)的方形端對齊,其圓弧端的一端呈現階梯狀;所述的A池體(1)上有A池池底放水管(11),A池池底放水管(11)的入水口處位于A池體(1)的池底處,A池池底放水管(11)的出水口穿過A池體(1)的圓弧壁;所述的B池體(2)上有B池池底放水管(22),B池池底放水管(22)的入水口處位于B池體(2)的池底處,B池池底放水管(22)的出水口穿過B池體(2)的圓弧壁;所述的C池體(3)上有C池池底放水管(32),C池池底放水管(32)的入水口處位于C池體(3)的池底處,C池池底放水管(32)的出水口穿過C池體(3)的圓弧壁;所述的A池池底放水管(11)和/或B池池底放水管(22)有兩根。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生態型漁業養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A池體(1)、B池體(2)和C池體(3),A池體(1),B池體(2)和C池體(3)依次豎直安裝,且每兩者之間有A池體(1)~B池體(2)m的間隙高度;A池體(1)、B池體(2)和C池體(3)的一半成方形結構,另一半呈圓弧結構,A池體(1)、B池體(2)、C池體(3)的池底面積依次增大,A池體(1)、B池體(2)和C池體(3)的方形端對齊,其圓弧端的一端呈現階梯狀;所述的A池體(1)上有A池池底放水管(11),A池池底放水管(11)的入水口處位于A池體(1)的池底處,A池池底放水管(11)的出水口穿過A池體(1)的圓弧壁;所述的B池體(2)上有B池池底放水管(22),B池池底放水管(22)的入水口處位于B池體(2)的池底處,B池池底放水管(22)的出水口穿過B池體(2)的圓弧壁;所述的C池體(3)上有C池池底放水管(32),C池池底放水管(32)的入水口處位于C池體(3)的池底處,C池池底放水管(32)的出水口穿過C池體(3)的圓弧壁;所述的A池池底放水管(11)和/或B池池底放水管(22)有兩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型漁業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池池底放水管(11)的出口處下端有A池污泥收集...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廖小義,
申請(專利權)人:仁懷市井壩流水生態鱘魚特色養殖場,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貴州;5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