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采用滑動支座的混凝土結構無縫施工方法,該方法為在相互連接的第一、第二混凝土結構之間設置滑動支座,滑動支座包括可相對滑動的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第一混凝土結構與第一連接件相連,第二混凝土結構與第二連接件相連,其中在第一混凝土結構或第二混凝土結構變形時帶動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相對滑動。根據本發明專利技術實施例的施工方法,通過在相互連接的兩個混凝土結構之間設置滑動支座,以減少混凝土結構上的多余約束,從而減少混凝土結構由變形約束和荷載引起的結構應力,進而有效減少甚至避免混凝土結構裂縫的產生,尤其能夠有效控制超長混凝土結構裂縫的產生。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建筑施工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采用滑動支座的混凝土結構無縫施工方法。
技術介紹
隨著各種大型公共建筑或工業建筑建設的迅速發展,由于功能和美觀的需要,超長結構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超長混凝土結構的收縮變形和溫度變形若處理不當,超長混凝土結構容易產生裂縫,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到混凝土結構的正常使用。混凝土的裂縫主要由外荷載作用以及混凝土變形引起,相關技術公開的超長混凝土結構裂縫的控制方法,主要集中于控制由收縮變形和溫度變形引起的裂縫,通常的做法是采用膨脹混凝土和后澆帶等。但是當由溫度或收縮引起的混凝土變形過大時,這種施工方法對裂縫的控制效果有限。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為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采用滑動支座的混凝土結構無縫施工方法,該采用滑動支座的混凝土結構無縫施工方法可在混凝土變形過大時有效控制混凝土結構裂縫的產生。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采用滑動支座的混凝土結構無縫施工方法,在相互連接的第一、第二混凝土結構之間設置滑動支座,所述滑動支座包括可相對滑動的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與所述第一連接件相連,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與所述第二連接件相連,其中在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或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變形時帶動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相對滑動。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采用滑動支座的混凝土結構無縫施工方法,通過在相互連接的兩個混凝土結構之間設置滑動支座,以減少混凝土結構上的多余約束,從而減少混凝土結構由變形約束和荷載引起的結構應力,進而有效減少甚至避免混凝土結構裂縫的產生,尤其能夠有效控制超長混凝土結構裂縫的產生。另外,根據本專利技術的采用滑動支座的混凝土結構無縫施工方法還可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征:在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為長條型結構,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之間的滑動方向與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的長度方向平行。從而實現長型或超長混凝土結構無縫施工,減少甚至避免其裂縫的產生。在本專利技術的另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為環形結構,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之間的滑動方向與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的徑向平行。從而去除了環形結構在與墻體(柱結構)連接處的多余約束,減少環形結構因溫度或收縮產生的應力變形,避免環形結構因多余約束產生裂縫。在本專利技術的另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為板結構,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之間的滑動方向與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所在的平面平行。從而實現平面型或超大平面的混凝土結構無縫施工,減少甚至避免其裂縫的產生。在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具體實施例中,在所述混凝土結構上設置所述滑動支座的步驟包括:S1:支設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的澆筑模板,綁扎鋼筋;S2:澆筑并養護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S3:將所述滑動支座固定在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上,其中,所述第一連接件連接在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上;S4:在第二連接件上支設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的澆筑模板,綁扎鋼筋;S5:澆筑并養護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S6:將所述第二連接件與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的連接處進行檢查、加固。在本專利技術的另一些具體實施例中,在混凝土結構上設置滑動支座的步驟包括:S1’:分別支設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及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的模板;S2’:分別綁扎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及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的鋼筋;S3’:分別對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及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的混凝土進行澆筑;S4’:分別對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及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進行養護;S5’: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及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養護完成后,將第一連接件固定在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上,再將第二連接件固定在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上,之后將設有第一連接件的第一混凝土結構搬運至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上,再連接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具體地,所述滑動支座通過螺栓固定在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及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的鋼結構上。從而提高滑動支座與混凝土結構連接的可靠性。在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具體示例中,所述第一連接件為上座,所述上座固定在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上,所述第二連接件為下座,所述下座固定在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上,所述上座和所述下座間以滑動構件相連接。由此,滑動支座結構簡單,結構強度高,承重能力大。在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具體示例中,所述第二連接件為直線導軌,所述第一連接件為滑塊,所述滑塊配合至所述直線導軌,所述滑塊與所述直線導軌之間通過鋼珠連接。可選地,所述第一連接件包括上座和球心,所述上座固定在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上,所述球心設在所述上座的朝向所述第二連接件的端面上;所述第二連接件的朝向所述第一連接件的端面上形成有與所述球心滑動配合的凹槽。進一步地,所述滑動支座還包括:兩個導塊,所述兩個導塊分別從所述第二連接件的位于所述凹槽兩側的相對側壁朝向遠離彼此的方向延伸;兩個延伸板,所述兩個延伸板設在所述上座上且每個所述延伸板與所述上座之間限定出滑動空間,所述兩個導塊分別可滑動地設在所述滑動空間內。由此,兩個導塊與兩個延伸板的相互作用,使得第一連接件與第二連接件不易脫離,從而提高第一混凝土結構與第二混凝土結構連接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本專利技術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專利技術的實踐了解到。附圖說明本專利技術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圖1-圖3是根據本專利技術不同實施例的滑動支座在混凝土結構上的設置示意圖;圖4是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混凝土結構無縫的建造工藝流程圖;圖5-圖8是根據本專利技術不同實施例的滑動支座的結構示意圖;圖9和圖10是根據本專利技術不同實施例的在混凝土結構上設置滑動支座的方法示意圖;圖11是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體育場的滑動支座設置位置示意圖,圖中黑點所示位置為滑動支座設置點。附圖標記:混凝土結構1、第一混凝土結構11、第二混凝土結構12、滑動支座2、第一連接件21、直線導軌a、滑塊b、球輪c、球架d、鋼珠e、鉸桿f、上座211、球心212、不銹鋼板213、平面滑板214、導塊215、第二連接件22、凹槽221、球面滑板222、延伸板223、滑動空間224。具體實施方式下面詳細描述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在本專利技術的描述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采用滑動支座的混凝土結構無縫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相互連接的第一、第二混凝土結構之間設置滑動支座,所述滑動支座包括可相對滑動的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與所述第一連接件相連,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與所述第二連接件相連,其中在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或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變形時帶動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相對滑動。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采用滑動支座的混凝土結構無縫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相互連接的第一、
第二混凝土結構之間設置滑動支座,所述滑動支座包括可相對滑動的第一連接件和第二
連接件,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與所述第一連接件相連,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與所述第二
連接件相連,其中在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或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變形時帶動所述第一連
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相對滑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滑動支座的混凝土結構無縫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為長條型結構,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之間的滑動方向
與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的長度方向平行。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滑動支座的混凝土結構無縫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為環形結構,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之間的滑動方向與
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的徑向平行。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滑動支座的混凝土結構無縫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為板結構,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之間的滑動方向與所
述第一混凝土結構所在的平面平行。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滑動支座的混凝土結構無縫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混凝土結構上設置所述滑動支座的步驟包括:
S1:支設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的澆筑模板,綁扎鋼筋;
S2:澆筑并養護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
S3:將所述滑動支座固定在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上,其中,所述第一連接件連接在
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上;
S4:在第二連接件上支設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的澆筑模板,綁扎鋼筋;
S5:澆筑并養護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
S6:將所述第二連接件與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的連接處進行檢查、加固。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滑動支座的混凝土結構無縫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混凝土結構上設置滑動支座的步驟包括:
S1’:分別支設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及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的模板;
S2’:分別綁扎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及所述第二混...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肖緒文,王玉嶺,馬榮全,王桂玲,苗冬梅,馮大闊,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