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包括金屬箱(2)和放置于金屬箱中的配重塊(1),金屬箱的底部設有基座(3),基座上設有多個安裝孔(32),金屬箱通過貫穿安裝孔的緊固件安裝于車架上。從而使得該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能夠穩固的安裝在車架上,有效的解決了配重塊與車架滑動的問題。(*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
本技術涉及一種配重件,具體地,涉及一種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
技術介紹
通常車輛轉鼓檢測是在試驗臺上完成,在重型卡車的轉鼓檢測時,車輛上沒有任何載重(即只有車頭,沒有車斗),這樣導致車輛前重后輕的情況,車輛容易在試驗臺上滑移影響檢測,因此需要在車架上放置配重塊,以消除車輛前重后輕的情況。 目前車輛轉鼓檢測時廣泛使用的配重塊,均不配備基座,僅為鐵塊,且無防滑措施,轉鼓檢測配重時,配重塊在車架上不宜安置,且很容易和車架之間產生滑動,影響試驗。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該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能夠穩固的安裝在車架上,有效的解決了配重塊與車架滑動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技術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該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包括金屬箱和放置于所述金屬箱中的配重塊,所述金屬箱的底部設有基座,所述基座上設有多個安裝孔,所述金屬箱通過貫穿所述安裝孔的緊固件安裝于車架上。 優選地,所述金屬箱的頂部設有箱蓋,所述箱蓋將所述配重塊封蓋于所述金屬箱中。 優選地,所述箱蓋為可拆卸或可打開的封蓋。 優選地,所述箱蓋為間隔布置的多塊長條形蓋板,該長條形蓋板安裝于所述金屬箱的頂部。 優選地,所述配重塊的頂部設有吊耳。 優選地,所述基座的兩側形成有側延板,所述側延板上設有沿所述側延板的長度方向間隔排列的多個所述安裝孔。 優選地,所述側延板的長度不小于100mm,相鄰的所述安裝孔的間距不大于30mm。 優選地,所述側延板的下表面設有橡膠墊。 優選地,所述金屬箱的各個側壁上設有鏤空區域。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將現有技術中的配重塊設置在具有基座的金屬箱中,通過緊固件穿過基座上的安裝孔安裝在車架上,使得在車輛進行轉鼓檢測時,配重箱能夠穩固的安裝在車架上,有效的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配重塊與車架滑動的問題。 本技術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技術,但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根據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的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I 配重塊2 金屬箱 3 基座4 橡膠墊 5 箱蓋11 吊耳 31 側延板32 安裝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 在本技術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通常是針對附圖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針對豎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關系描述用詞。 如圖1所示,一種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該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包括金屬箱2和放置于金屬箱2中的配重塊I,金屬箱2的底部設有基座3,基座3上設有多個安裝孔32,金屬箱2通過貫穿安裝孔32的緊固件安裝于車架上。 其中,金屬箱2與基座3的固定方式沒有限制,其可以通過較為普遍的焊接的方式進行固定,也可以將金屬箱2與基座3 —體成型,省去了連接金屬箱2和基座3的步驟。 通過將現有技術中的配重塊I設置在具有基座3的金屬箱2中,并通過緊固件穿過基座3上的對應的安裝孔32安裝在車架上,使得在車輛進行轉鼓檢測時,配重箱能夠穩固的安裝在車架上,有效的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配重塊I與車架滑動的問題,使得車輛轉鼓檢測能夠順利的進行。 再者,在本優選實施方式中,緊固件預先設置在車架上,由于基座3上設有多個安裝孔32,因而能夠快速找到與緊固件對應的安裝孔32,以實現金屬箱2的基座3與車架的快速對接。但本技術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車架上形成有連接孔,使得基座3與車架通過貫穿安裝孔32和連接孔的緊固件對接。 在車輛進行轉鼓檢測時,車輛會產生移動或震動,為了防止配重塊I從金屬箱2中脫落,特別地,金屬箱2的頂部設有箱蓋5,箱蓋5將配重塊I封蓋于金屬箱2中。以不影響車輛轉鼓檢測,保證了車輛轉鼓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車輛轉鼓檢測過程中的安全。 為提高金屬箱2的通用性,特別地,箱蓋5為可拆卸或可打開的封蓋。通過箱蓋5的可拆卸或可打開,使得金屬箱2適用于多種配重塊1,同時方便了檢測人更換金屬箱2內的配重塊1,檢測人員可以根據檢測的需要選擇適合的配置塊1,并將選擇好的配置塊I重新放入金屬箱2內,再用箱蓋5進行封蓋,即當需要增加或減輕配重箱的重量時,只需更換配重箱中金屬箱2內的配重塊I即可。 本技術的箱蓋也可以固定在金屬箱2上,例如通過焊接的方式將配重塊I永久的放置在金屬箱2內,即不同配重塊I分別放置在不同的金屬箱2內,使得在車輛進行轉鼓檢測時,檢測人員可以根據檢測需要選擇相應的配重箱,當需要增加或減輕配重箱的重量時,需要更換配重箱整體。 箱蓋5可以為一塊覆蓋金屬箱2頂部的蓋板,但是為了節省材料和簡化結構,特別地,如圖1所示,箱蓋5為間隔布置的多塊長條形蓋板,該長條形蓋板安裝于金屬箱2的頂部。長條形蓋板不僅可以起到防止配重塊I滑落的作用,還可以方便箱蓋5與金屬箱2頂部的連接。 特別地,配重塊I的頂部設有吊耳11。放置有配重塊I的金屬箱2通過吊耳11用天車等工具吊起,以方便配重箱的放置和移除。其中,吊耳11與配重塊I為一體成型件,以確保吊耳11與配重塊I之間的可靠的連接,防止出現吊耳11與配重塊I分離的情況發生,使得配重箱的放置和移除更加安全可靠。 特別地,基座3的兩側形成有側延板31,側延板31上設有沿側延板31的長度方向間隔排列的多個安裝孔32。側延板31方便了金屬箱2的安裝,通過在側延板31上設置有多個安裝孔32,也方便了金屬箱2與車架的快速安裝。在此優選實施方式中,側延板31在基座3的兩側沿水平延伸,側延板31的長度方向為垂直于側延板31的延伸方向。但本技術并不局限于此,為了僅以不固定金屬箱2,基座3的每一側都可以形成有側延板31,且每一側的側延板31均可設有沿側延板31的長度方向間隔排列的多個安裝孔32。 由于較多的設置安裝孔32有利于快速的與車架對接,且配重塊的重量通常在一噸以上,因此特別地,側延板31的長度不小于100mm,相鄰的安裝孔32的間距不大于30mm。使得能夠在較長的側延板31上設置較多的安裝孔32。但本技術并不局限于此,側延板31的長度以及相鄰的安裝孔32的間距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設置,只要能夠實現與車架快速對接即可。 為了防止側延板31與車架之間產生滑動,特別地,側延板31的下表面設有橡膠墊4。橡膠墊4增大了側延板31與車架之間的摩擦力,起到了防滑的作用。由于橡膠墊4具有彈性,因此橡膠墊4也可以起到減震的作用,防止在車輛進行轉鼓檢測時配重箱與車架之間產生較大的震動。 為了節省金屬箱2的材料和簡化金屬箱2的結構,特別地,金屬箱2的各個側壁上設有鏤空區域。 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技術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技術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其特征在于,該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包括金屬箱(2)和放置于所述金屬箱(2)中的配重塊(1),所述金屬箱(2)的底部設有基座(3),所述基座(3)上設有多個安裝孔(32),所述金屬箱(2)通過貫穿所述安裝孔(32)的緊固件安裝于車架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其特征在于,該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包括金屬箱(2)和放置于所述金屬箱(2)中的配重塊(I),所述金屬箱(2)的底部設有基座(3),所述基座(3)上設有多個安裝孔(32),所述金屬箱(2)通過貫穿所述安裝孔(32)的緊固件安裝于車架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箱(2)的頂部設有箱蓋(5),所述箱蓋(5)將所述配重塊(I)封蓋于所述金屬箱(2)中。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蓋(5)為可拆卸或可打開的封蓋。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轉鼓檢測配重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蓋(5)為間隔布置的多塊長條形蓋板,該長條形蓋板安裝于所述金屬箱(2...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旭,王桂英,張孝會,閆海濤,王金,
申請(專利權)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