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極板部件的檢測裝置和系統
本專利技術涉及檢測
,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極板部件的檢測裝置和系統。
技術介紹
圖1是作為核心凈化部件應用于清新機中的極板部件的主視圖,圖2是沿圖1中A-A方向的剖視圖,如圖1和圖2所示,此種結構的極板部件中,獨立的極板1(鋁合金材質)的一端卡裝在觸片3(不銹鋼材質)上,為保證清新機的工作性能,需要求每一個極板1和與其對應的觸片3都可靠接觸,否則整機性能將降低。但是實際上極板1和觸片3有多種未接觸的隱患,上支架2和下支架4裝配好后,又無法用肉眼對極板和觸片的接觸情況作檢驗。極板部件裝配在清新機上,運轉測試時,程序上也無法顯示故障模式,這就使得機器雖然正常運行,但是實際性能卻較低。針對相關技術中無法對極板部件進行檢測的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極板部件的檢測裝置和系統,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無法對極板部件進行檢測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極板部件的檢測裝置,包括:本體,具有從本體的上表面貫穿至本體內的多個第一凹孔,其中,多個第一凹孔等間距并列設置,相鄰兩個第一凹孔之間的間距等于極板部件的極板間距;第一頂板,設置在本體的上表面上;第一導電頂柱,第一導電頂柱的數量與第一凹孔的數量相等,每個第一凹孔內均設置有第一導電頂柱,其中,當極板部件處于安放在本體的上表面狀態下,極板部件的多個極板均與對應的第一導電頂柱抵接;導電端子,設置在第一頂板上,其中,當極板部件處于安放在本體的上表面狀態下,極板部件的觸片與導電端子抵接;以及控制器,設置在本體內,并與導電端子和 ...
【技術保護點】
一種極板部件的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體(10),具有從所述本體(10)的上表面貫穿至所述本體(10)內的多個第一凹孔(11),其中,多個所述第一凹孔(11)等間距并列設置,相鄰兩個所述第一凹孔(11)之間的間距等于所述極板部件的極板間距;第一頂板(20),設置在所述本體(10)的上表面上;第一導電頂柱(60),所述第一導電頂柱(60)的數量與所述第一凹孔(11)的數量相等,每個所述第一凹孔(11)內均設置有所述第一導電頂柱(60),其中,當所述極板部件處于安放在所述本體(10)的上表面狀態下,所述極板部件的多個極板均與對應的所述第一導電頂柱(60)抵接;導電端子(40),設置在所述第一頂板(20)上,其中,當所述極板部件處于安放在所述本體(10)的上表面狀態下,所述極板部件的觸片與所述導電端子(40)抵接;以及控制器,設置在所述本體(10)內,并與所述導電端子(40)和多個所述第一導電頂柱(60)均相連接,用于輸出與每個所述極板所處回路的通斷狀態相對應的檢測信號。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極板部件的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體(10),具有從所述本體(10)的上表面貫穿至所述本體(10)內的多個第一凹孔(11),其中,多個所述第一凹孔(11)等間距并列設置,相鄰兩個所述第一凹孔(11)之間的間距等于所述極板部件的極板間距;第一頂板(20),設置在所述本體(10)的上表面上;第一導電頂柱(60),所述第一導電頂柱(60)的數量與所述第一凹孔(11)的數量相等,每個所述第一凹孔(11)內均設置有所述第一導電頂柱(60),其中,當所述極板部件處于安放在所述本體(10)的上表面狀態下,所述極板部件的多個極板均與對應的所述第一導電頂柱(60)抵接;導電端子(40),設置在所述第一頂板(20)上,其中,當所述極板部件處于安放在所述本體(10)的上表面狀態下,所述極板部件的觸片與所述導電端子(40)抵接;以及控制器,設置在所述本體(10)內,并與所述導電端子(40)和多個所述第一導電頂柱(60)均相連接,用于輸出與每個所述極板所處回路的通斷狀態相對應的檢測信號;所述本體(10)還具有從所述本體(10)的上表面貫穿至所述本體(10)內的多個第二凹孔(12),其中,所述第二凹孔(12)的數量與所述第一凹孔(11)的數量相等,多個所述第二凹孔(12)等間距并列設置,相鄰兩個所述第二凹孔(12)之間的間距等于所述極板間距,所述檢測裝置還包括:第二導電頂柱(90),第二導電頂柱(90)的數量與所述第二凹孔(12)的數量相等,每個所述第二凹孔(12)內均設置有所述第二導電頂柱(90),所述第二導電頂柱(90)具有凸出于所述第二凹孔(12)的第一位置和收回于所述第二凹孔(12)的第二位置,其中,當所述極板部件處于安放在所述本體(10)的上表面狀態下,多個所述極板均與對應的所述第二導電頂柱(90)抵接,其中,所述控制器還與多個所述第二導電頂柱(90)均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檢測裝置還包括:側板(30),設置在所述本體(10)的上表面上,與所述第一頂板(20)配合形成用于承載所述極板部件的承載槽。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檢測裝置還包括:承載軌道(80),所述承載軌道(80)的數量與所述第一凹孔(11)的數量相...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牛冬冬,王志文,盧加納,黃茂科,劉紅玉,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