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灌腸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藥制成的藥劑:蒲黃55-65克、五靈脂55-65克、三七參15-25克、制川烏15-25克、制草烏8-12克、石楠葉15-25克、穿山龍15-20克、葛根80-100克、皂刺35-45克、全蝎55-65克、節菖蒲40-60克、宣木瓜10-15克、白芷10-15克、鹿含草8-12克、蠐螬20-25克、煅龍齒20-35克、夏枯草10-15克、羌活10-15克、艾葉10-15克、麥冬10-15克、虻蟲8-12克。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直腸給藥,操作簡單,無創傷,病人容易接受;藥物在直腸吸收較口服為快,由于藥物混合于直腸分泌液中,易通過腸粘膜被吸收,尤其對不能吞服的病人更適合此法給藥的治療;直腸給藥法應用范圍廣泛,見效快,療效可靠,隨制隨用無明顯不良反應和副作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中草藥
,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灌腸中藥制劑。
技術介紹
類風濕關節炎(簡稱類風關),是臨床常見病,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以關節腫痛、畸形為主要癥狀,屬于中醫學“痹癥”范疇。其名首見于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一書。該病多由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使閉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以肌肉、筋骨、關節的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以及關節腫大為主要臨床表現。長期以來,風濕病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疼痛是其主要癥狀,也是該病導致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臨床中,起源于關節及其附屬結構的疼痛最為常見。經不斷摸索、總結,我們采用根據臨床經驗自制的除痹藥酒直腸注入的療法治療寒濕型類風濕關節炎取得了較好療效。中藥藥酒保留灌腸是中醫內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據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理論而發展起來的一項新的臨床給藥技術,它可以避免口服非留體抗炎藥以及激素等藥物帶來的各種嚴重副作用,成為第三種給藥途徑,祖國醫學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直腸吸收藥物后,通過經脈上輸于肺,再通過肺的宣發作用輸布全身,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現代醫學認為:直腸黏膜血液循環旺盛,吸收能力強,藥物通過直腸吸收后,一是通過直腸中靜脈、下靜脈和肛管靜脈,繞過肝臟直接進入大循環,既防止和減少抗風濕藥物在肝臟中發生變化,又避免了胃和小腸對藥物的影響;二是通過直腸上靜脈,經門靜脈進入肝臟代謝后,再循環至全身;三是通過直腸淋巴系統吸收后,通過乳糜池,胸導管進入血液循環。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補肝強腎為動力,活血化瘀、祛風蠲痹、通絡止痛治療寒濕型類風濕關節炎的藥酒,打破傳統給藥途徑而采用藥酒稀釋后保留灌腸,達到治療關節重著、疼痛、腫脹的目的。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灌腸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藥制成的藥劑:蒲黃55-65克、五靈脂55-65克、三七參15-25克、制川烏15-25克、制草烏8-12克、石楠葉15-25克、穿山龍15-20克、葛根80-100克、皂刺35-45克、全蝎55-65克、節菖蒲40-60克、宣木瓜10-15克、白芷10-15克、鹿含草8-12克、蠐螬20-25克、煅龍齒20-35克、夏枯草10-15克、羌活10-15克、艾葉10-15克、麥冬10-15克、虻蟲8-12克。各原料藥的優選重量為:蒲黃60克、五靈脂60克、三七參20克、制川烏20克、制草烏10克、石楠葉20克、穿山龍15克、葛根90克、皂刺40克、全蝎60克、節菖蒲50克、宣木瓜15克、白芷10克、鹿含草10克、蠐螬25克、煅龍齒30克、夏枯草10克、羌活15克、艾葉15克、麥冬15克、虻蟲10克。本專利技術所用到的原料藥可從普通中藥店購買得到,其規格符合國家中藥材標準即可。炮制方法:將上述原料藥碎斷成粗末,置于適宜的容器內,加適量白酒密閉浸泡,每日攪拌1-2次,一周后,每周攪拌I次,共浸漬30天,取出上清液,壓榨藥渣,榨出液與上清液合并,灌裝密封在玻璃輸液瓶中備用。給藥方法及用量:我們為患者采用直腸注入療法,具體方法是:先用取用50ml的注射器吸上藥液10ml放入250ml廣口瓶,加入10ml生理鹽水稀釋以降低酒精度,用熱水適當加熱(控制藥物溫度在30-40°C之間),用注射器連接一次性使用肛門管,按照直腸注入療法操作規范將200ml藥液緩慢叢肛門推入。同時囑患者左側臥位20分鐘,并防止藥液流出。每天I次,7天為一療程,一般需要2-5個療程取得明顯療效。功能:祛風散寒,除濕蠲痹,通經絡,止疼痛。主治:類風濕關節炎(寒濕型)。直腸給藥的三大優點:1.由直腸中靜脈、下靜脈和肛門靜脈直接吸收進入大循環,因不經過肝臟從而避免了肝臟的首過解毒效應,提高血藥濃度。2.由直腸上靜脈經門靜脈進入肝臟,代謝后再參與大循環。3.直腸淋巴系統也吸收部分藥物。以上三種給藥途徑均不經過胃和小腸,避免了酸、堿消化酶對藥物的影響和破壞作用,亦減輕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因而直腸給藥大大地提高了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本專利技術藥物制劑進行了大量的動物急性毒性試驗、動物長期毒性試驗以及治療疾病的大量臨床試驗,對該藥投入治療疾病的使用環節提供了科學而客觀的依據。其試驗方法和試驗結果分別如下:I)對本專利技術制備的藥酒進行動物急性毒性試驗:藥物:本專利技術所用到的原料藥從普通中藥店購買得到,其規格符合國家中藥材標準。試驗動物:小白鼠,體重在50g左右,雌雄隨機選擇,由市場購買。方法和結果:取小白鼠30只,饑餓20小時左右,按每只每天分多次灌喂30ml,連續喂一周,觀察10天,小鼠活動正常,無毒性反應,無死亡。表明口服液無急性毒性,臨床用藥劑量安全。2)對本專利技術制備的湯劑進行動物長期毒性試驗:試驗動物:大白鼠,體重在120_130g,雌雄隨機選擇,由市場購買。方法和結果:取大白鼠20只,分成2組,每組10只,其中第I組作為給藥組,按每只每天分多次灌喂35ml,第2組正常喂食作為對照組,每日一次,連續灌喂90天,測體重,于最后一次給藥后24小時斷頭處死,測血、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取心、腎等內臟,觀察組織形態的變化,觀察劑量的作用,觀察飲食、活動的變化,實驗證明給藥組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變化,均無毒性反應,是一種安全的藥物。臨床療效評價用本專利技術藥酒灌腸,共治療800多例患者,均為寒濕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初中期類風),治療方法是本藥酒灌腸,每日I次,每周為I療程,2-5個療程明顯見效。經臨床觀察,結果7天內見效,治愈率為78.6%,總有效率98.4%。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采用直腸給藥,操作簡單,無創傷,病人容易接受;藥物在直腸吸收較口服為快,由于藥物混合于直腸分泌液中,易通過腸粘膜被吸收,尤其對不能吞服的病人更適合此法給藥的治療;直腸給藥法應用范圍廣泛,見效快,療效可靠,隨制隨用無明顯不良反應和副作用。【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專利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專利技術。實施例1一種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灌腸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藥制成的藥劑:蒲黃65克、五靈脂55克、三七參25克、制川烏15克、制草烏12克、石楠葉15克、穿山龍20克、葛根80克、皂刺45克、全蝎55克、節菖蒲60克、宣木瓜10克、白芷15克、鹿含草8克、蠐螬25克、煅龍齒20克、夏枯草15克、羌活10克、艾葉15克、麥冬10克、虻蟲12克。炮制方法:將以上原料藥碎斷成粗末,置適宜容器內,加適量白酒密閉浸泡,每日攪拌1-2次,一周后,每周攪拌I次,共浸漬30天,取出上清液,壓榨藥渣,榨出液與上清液合并,灌裝密封在玻璃輸液瓶中備用。給藥方法及用量:我們為患者采用直腸注入療法,具體方法是:先用取用50ml的注射器吸上藥液10ml放入250ml廣口瓶,加入10ml生理鹽水稀釋以降低酒精度,用熱水適當加熱(控制藥物溫度在30-40°C之間),用注射器連接一次性使用肛門管,按照直腸注入療法操作規范將200ml藥液緩慢叢肛門推入。同時囑患者左側臥位20分鐘,并防止藥液流出。每天I次,7天為一療程,一般需要2-5個療程取得明顯療效。實施例2一種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灌腸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藥制成的藥劑:蒲黃55克、五靈脂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灌腸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藥制成的藥劑:蒲黃55?65克、五靈脂55?65克、三七參15?25克、制川烏15?25克、制草烏8?12克、石楠葉15?25克、穿山龍15?20克、葛根80?100克、皂刺35?45克、全蝎55?65克、節菖蒲40?60克、宣木瓜10?15克、白芷10?15克、鹿含草8?12克、蠐螬20?25克、煅龍齒20?35克、夏枯草10?15克、羌活10?15克、艾葉10?15克、麥冬10?15克、虻蟲8?12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豆坤,
申請(專利權)人:豆坤,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