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設置于攪混格架外條帶的整流型導向翼結構,攪混格架內由多個內條帶形成多個格柵單元,與外條帶鄰接的一格柵單元內具有第一攪混翼,第一攪混翼設置于一內條帶上并向另一內條帶彎折延伸,整流型導向翼結構包括多個第一導向翼,多個第一導向翼設置于外條帶的上邊緣和/或下邊緣并向攪混格架內部傾斜延伸,第一導向翼的位置與第一攪混翼對應,第一導向翼朝向攪混格架內部的一面凹陷地形成向攪混格架內部延伸的引流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導向翼結構具有整流作用,能夠避免攪混格架中冷卻劑對流沖撞,從而增強燃料組件間的流量交換,保證良好的熱工性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具有該整流型導向翼結構的燃料組件攪混格架。(*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反應堆部件,尤其涉及一種整流型導向翼結構及具有該整流型導向翼結構的攪混格架。
技術介紹
一定數量的燃料棒按照一定間隔排列(如:15X15或17X17等)并被固定成一束,稱為反應堆燃料組件,反應堆燃料組件主要由上管座、下管座、攪混格架(也稱定位格架)、控制棒導向管和燃料棒組成。其中,攪混格架用于裝載燃料棒且由多個內條帶及圍于內條帶之外的外條帶組成,內條帶分為橫豎兩種設置方式并相互交叉(一般為正交)形成具有多個格柵單元的網格狀格柵結構,燃料棒容置在格柵單元中。眾所周知,核反應堆內的鏈式反應會產生大量對人體有害的放射性物質,如碘131、銫137等,為了避免這些放射性物質泄漏,在核反應堆外設置了鋯合金外殼、反應堆壓力容器及混凝土安全外殼等多層防護層以防止出現爆炸等事故時外界受到嚴重的輻射污染。然而,這些保護層都是針對核反應堆出現事故后而采取的應急安全措施,真正能確保核反應堆安全不發生爆炸的決定性因素,是控制核反應堆內鏈式反應速度和溫度。因此,燃料組件內起慢化劑和冷卻劑作用的輕水的流量控制就事關重要,而燃料組件的攪混格架對于輕水的流通性尤為重要。如圖1所示,為了增強燃料組件內部輕水的混流及輕水在相鄰燃料組件之間的交換流通,一般會在內條帶上設置伸入格柵單元內的攪混翼a,利用冷卻劑流經攪混翼a時產生的橫流和渦流來改善燃料組件內及燃料組件間冷卻劑的流通性,從而提高燃料組件的熱工余量。另外,由于燃料組件具有很高的橫向柔性,所以燃料組件的吊裝只能垂直進行,防止發生過大的側向變形,在實際的燃料組件裝卸料過程中,由于吊裝時燃料組件之間只有很小的間距,燃料組件很容易與已經就位的燃料組件發生干涉,干涉可能由于燃料組件輻照變形以及燃料組件與吊裝設備的制造公差引起,因此攪混格架必須要有優良的導向功能來避免上述干涉,所以在攪混格架上一般會設置導向翼b來對相鄰燃料組件進行導向,使之相互通過。在現有技術中,導向翼b的設計不盡合理,為了使冷卻劑能夠順利地在兩個相鄰的燃料組件間流動,導向翼b在外條帶上呈間隔的設置,這種間隔的設置方式有利于冷卻劑從兩個導向翼b中間的缺口流向相鄰的燃料組件,但是也正由于缺口的存在,燃料組件在吊裝時容易出現組件間相互干涉的情況,導向效果不佳。如圖2所示,如果將導向翼b設置為連續不間隔的形式,則相鄰的導向翼b之間沒有缺口供冷卻劑流出,其不僅沒有為燃料組件間的流量交換增加動能,更對攪混翼a犧牲壓降而產生的燃料組件間的橫向流產生了阻擋,從而造成了流量截斷,這樣就使得導向翼b伸入格柵單元內的設計變的沒有意義,還容易在流量通道內造成冷卻劑回流并產生對流沖撞,使得橫流被弱化。同時,由于導向翼b的表面是平滑的,冷卻劑沖擊導向翼b之后會發生散射紊流,更加不利于對流換熱。上述缺陷在疊加后將最終導致燃料組件間的傳熱惡化。可見,在實際使用中,導向翼b的形狀不僅會影響攪混格架的導向功能,還會對燃料組件間的冷卻劑流通性產生影響。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整流作用的導向翼結構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整流作用的導向翼結構。本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該導向翼結構的攪混格架。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整流型導向翼結構,設置于攪混格架的外條帶,所述攪混格架內設有多個內條帶并形成多個格柵單元,與所述外條帶鄰接的一所述格柵單元內具有第一攪混翼,所述第一攪混翼設置于與所述外條帶相接的一所述內條帶上并向與所述外條帶相接的另一所述內條帶彎折延伸,所述整流型導向翼結構包括多個第一導向翼,多個所述第一導向翼間隔地設置于所述外條帶的上邊緣和/或下邊緣并向所述攪混格架內部傾斜延伸,所述第一導向翼的位置與所述第一攪混翼對應,所述第一導向翼朝向所述攪混格架內部的一面凹陷地形成引流槽,所述引流槽由所述外條帶朝所述攪混格架內部延伸。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本技術所述整流型導向翼結構的所述第一導向翼上開設有所述引流槽,所述引流槽憑借凹陷的結構,能夠起到匯流作用,即將從相鄰燃料組件中流出的冷卻劑流體引入到其所在的所述格柵單元內,增強了燃料組件間的流量交換,并且冷卻劑流體經所述引流槽引導后再經由所述第一攪混翼攪混變向而能夠在所述格柵單元內繞燃料棒環流,有利于散熱的進行。較佳地,與設置所述第一攪混翼的所述格柵單元相鄰并與所述外條帶鄰接的另一所述格柵單元內還具有第二攪混翼,所述第二攪混翼設置于與所述外條帶平行的所述內條帶上并向所述外條帶彎折延伸,所述整流型導向翼結構還包括多個第二導向翼,多個所述第二導向翼與所述第一導向翼交替排列地設置于所述外條帶的上邊緣和/或下邊緣并向所述攪混格架內部傾斜延伸,所述第二導向翼的位置與所述第二攪混翼對應,所述第二導向翼朝向所述攪混格架內部的一面突起地形成分流脊,所述分流脊由所述外條帶朝所述攪混格架內部延伸。通過在所述第一導向翼上設置所述引流槽,并在所述第二導向翼上設置所述分流脊,所述引流槽及分流脊的配合能夠在使所述第一導向翼、第二導向翼與攪混翼在燃料組件內為冷卻劑形成完整的流體路徑,有利于對燃料棒進行良好的散熱。并且,所述分流脊將朝所述燃料組件內的回流分流到所述第二導向翼的兩側,減少了流向流量通道內的冷卻劑流量,從而降低了流量通道內冷卻劑對流的沖撞動能,使冷卻劑有足夠的動能經由所述第二導向翼流向相鄰的燃料組件,避免了流量截斷,加強了相鄰燃料組件之間的流量傳遞。通過設置所述引流槽與分流脊,還能夠降低第一導向翼及第二導向翼的表面平整度,避免冷卻劑對第一導向翼及第二導向翼的直接沖擊,有效弱化冷卻劑的紊流。具體地,所述引流槽及分流脊沿垂直于所述外條帶的邊緣的方向向所述攪混格架內部延伸。將所述引流槽及分流脊設置為垂直于所述外條帶的方向,使其與內條帶的設置方向對應,有利于在燃料組件內形成完整的流體路徑。具體地,所述第一導向翼向所述攪混格架內延伸的長度大于第二導向翼向所述攪混格架內延伸的長度。將所述第二導向翼設置得較短,是為了讓冷卻劑流體更容易經由所述第二導向翼流出并流向相鄰的燃料組件。更具體地,所述引流槽延伸的長度大于所述分流脊延伸的長度。具體地,所述第一導向翼與第二導向翼均位于相鄰兩個所述格柵單元的交界處。相應地,本技術還公開了一種攪混格架,包括外條帶及多個內條帶,多個所述內條帶相互交叉形成多個格柵單元,所述外條帶圍在多個所述格柵單元的外圍并與所述內條帶固定,與所述外條帶鄰接并相鄰的兩個所述格柵單元內分別具有第一攪混翼及第二攪混翼,所述第一攪混翼設置于與所述外條帶相接的一所述內條帶上并向與所述外條帶相接的另一所述內條帶彎折延伸,所述第二攪混翼設置于與所述外條帶平行的所述內條帶上并向所述外條帶彎折延伸,所述攪混格架還包括所述整流型導向翼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所述攪混格架上所述第一導向翼及第二導向翼是交替排列的設置,也就是連續地設置而沒有間隔,因此在燃料組件吊裝的時候不易發生組件間干涉的情況,保證導向效果。同時,第一導向翼及第二導向翼上分別設置的所述引流槽及分流脊,能夠起到整流作用,加強了相鄰燃料組件之間的流量傳遞。較佳地,所述第一攪混翼固定于所述內條帶的上邊緣且靠近與所述外條帶平行的所述內條帶,所述第二攪混翼固定于所述內條帶的上邊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整流型導向翼結構,設置于攪混格架的外條帶,所述攪混格架內設有多個內條帶并形成多個格柵單元,與所述外條帶鄰接的一所述格柵單元內具有第一攪混翼,所述第一攪混翼設置于與所述外條帶相接的一所述內條帶上并向與所述外條帶相接的另一所述內條帶彎折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型導向翼結構包括多個第一導向翼,多個所述第一導向翼間隔地設置于所述外條帶的上邊緣和/或下邊緣并向所述攪混格架內部傾斜延伸,所述第一導向翼的位置與所述第一攪混翼對應,所述第一導向翼朝向所述攪混格架內部的一面凹陷地形成引流槽,所述引流槽由所述外條帶朝所述攪混格架內部延伸。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禹文池,胡海翔,李偉才,顏景文,張玉相,席炎炎,王仁鈞,
申請(專利權)人: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