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通風裝置制造方法及圖紙

    技術編號:11475963 閱讀: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20 05:47
    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通風裝置,包括風扇推進器(3)和馬達(5),馬達(5)具有用于驅動所述推進器(3)的外部轉子(7b),所述推進器(3)包括具有前壁(17)的中央轂(11)和限定用于外部轉子(7b)的接收外殼的內部側壁(21),外部轉子(7b)具有前部部分(9)和側壁(9″),其布置為支承抵靠中央轂(11)的內部側壁(21)。根據本發明專利技術,所述裝置進一步包括用于將外部轉子(7b)閂鎖至中央轂(11)的器件(27),所述器件(27)由中央轂(11)和外部轉子(7b)承載。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通風裝置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通風裝置,包括風扇推進器和推進器的驅動馬達。
    技術介紹
    風扇推進器通常包括中央轂和葉片,所述葉片從轂徑向地延伸到推進器的外部。這樣的推進器特別地用于機動車輛的驅動發動機的冷卻中。在該情況下,推進器可布置在熱交換器的上游或下游,所述熱交換器即用于冷卻驅動發動機的散熱器。根據已知構造,推進器的中央轂包括前壁和基本圓柱形的周邊裙部,所述裙部從前壁延伸且推進器的葉片連接至所述裙部。前壁具有基本環形形狀,且使得可以例如固定驅動推進器旋轉的電馬達。該電馬達同軸地安裝至推進器的轂。馬達可具有內部轉子,且中央轂通常鏈接至馬達驅動軸。當馬達具有與中央轂接觸的外部轉子時,通常通過螺紋連接在推進器的轂的前壁上而進行緊固。實踐中,根據一個已知方案,三個螺紋連接器件靠近轂的前壁的中心布置。但是,該方案需要大量材料來限定轂的前壁。此外,當前的趨勢是減少位于發動機罩下方的空間和體積。因此有必要提出越來越加緊湊的通風裝置,特別是在這樣的裝置的軸向尺寸上越來越緊湊。目前,在螺紋連接器件位于中央轂的前壁的已知方案中,這些螺紋連接器件的厚度被添加至通風裝置的軸向尺寸。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標是通過提出一種通風裝置至少部分地減少現有技術的這些缺陷,該通風裝置允許轂給緊固到驅動推進器旋轉的馬達,同時提供軸向緊湊的方案。為此,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目標是一種通風裝置,通風裝置包括風扇推進器和馬達,馬達具有用于驅動所述推進器的外部轉子,所述推進器包括具有前壁的中央轂和限定用于外部轉子的容置外殼的內部側壁,外部轉子具有前部部分和側壁,其布置為支承抵靠中央轂的內部側壁,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進一步包括用于將外部轉子卡扣裝配至中央轂的扣裝配器件,所述扣裝配器件一方面由中央轂和一方面由外部轉子承載。術語“上游”和“下游”、“前”和“后”這里參考空氣流流動方向使用。因此,中央轂的前壁可敞開,以以齊平的方式接收馬達的外部轉子的前部部分。不再需要提供大量的材料來限定轂的前壁,因為中央轂和馬達之間的緊固不再在該點處進行。相反地,緊固器件設計為使得轂的內部側壁和外部轉子的側壁夾持在一起。因此,由于緊固器件,在通風裝置的軸向尺寸上,不存在額外厚度。該系統因此使得可以最小化部件的數量和簡化組裝操作。所述通風裝置可還包括一個或多個以下特征,分別采用或結合采用:卡扣裝配器件包括環,所述環安裝在外部轉子上并設置有多個彈性可變形夾持件,所述夾持件分別包括布置為支承抵靠外部轉子的側壁的第一分支和布置為支承抵靠中央轂的內部側壁的第二分支,以將所述轉子和所述轂夾持在一起;外部轉子包括多個磁體,且所述夾持件布置在所述磁體之間;中央轂包括用于所述第二分支的多個容置外殼;中央轂的所述外殼分別包括至少一個卡扣裝配鉤,且所述第二分支分別包括至少一個與所述鉤互補的開口,所述鉤接合在所述開口中;所述第二分支分別包括至少一個卡扣裝配鉤,且所示中央轂的所述外殼分別包括至少一個與所述鉤互補的開口,所述鉤接合在所述開口中;所述第二分支分別具有基本上彎回的端部;中央轂的前壁具有中央孔,所述中央孔接收外部轉子的前部部分,且中央轂的前部部分和外部轉子的前部部分齊平;所述裝置包括用于將馬達和所述轂在旋轉中固定的附加器件,該附加器件一方面由外部轉子承載,另一方面由所述轂支承;所述轂的前壁包括徑向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與設置在所述轉子的前部部分上的互補缺口接合;所述轂具有預定數量的圓柱形凸起,且在于,外部轉子的前部部分具有互補浮出孔洞,所述圓柱形凸起插入到所述孔洞中。附圖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其它特征和優勢將在閱讀以下作為說明性和非限制性示例給出的描述時和從附圖中變得顯而易見,在附圖中:圖1是包括風扇推進器和驅動馬達的通風裝置的前視圖;圖2是圖1的透視圖,圖3是通風裝置沿空氣流流動方向的下游面的透視圖;圖4a是圖1至3的通風裝置的驅動馬達的前視圖;圖4b是圖4a的透視圖;圖5是沿圖1的軸線I-I的橫截面圖;圖6是圖2的通風裝置沿空氣流流動方向的上游面的透視圖;圖7是沿圖5的推進器的空氣流流動方向的下游面的透視圖;圖8是用于將馬達的轉子附連至推進器的轂的環的透視圖;圖9是圖8的部分B的放大視圖,示出與推進器的中央轂的卡扣裝配鉤部配合的圖8的環的夾持件。具體實施方式在這些附圖中,基本相同的元件具有相同的附圖標記。參考圖1至3,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通風裝置1,其包括風扇推進器3和用于推進器3的驅動馬達5。其特別是用于機動車輛發動機缸體的冷卻模塊(未示出)的通風裝置1。這樣的冷卻模塊通常包括熱交換器,諸如冷卻散熱器。推進器3可布置在該冷卻散熱器的前方或后方。在圖4a和4b中更清楚可見,驅動馬達5是電馬達,根據所描述的實施例,驅動馬達5包括定子7a和外部轉子7b。定子7a具有至少一個繞組,轉子7b包括一個或多個磁體。轉子7b包括,例如,在轉子7b的圓周上分布的多個磁體。根據所描述的實施例,磁體是永磁體。定子7a具有用于緊固至支撐件(未示出)的固定凸耳8。外部轉子7b被接收在推進器3的中央轂11中(參見圖1至3)。形狀互補因此被提供在推進器3的中央轂11和外部轉子7b之間,用于旋轉驅動。再次參考圖4b,外部轉子7b具有前部部分9和與前部部分9相對的后部部分9'。術語“前”和“后”參考空氣流流動方向使用。前部部分9和后部部分9'通過基本上圓柱形的側壁9″鏈接在一起。根據所描述的實施例,外部轉子7b的側壁9″具有意圖在組裝期間與中央轂11接觸的外部面和朝向轉子7b的內部取向的相反的內部面。轉子7b的前部部分9具有通孔10,在圖4a中更可見。被攪動的空氣流穿過孔10,使得可以冷卻馬達5。根據所示實施例,這些孔10具有基本上矩圓形形狀。孔10例如均勻地分布。推進器3被繞旋轉軸線A(參見圖5)驅動旋轉。推進器3的旋轉方向由圖1至3中的箭頭F示意性地表示。當推進器3被馬達5驅動旋轉時,推進器3攪動穿過其的空氣,并通過將其旋轉能量傳遞給空氣而產生從上游到下游的空氣流。該推進器3例如通過塑料注射模制制造。推進器3的脫模可沿軸線方向進行。參考圖6和7,推進器3包括:中央轂11,多個葉片13,其從中央轂徑向地延伸,和周邊殼體15,葉片13的自由端部連接至周邊殼體15。中央轂11是中空的,且還稱為“碗狀件”。該中央轂11例如通過與推進器3的其余部分同時模制制造。中央轂11被轉子7b驅動旋轉。中央轂11和轉子7b之間的旋轉固定例如通過中央轂11和轉子7b之間的形狀互補而獲得。該中央轂11具有:上游前壁17,具有中央孔19,內部側壁21,和周邊裙部23。在當前描述中,術語“上游”和“下游”是指通過推進器3的旋轉產生的空氣流的流動方向。前壁17具有基本環形的形式。該前壁17因此具有與孔19的直徑對應的內部第一直徑D1和外部第二直徑D2。前壁17布置為與外部轉子7b的前部部分9齊平。周邊裙部23具有基本圓柱形的形式。其從前壁17向下游延伸。葉片13連接至該周邊裙部23。前壁17和周邊裙部23例如通過圓滑部段25鏈接在一起。類似地,內部側壁21從前壁17向下游延伸。該內部側壁21為基本圓柱形,且界定前壁17的孔19。內部側壁21限定用于驅動馬達5的容置外殼(參見圖2、3、6和7),更具體地用于馬達5的外部轉子7b的容置外殼。特別地,形狀互補被提供在中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通風裝置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通風裝置,包括風扇推進器(3)和馬達(5),馬達(5)具有用于驅動所述推進器(3)的外部轉子(7b),所述推進器(3)包括具有前壁(17)的中央轂(11)和限定用于外部轉子(7b)的容置外殼的內部側壁(21),外部轉子(7b)具有前部部分(9)和側壁(9″),該側壁(9″)布置為支承抵靠中央轂(11)的內部側壁(21),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進一步包括用于將外部轉子(7b)卡扣裝配至中央轂(11)的器件(27),所述器件(27)一方面由中央轂(11)承載且另一方面由外部轉子(7b)承載。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2.03.22 FR 12525931.一種通風裝置,包括風扇推進器(3)和馬達(5),馬達(5)具有用于驅動所述推進器(3)的外部轉子(7b),所述推進器(3)包括具有前壁(17)的中央轂(11)和限定用于外部轉子(7b)的容置外殼的內部側壁(21),外部轉子(7b)具有前部部分(9)和側壁(9”),該側壁(9”)布置為支承抵靠中央轂(11)的內部側壁(21),其中,所述裝置進一步包括用于將外部轉子(7b)卡扣裝配至中央轂(11)的卡扣裝配器件(27),所述卡扣裝配器件(27)一方面由中央轂(11)承載且另一方面由外部轉子(7b)承載,其中,卡扣裝配器件(27)包括環(29),所述環(29)安裝在外部轉子(7b)上并設置有多個彈性可變形夾持件(31),所述夾持件(31)分別包括布置為支承抵靠外部轉子(7b)的側壁(9”)的第一分支(33a)和布置為支承抵靠中央轂(11)的內部側壁(21)的第二分支(33b),以將所述轉子(7b)和所述轂(11)夾持在一起。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中,外部轉子(7b)包括多個磁體,且所述夾持件(31)布置在所述磁體之間。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中央轂(11)包括用于所述第二分支(33b)的多個容置外殼(35)。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中央轂(11)的所述外殼...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H克里維爾D邦尼奧
    申請(專利權)人:法雷奧熱系統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法國;FR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42部无码喷潮在线| 无码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pp|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性| 国产久热精品无码激情|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天堂| 蜜臀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级毛片无码视频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vr|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视频二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古代 |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熟妇人妻AV影音先锋|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免下载| 自慰系列无码专区|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国产日产欧洲无码视频无遮挡|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20 |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人妻|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不卡| 国产人成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成年男人裸j照无遮挡无码| 久久无码av亚洲精品色午夜| 无码一区18禁3D|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国产在线无码视频一区| 亚洲成?Ⅴ人在线观看无码|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