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隔間墻連接結構,主要包括一支撐柱、一連接件及一立柱,該支撐柱呈水平設置,并具有一安裝部,該連接件為剖面呈L形的片體,并以一側連接于該安裝部,該立柱縱向靠設于該支撐柱的一端,并連接于該連接件的另一側面。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支撐柱與立柱可通過連接件的快速接合,并可搭配各式墻板的使用,以達到快速搭建隔間墻架構的目的。(*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建筑施工所使用的零組件,尤其涉及一種隔間墻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輕隔間裝潢已經成為我國房屋修繕中主流的隔間作法,一般輕隔間裝潢雖然已經較傳統的濕式施工省略了不少工序,施工上也較為輕便快速,然而現行輕隔間裝潢在安裝防火板時仍需要通過定位、釘裝及后續補土施工等程序,為了能夠更加快輕隔間裝潢的整體效率,申請人提出一種極有效率的隔間墻搭建結構。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能夠提升整體隔間墻的搭建效率,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隔間墻連接結構,其使支撐柱與立柱通過連接件的快速接合,并通過立柱所設置的組裝槽使墻板能夠快速嵌入,并省略墻板需要定位、釘裝的工序,使整體的隔間墻能夠更快速的組建。為達上述目的,本技術所運用的技術手段在于提供一種隔間墻連接結構,其包括:一支撐柱,其具有一安裝部;一連接件,其為剖面呈L形的片體并連接于該支撐柱,包括有兩互為垂直且形狀相同的連接部,該連接件的兩連接部區分為一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該連接件以該第一連接部對應貼靠于該支撐柱的安裝部;一立柱,其為呈對稱的長條體,以縱向靠設于該支撐柱的一端,并連接于該連接件的第二連接部,該立柱于中央形成一組裝槽及多條連通該組裝槽的定位溝,并于該立柱的兩側分別形成一道以上的嵌合槽。前述的隔間墻連接結構,其中該立柱包括有一基板、兩裝合部及兩墻板定位部,所述兩裝合部分別位于該基板的左、右兩側,所述兩墻板定位部分別位于所述兩裝合部的相反側的側邊,該組裝槽形成于該基板與所述兩裝合部之間。前述的隔間墻連接結構,其中該立柱的兩裝合部在互為相對的側面分別開設有多條定位溝。前述的隔間墻連接結構,其中所述兩裝合部可區分為一第一裝合部及一第二裝合部,該第一裝合部的各定位溝的橫向深度大于該第二裝合部的各定位溝的橫向深度,且由該第一裝合部的各定位溝至該第二裝合部的各定位溝的橫向連線寬度大于該連接件的兩連接部的橫向寬度;該立柱的組裝槽的橫向寬度小于該連接件的兩連接部的橫向寬度。前述的隔間墻連接結構,其中所述兩墻板定位部為剖面呈T形的部位,于所述兩墻板定位部的前、后兩側分別形成一道該嵌合槽。前述的隔間墻連接結構,其中該支撐柱于該安裝部上開設有兩呈并排設置的調整孔,所述兩調整孔為長條孔,該連接件于所述兩連接部上分別開設有多個對應于各調整孔的螺合孔。本技術可以獲得的有益效果在于:立柱通過連接件組裝于支撐柱的端部,并且立柱與支撐柱形成垂直方向設置,于立柱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可供墻板直接嵌入的組裝槽,因此,通過本技術的隔間墻結構組裝墻板時,能夠直接使墻板由立柱兩側的嵌合槽嵌入,即能夠產生快速立即的定位效果,并且不需要另外釘裝,可達到快速安裝墻板的目的,同時省略掉部分工序,能夠縮短整體的施工時間,相當地實用。【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外觀圖。圖2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圖3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剖面圖。圖4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安裝立柱與連接件的動作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安裝立柱與連接件的動作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結合墻板的動作示意圖。主要符號說明:10 支撐柱11 安裝部12 調整孔20 連接件21 連接部211 第一連接部212 第二連接部22 螺合孔30 立柱31 基板32 裝合部321 定位溝322 組裝溝33 墻板定位部331 嵌合槽34 組裝槽32A 第一裝合部32B 第二裝合部321A、321B 定位溝40墻板dl、d2橫向深度Wl橫向開口寬度W2橫向寬度W3橫向連線寬度。【具體實施方式】為能詳細了解本技術的技術特征及實用功效,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來實現,本文進一步以如附圖所示的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本技術提供一種隔間墻連接結構,請參閱圖1及圖2的較佳實施例,其包括一支撐柱10、一連接件20及一立柱30。如圖1及圖2所示,該支撐柱10呈水平設置,為一般市面能夠直接采購的C形柱,并于頂面具有一安裝部11,于該安裝部11上開設有兩呈并排設置的調整孔12,所述兩調整孔12為長條孔。如圖1及圖2所示,該連接件20連接于該支撐柱10,該連接件20為剖面呈L形的片體,并包括有兩互為垂直且形狀相同的連接部21,于所述兩連接部21上分別開設有多個對應于各調整孔12的螺合孔22,各螺合孔22可分別對正于該支撐柱10的兩調整孔12,該連接件20的兩連接部21可分別區分為一第一連接部211及一第二連接部212,該連接件20以該第一連接部21對應貼靠于該支撐柱10的安裝部11,并以螺栓對應螺合各螺合孔22及各調整孔12,然后以螺帽固定后,使該連接件20固定于該支撐柱10上,該第二連接部212以螺栓螺設于各螺合孔22內。如圖2及圖3所示,該立柱30呈左、右對稱的鋁擠型長條狀建材,并以縱向靠設于該支撐柱10的一端,并連接于該連接件20的第二連接部22,該立柱30包括有一基板31、兩裝合部32及兩墻板定位部33,所述兩裝合部32分別位于該基板31的左、右兩側,所述兩墻板定位部33分別位于所述兩裝合部32的相反側的側邊,其中,該基板31與所述兩裝合部32之間形成一組裝槽34,該組裝槽34的一橫向開口寬度Wl小于該連接件20的兩連接部21的一橫向寬度W2,并于所述兩裝合部32在互為相對的側面分別開設有多條定位溝321,各定位溝321分別連通至該組裝槽34,并于所述兩裝合部32互為相反的側面開設有多條組裝溝322,各組裝溝322可用于安裝止滑條、防水條或氣密隔音條等輔助構件,于本實施例中,較佳的是,所述兩裝合部32可區分為一第一裝合部32A及一第二裝合部32B,該第一裝合部32A的各定位溝321A的一橫向深度dl大于該第二裝合部32B的各定位溝321B的一橫向深度d2,且由該第一裝合部32A的各定位溝32IA至該第二裝合部32B的各定位溝321B的一橫向連線寬度W3大于該連接件20的兩連接部21的橫向寬度W2,于所述兩裝合部32上分別設有三條定位溝321及兩條組裝溝322。所述兩墻板定位部33分別朝向該裝合部32的左側或右側延伸,并且分別位于所述兩組裝溝322之間,所述兩墻板定位部33為剖面呈T形的部位,于所述兩墻板定位部33的前、后兩側分別形成一道嵌合槽331,所述兩嵌合槽331可供墻板由一側嵌入來固定。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使用方式如圖4及圖5所示,該連接件20以該第一連接部21對應貼靠于該支撐柱10的安裝部11,并以螺栓對應螺合各螺合孔22及各調整孔12,然后以螺帽固定后,使該連接件20固定于該支撐柱10上,以該立柱30的組裝槽34對準該連接件20的第二連接部21,該立柱30能夠直接以兩裝合部32的定位溝321沿著縱向對準嵌入該連接件20的第二連接部21,或者該立柱30能夠略為傾斜,使該立柱30以該第一裝合部32A的各定位溝321A由側向卡入該連接件20的第二連接部21的側邊后,再以該第二裝合部32B的各定位溝321B對齊該第一裝合部32A的各定位溝321A后略進行橫向調整,使該立柱30確實與該連接件20的第二連接部21嵌合,最后再通過螺設于該第二連接部21螺鎖抵緊該立柱30的基板31,使該立柱30與該連接件20固定,而該連接件20可通過各調整孔12來調整與該立柱30的位置,使安裝或組裝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隔間墻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支撐柱,其具有一安裝部;一連接件,其為剖面呈L形的片體并連接于所述支撐柱,所述連接件包括有兩個相互垂直且形狀相同的連接部,所述連接件的兩個連接部區分為一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所述連接件以所述第一連接部對應貼靠于所述支撐柱的安裝部;一立柱,其為呈對稱的長條體以縱向貼靠設置于所述支撐柱的一端,并連接于所述連接件的第二連接部,所述立柱于中央形成一組裝槽及多條連通所述組裝槽的定位溝,并于所述立柱的兩側分別形成一道以上的嵌合槽。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原綸,
申請(專利權)人:常舜企業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中國臺灣;7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