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處理火電廠廢水的系統,所述處理火電廠廢水的系統包括進水管道、格柵、調節池、平流沉淀池、曝氣生物濾池、氣浮池、輔流式沉淀池、出水管道、污泥濃縮池、帶式壓濾機和污泥外運通道,所述進水管道、格柵、調節池、平流沉淀池、曝氣生物濾池、氣浮池、輔流式沉淀池、出水管道依次連接,所述調節池、平流沉淀池、輔流式沉淀池、混凝池、帶式壓濾機都與污泥濃縮池連通,帶式壓濾機與調節池、污泥外運通道連通。經過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處理后的火電廠廢水出水水質良好,出水中pH值、懸浮物、NH3-N等污染指標都達到排水標準,解決了電力行業廢水處理的困境,適用于普遍推廣使用。(*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處理火電廠廢水的系統。
技術介紹
電力工業是用水和排水的大戶,同時也是污染排放的大戶。據統計,1座1000?MW電廠的用水量一般大于1m3/s,相當于1個中小城市的用水量,火電廠每年排水約占全國工業企業排放量的10%,由于排放量大,使得排污總量比較大,從而對環境的污染程度也就較嚴重。我國的水資源非常短缺,人均資源量在世界各國中排在100位之后。因此,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對于我國電力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火電廠排水的pH值、懸浮物、NH3-N等是主要超標項目,且隨著大容量機組普遍采用電除塵器,灰場排水pH值的超標近期內會呈上升趨勢,因此,如何合理地處理這類廢水是環境工程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處理火電廠廢水的系統。實現本技術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處理火電廠廢水的系統,所述處理火電廠廢水的系統包括進水管道、格柵、調節池、平流沉淀池、曝氣生物濾池、氣浮池、輔流式沉淀池、出水管道、污泥濃縮池、帶式壓濾機和污泥外運通道,所述進水管道、所述格柵、所述調節池、所述平流沉淀池、所述曝氣生物濾池、所述氣浮池、所述輔流式沉淀池、所述出水管道依次連接,所述調節池、所述平流沉淀池、所述輔流式沉淀池、所述混凝池、所述帶式壓濾機都與所述污泥濃縮池連通,所述帶式壓濾機與所述調節池、所述污泥外運通道連通。作為優化,所述輔流式沉淀池部分污泥回流至所述曝氣生物濾池,剩余污泥流入所述污泥濃縮池,出水流入所述出水管道。作為優化,所述平流沉淀池的污泥流入所述污泥濃縮池,污水流入所述曝氣生物濾池。作為優化,所述污泥濃縮池、所述帶式壓濾機的濾水回流至所述調節池。作為優化,所述曝氣生物濾池中設置攪拌循環系統和生物填料。本技術具有積極的效果:本技術使用時,火電廠廢水通過進水管道首先進入格柵去除大顆粒有機物和漂浮物,然后廢水進入調節池中調節水質水量,再進入平流沉淀池,在平流沉淀池中將廢水中的砂粒、SS(固體懸浮物)和部分COD(化學需氧量)去除掉,然后廢水進入曝氣生物濾池,曝氣生物濾池中設置大量的生物填料,生物填料能夠吸附生成大量的微生物,從而降低COD、BOD(生化需氧量)等的含量,輔流式沉淀池流入曝氣生物濾池中的部分污泥回流用以增加污泥濃度,使部分微生物處于缺氧狀態,將廢水中大部分的NH3-N和NOx轉化為N2,消除氮污染,經過曝氣生物濾池處理后的廢水流入氣浮池,在氣浮池中,再將水中的細小懸浮物去除,然后污水進入輔流式沉淀池再一次沉淀,分離的水達標排放到出水管道,部分污泥回流至曝氣生物濾池,剩余污泥排入污泥濃縮池,流入到污泥濃縮池中污泥經過濃縮、沉淀后,污水送入調節池重新處理,污泥通過帶式壓濾機脫水后,由污泥外運通道運出,污水回流至調節池重新處理。經過本技術處理后的火電廠廢水出水水質良好,出水中pH值、懸浮物、NH3-N等污染指標都達到排水標準,解決了電力行業廢水處理的困境,適用于普遍推廣使用。附圖說明為了使本技術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據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圖1為本技術處理火電廠廢水的系統流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本技術是一種處理火電廠廢水的系統,所述處理火電廠廢水的系統包括進水管道、格柵、調節池、平流沉淀池、曝氣生物濾池、氣浮池、輔流式沉淀池、出水管道、污泥濃縮池、帶式壓濾機和污泥外運通道,所述進水管道、所述格柵、所述調節池、所述平流沉淀池、所述曝氣生物濾池、所述氣浮池、所述輔流式沉淀池、所述出水管道依次連接,所述調節池、所述平流沉淀池、所述輔流式沉淀池、所述混凝池、所述帶式壓濾機都與所述污泥濃縮池連通,所述帶式壓濾機與所述調節池、所述污泥外運通道連通。所述輔流式沉淀池部分污泥回流至所述曝氣生物濾池,剩余污泥流入所述污泥濃縮池,出水流入所述出水管道。所述平流沉淀池的污泥流入所述污泥濃縮池,污水流入所述曝氣生物濾池。所述污泥濃縮池、所述帶式壓濾機的濾水回流至所述調節池。所述曝氣生物濾池中設置攪拌循環系統和生物填料。格柵用于過濾污水中有機物、大塊懸浮或漂浮的污染物,保證后續構筑物、水泵、管道等正常運行,過濾后的污水流入調節池。由于工業廢水的水質、水量變化較大,調節池用來調節廢水的水質水量,保證后續構筑物處理的效果,調節后的廢水流入沉砂池。平流沉淀池用于去除比重較大的顆粒、泥沙等,然后污水流入曝氣生物濾池。曝氣生物濾池中設置大量的生物填料,控制了含氧量生物填料能夠吸附生成大量的微生物,并控制溶解氧的濃度在0.5-0.7mg/L之間,最大不超過1mg/L,在曝氣生物濾池中設置攪拌循環系統進行攪拌,增加了微生物與有機物的接觸機會,從而降低COD、BOD(生化需氧量)等的含量,平流沉淀池流入曝氣生物濾池中的部分污泥回流用以增加污泥濃度,使部分微生物處于缺氧狀態,將廢水中大部分的NH3-N和NOx轉化為N2,消除氮污染,經過曝氣生物濾池處理后的廢水流入氣浮池。在污水進入氣浮池的管道部位加入絮凝劑,污水與絮凝劑一起流入氣浮池,微氣泡黏附于絮粒上,氣浮依靠微氣泡從而實現絮粒強制性上浮,達到固液分離,氣浮池處理后的污水流入輔流式沉淀池。在輔流式沉淀池中,將水中的固體、液體徹底分離,液體達標后,殺菌排放,部分污泥回流至曝氣生物濾池,剩余污泥流入污泥濃縮池。污泥濃縮池將污泥濃縮,降低污泥的含水率,使污泥的體積減小;經污泥濃縮池處理后的污泥送入帶式壓濾機,污泥濃縮池出來的污水再回流到調節池重新處理。帶式壓濾機使污泥進一步脫水,縮小體積,方便外運,污水回流至調節池重新處理。實施例:某火電廠綜合廢水,日排放量為5萬噸,水質如下:pH=6-9,SS=500mg/L,BOD=30mg/L,COD=80mg/L,NH3-N=5mg/L。本技術使用時:本技術使用時,火電廠廢水通過進水管道首先進入格柵去除大顆粒有機物和漂浮物,然后廢水進入調節池中調節水質水量,再進入平流沉淀池,在平流沉淀池中將廢水中的砂粒、SS(固體懸浮物)和部分COD(化學需氧量)去除掉,然后廢水進入曝氣生物濾池,曝氣生物濾池中設置大量的生物填料,生物填料能夠吸附生成大量的微生物,從而降低COD、BOD(生化需氧量)等的含量,輔流式沉淀池流入曝氣生物濾池中的部分污泥回流用以增加污泥濃度,使部分微生物處于缺氧狀態,將廢水中大部分的NH3-N轉化為N2,消除氮污染,經過曝氣生物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處理火電廠廢水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處理火電廠廢水的系統包括進水管道、格柵、調節池、平流沉淀池、曝氣生物濾池、氣浮池、輔流式沉淀池、出水管道、污泥濃縮池、帶式壓濾機和污泥外運通道,所述進水管道、所述格柵、所述調節池、所述平流沉淀池、所述曝氣生物濾池、所述氣浮池、所述輔流式沉淀池、所述出水管道依次連接,所述調節池、所述平流沉淀池、所述輔流式沉淀池、所述帶式壓濾機都與所述污泥濃縮池連通,所述帶式壓濾機與所述調節池、所述污泥外運通道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處理火電廠廢水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處理火電廠廢水的系統包括進水管道、格柵、調節池、平流沉淀池、曝氣生物濾池、氣浮池、輔流式沉淀池、出水管道、污泥濃縮池、帶式壓濾機和污泥外運通道,所述進水管道、所述格柵、所述調節池、所述平流沉淀池、所述曝氣生物濾池、所述氣浮池、所述輔流式沉淀池、所述出水管道依次連接,所述調節池、所述平流沉淀池、所述輔流式沉淀池、所述帶式壓濾機都與所述污泥濃縮池連通,所述帶式壓濾機與所述調節池、所述污泥外運通道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處理火電廠廢水的系統,其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滕昆辰,
申請(專利權)人:南京宏博環保實業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