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水電站排水管的旋轉式氣囊封堵結構,包括安裝于排水管的管口處的氣囊,氣囊通過氣管與氣源連接,排水管安裝于混凝土墻體中,混凝土墻體的凹槽中通過支架安裝有電機,電機的電機軸通過連接套與旋轉軸固連,旋轉軸與排水管軸向平行,旋轉軸通過軸承與支撐架轉動連接,旋轉軸的端部固連有連桿,連桿的端部鉸接有封堵板,連桿與封堵板的鉸接處安裝有扭簧,封堵板的側面固連氣囊;排水管的排水口螺旋連接有出水管套,出水管套的內壁帶有密封環槽,密封環槽與充氣后的氣囊面接觸。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巧妙,操作時無需進入水下封堵,操作安全可靠;采用氣囊和封堵環進行雙重封堵,其封堵效果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水電站排水系統,特別涉及排水管的管口氣囊封堵結構。
技術介紹
在現有水電站有很多為設備進行二次冷卻的技術供水設備,技術供水設備排水出口一般會在下游水庫水位以下,同時有些技術供水設備的布置相對尾水水位比較低,一旦技術供水排水檢修閥發生故障需要維修時,則需要對排水口進行封堵才能進行排水閥的檢修,而對技術供水排水口在水面以下,其封堵一般由潛水員來完成,但是在水電站下游側潛,其操作安全性不高、費時費力。
技術實現思路
本申請人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點,進行研宄和改進,提供一種水電站排水管的旋轉式氣囊封堵結構,其具有結構簡單、封堵簡單、成本低、操作安全的特點。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采用如下方案:—種水電站排水管的旋轉式氣囊封堵結構,包括安裝于排水管的管口處的氣囊,氣囊通過氣管與氣源連接,排水管安裝于混凝土墻體中,所述混凝土墻體的凹槽中通過支架安裝有電機,電機的電機軸通過連接套與旋轉軸固連,旋轉軸與排水管軸向平行,旋轉軸通過軸承與支撐架轉動連接,旋轉軸的端部固連有連桿,連桿的端部鉸接有封堵板,連桿與封堵板的鉸接處安裝有扭簧,封堵板的側面固連氣囊,氣管置于封堵板的側面;所述排水管的排水口螺旋連接有出水管套,出水管套的內壁帶有密封環槽,密封環槽與充氣后的氣囊面接觸。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排水管的管口端面安裝有電磁開關,電磁開關與封堵板側面的電磁鐵相吸。所述封堵板的側面固連有封堵環,出水管套的端部帶有與封堵環外環面相配合的環形密封面。所述連接套包括與旋轉軸兩端固連的端板,兩端板之間連接有軸套。本技術的技術效果在于:本技術的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巧妙;采用電機驅動封堵板轉動,實現排水管的封堵和打開操作,其操作簡單,無需進入水下封堵,操作安全可靠;采用氣囊和封堵環進行雙重封堵,其封堵效果好;排水管的端部螺旋連接出水管套,出水管套利于加工、制造,便于拆卸和安裝。【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排水管部分打開狀態圖。圖3為本技術的排水管完全打開狀態圖。圖中:1、排水管;2、混凝土墻體;3、電機;5、支架;6、軸套;7、端板;8、軸承;9、旋轉軸;10、支撐架;11、連桿;12、電磁開關;13、封堵環;14、封堵板;141、電磁鐵;15、氣管;16、氣囊;17、出水管套;171、密封環槽;172、環形密封面;18、扭簧。【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水電站排水管的旋轉式氣囊封堵結構,包括安裝于排水管I的管口處的氣囊16,氣囊16通過氣管15與氣源連接,排水管I安裝于混凝土墻體2中,混凝土墻體2的凹槽中通過支架5安裝有電機3,電機3的電機軸通過連接套與旋轉軸9固連,連接套包括與旋轉軸9兩端固連的端板7,兩端板7之間連接有軸套6 ;旋轉軸9與排水管I軸向平行,旋轉軸9通過軸承8與支撐架10轉動連接,旋轉軸9的端部固連有連桿11,連桿11的端部鉸接有封堵板14,連桿11與封堵板14的鉸接處安裝有扭簧18,封堵板14的側面固連氣囊16,氣管15置于封堵板14的側面;排水管I的排水口螺旋連接有出水管套17,出水管套17的內壁帶有密封環槽171,密封環槽171與充氣后的氣囊16面接觸。排水管I的管口端面安裝有電磁開關12,電磁開關12與封堵板14側面的電磁鐵141相吸。封堵板14的側面固連有封堵環13,出水管套17的端部帶有與封堵環13外環面相配合的環形密封面172。本技術使用時,排水管I的打開狀態如圖3所示,扭簧18保持封堵板14相對連桿11傾斜;當需要關閉封堵板14時,啟動電機3,電機3的電機軸通過連接套驅動旋轉軸9轉動,旋轉軸9轉動180°,如圖2所示,封堵板14位于出水管套17的管口,電磁開關12與電磁鐵141相對靠近,啟動電磁開關12,其與電磁鐵141相吸,相吸的過程中將氣管15接通氣源,氣囊16膨脹,逐漸變大的氣囊對排水管I的排水進行阻擋,減小排水壓力,從而減小對封堵板14的推力,利于電磁開關12與電磁鐵141的吸合;封堵板14與出水管套17封閉后,其封堵環13與環形密封面172密閉配合;最終膨脹后的氣囊16與出水管套17內壁的密封環槽171配合密閉;當需要打開排水管I時,斷開電磁開關12,釋放氣囊16中的氣體,在排水壓力及扭簧18的作用下,封堵板14向外轉動一定角度,轉動后其側面的封堵環13及氣囊16與出水管套17的管口保持一定間距,防止干涉,啟動電機3帶動封堵板14轉動180度,恢復打開狀態。本技術中,為防止封堵板14轉動時與出水管套17之間發生干涉,如圖2、圖3所示,氣囊16的整個一側面與封堵板14固連,釋放氣體后其緊貼于封堵板14側面而與出水管套17的管口端面保持間距。本技術的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巧妙;采用電機驅動封堵板轉動,實現排水管的封堵和打開操作,其操作簡單,無需進入水下封堵,操作安全可靠;采用氣囊和封堵環進行雙重封堵,其封堵效果好;排水管的端部螺旋連接出水管套,出水管套利于加工、制造,便于拆卸和安裝。以上所舉實施例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方式,僅用來方便說明本技術,并非對本技術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屬
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若在不脫離本技術所提技術特征的范圍內,利用本技術所揭示
技術實現思路
所作出局部改動或修飾的等效實施例,并且未脫離本技術的技術特征內容,均仍屬于本技術技術特征的范圍內。【主權項】1.一種水電站排水管的旋轉式氣囊封堵結構,包括安裝于排水管(I)的管口處的氣囊(16),氣囊(16)通過氣管(15)與氣源連接,排水管(I)安裝于混凝土墻體(2)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墻體(2)的凹槽中通過支架(5)安裝有電機(3),電機(3)的電機軸通過連接套與旋轉軸(9)固連,旋轉軸(9)與排水管(I)軸向平行,旋轉軸(9)通過軸承(8)與支撐架(10)轉動連接,旋轉軸(9)的端部固連有連桿(11),連桿(11)的端部鉸接有封堵板(14),連桿(11)與封堵板(14)的鉸接處安裝有扭簧(18),封堵板(14)的側面固連氣囊(16),氣管(15)置于封堵板(14)的側面;所述排水管(I)的排水口螺旋連接有出水管套(17),出水管套(17)的內壁帶有密封環槽(171),密封環槽(171)與充氣后的氣囊(16)面接觸。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電站排水管的旋轉式氣囊封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I)的管口端面安裝有電磁開關(12),電磁開關(12)與封堵板(14)側面的電磁鐵(141)相吸。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電站排水管的旋轉式氣囊封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板(14)的側面固連有封堵環(13),出水管套(17)的端部帶有與封堵環(13)外環面相配合的環形密封面(172)。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電站排水管的旋轉式氣囊封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套包括與旋轉軸(9)兩端固連的端板(7),兩端板(7)之間連接有軸套(6)。【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水電站排水管的旋轉式氣囊封堵結構,包括安裝于排水管的管口處的氣囊,氣囊通過氣管與氣源連接,排水管安裝于混凝土墻體中,混凝土墻體的凹槽中通過支架安裝有電機,電機的電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水電站排水管的旋轉式氣囊封堵結構,包括安裝于排水管(1)的管口處的氣囊(16),氣囊(16)通過氣管(15)與氣源連接,排水管(1)安裝于混凝土墻體(2)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墻體(2)的凹槽中通過支架(5)安裝有電機(3),電機(3)的電機軸通過連接套與旋轉軸(9)固連,旋轉軸(9)與排水管(1)軸向平行,旋轉軸(9)通過軸承(8)與支撐架(10)轉動連接,旋轉軸(9)的端部固連有連桿(11),連桿(11)的端部鉸接有封堵板(14),連桿(11)與封堵板(14)的鉸接處安裝有扭簧(18),封堵板(14)的側面固連氣囊(16),氣管(15)置于封堵板(14)的側面;所述排水管(1)的排水口螺旋連接有出水管套(17),出水管套(17)的內壁帶有密封環槽(171),密封環槽(171)與充氣后的氣囊(16)面接觸。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梁志山,賴文育,江東偉,潘政移,陳偉生,黃文標,
申請(專利權)人:豐順縣梅豐水電發展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