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提高烘干效率的木材烘干設備,包括烘干室以及熱風循環室,所述熱風循環室包括第一熱風循環空間、第二熱風循環空間以及第三熱風循環空間,所述第一熱風循環空間通過第一進風通道與第一出風通道與所述烘干室的右側連通,所述第二熱風循環空間通過第二進風通道與第二出風通道與所述烘干室的左側連通,所述第三熱風循環空間通過第三進風通道與第三出風通道與所述烘干室的上側連通,所述第一進風通道、第二進風通道以及第三進風通道內均裝設有一熱風產生裝置,所述第一出風通道、第二出風通道以及第三出風通道內均裝設有一濕風干燥裝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使得烘干室內的木材能在各個方向上都受到熱風的作用,受熱均勻,內部水分能充分地被蒸發掉。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木材烘干設備,尤其是指一種提高烘干效率的木材烘干設備。
技術介紹
木材烘干設備是人造板生產線上所不可缺少的一種設備,主要用于去除木材內部的水分,而木材的干燥度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成品人造板的質量。現有的木材烘干設備主要從一個方向上釋放熱量對木材進行烘干作業,這種方式不僅浪費資源,而且可能由于干燥程度不均勻最終影響成品的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提高烘干效率的木材烘干設備,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木材烘干設備烘干效率低的缺陷。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提高烘干效率的木材烘干設備,包括烘干室以及熱風循環室,所述熱風循環室包括第一熱風循環空間、第二熱風循環空間以及第三熱風循環空間,所述第一熱風循環空間通過第一進風通道與第一出風通道與所述烘干室的右側連通,所述第二熱風循環空間通過第二進風通道與第二出風通道與所述烘干室的左側連通,所述第三熱風循環空間通過第三進風通道與第三出風通道與所述烘干室的上側連通,所述第一進風通道、第二進風通道以及第三進風通道內均裝設有一熱風產生裝置,所述第一出風通道、第二出風通道以及第三出風通道內均裝設有一濕風干燥裝置。進一步的,三個所述熱風產生裝置均包括一熱能產生機構以及一用于將該熱能產生機構產生的熱能導出所述熱風循環室的第一導風機構,所述熱能產生裝置包括熱水管道以及復數個與該熱水管道連接的熱水容置器。進一步的,三個所述濕風干燥裝置均包括一干燥機構以及一用于將所述烘干室內的濕熱風導入該干燥機構內的第二導風機構。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進風通道與第一出風通道通過位于第一熱風循環空間內的第一排風通道連通,所述第二進風通道與第二出風通道通過位于第二熱風循環空間內的第二排風通道連通,所述第三進風通道與第三出風通道通過位于第三熱風循環空間內的第三排風通道連通。進一步的,還包括一散熱室,所述散熱室通過一用于將多余熱量排出第一熱風循環空間的第一散熱口與第一熱風循環空間連通,所述散熱室通過一用于將多余熱量排出第二熱風循環空間的第二散熱口與第二熱風循環空間連通。進一步的,所述散熱室上部左右兩側各裝設有一用于排出散熱室內熱量的排風□ O和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術結構簡單、實用性強,通過在烘干室的右側、左側以及上側分別設置第一熱風循環空間、第二熱風循環空間、第三熱風循環空間與其連通,使得烘干室內的木材能在各個方向上都受到熱風的作用,受熱均勻,內部水分能充分地被蒸發掉。2、在本技術中,將熱風產生裝置設置成通過第一導風機構將熱水容置器散發的熱量吹到烘干間,簡單實用,制作成本低。3、在本技術中,通過設置第一排風通道、第二排風通道以及第三排風通道,使得烘干間內的熱風在干燥完木材之后殘余的濕熱風能進入濕風干燥裝置,經過處理后回到熱風產生裝置,再次被利用,如此循環利用,減少資源的浪費。4、在本技術中,在散熱室上方開設兩排風口,使得過多的熱量能通過排風口排出設備,提高操作人員進入設備操作時的舒適度。【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第一熱風循環空間的內部示意圖。圖3為圖2中所述熱風產生裝置的正視圖。圖4為圖2中所述熱風產生裝置的側視圖。圖5為圖2中所述濕風干燥裝置的側視圖。圖6為圖1中所述第一散熱口與排風口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參照圖1和圖2。一種提高烘干效率的木材烘干設備,包括烘干室I以及熱風循環室2,熱風循環室2包括第一熱風循環空間21、第二熱風循環空間22以及第三熱風循環空間23,第一熱風循環空間21通過第一進風通道211與第一出風通道212與烘干室I的右側連通,第二熱風循環空間22通過第二進風通道221與第二出風通道222與烘干室I的左側連通,第三熱風循環空間23通過第三進風通道231與第三出風通道232與烘干室I的上側連通,第一進風通道211、第二進風通道221以及第三進風通道231內均裝設有一熱風產生裝置3,第一出風通道212、第二出風通道222以及第三出風通道232內均裝設有一濕風干燥裝置4。本技術通過在烘干室的左側、右側以及上側分別設置一熱風循環空間與其連通,使得烘干室內的木材能在各個方向上都受到熱風的作用,受熱均勻,內部水分能充分地被蒸發掉。參照圖2、圖3、圖4和圖5。三個熱風產生裝置3均包括一熱能產生機構31以及一用于將該熱能產生機構31產生的熱能導出所述熱風循環室2的第一導風機構32,所述熱能產生裝置31包括熱水管道311以及復數個與該熱水管道連接的熱水容置器312,本技術將熱風產生裝置設置成通過第一導風機構將熱水容置器散發的熱量吹到烘干間,簡單實用,制作成本低。三個濕風干燥裝置4均包括一干燥機構41以及一用于將烘干室I內的濕熱風導入該干燥機構41內的第二導風機構42。參照圖2。第一進風通道211與第一出風通道212通過位于第一熱風循環空間21內的第一排風通道213連通,所述第二進風通道221與第二出風通道222通過位于第二熱風循環空間22內的第二排風通道連通,所述第三進風通道231與第三出風通道232通過位于第三熱風循環空間23內的第三排風通道連通。在本技術中,通過設置第一排風通道、第二排風通道以及第三排風通道,使得烘干間內的熱風在干燥完木材之后殘余的濕熱風能進入濕風干燥裝置,經過處理后回到熱風產生裝置,再次被利用,如此循環利用,減少資源的浪費。參照圖1和圖6。還包括一散熱室5,散熱室5通過一用于將多余熱量排出第一熱風循環空間21的第一散熱口 51與第一熱風循環空間21連通,并且通過一用于將多余熱量排出第二熱風循環空間22的第二散熱口 52與第二熱風循環空間22連通。散熱室5上部左右兩側各裝設有一用于排出散熱室內熱量的排風口 53,本技術通過設置這兩排風口,使得過多的熱量能通過排風口排出設備,提高操作人員進入設備操作時的舒適度。使用本技術時,操作人員將木材放入烘干室后,啟動熱風產生裝置以及濕風干燥裝置,熱水容置器產生熱量,第一導風機構則將熱量吹到烘干室內,形成熱風,熱風將木材內的水分蒸發掉,水汽與殘余的熱風混合在一起通過第二導風機構進入干燥機構,經過處理后水汽消失,殘余的熱風進入熱風產生裝置被再次利用,如此循環工作。上述僅為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技術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技術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技術保護范圍的行為。【主權項】1.一種提高烘干效率的木材烘干設備,包括烘干室以及熱風循環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熱風循環室包括第一熱風循環空間、第二熱風循環空間以及第三熱風循環空間,所述第一熱風循環空間通過第一進風通道與第一出風通道與所述烘干室的右側連通,所述第二熱風循環空間通過第二進風通道與第二出風通道與所述烘干室的左側連通,所述第三熱風循環空間通過第三進風通道與第三出風通道與所述烘干室的上側連通,所述第一進風通道、第二進風通道以及第三進風通道內均裝設有一熱風產生裝置,所述第一出風通道、第二出風通道以及第三出風通道內均裝設有一濕風干燥裝置。2.如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提高烘干效率的木材烘干設備,其特征在于:三個所述熱風產生裝置均包括一熱能產生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提高烘干效率的木材烘干設備,包括烘干室以及熱風循環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熱風循環室包括第一熱風循環空間、第二熱風循環空間以及第三熱風循環空間,所述第一熱風循環空間通過第一進風通道與第一出風通道與所述烘干室的右側連通,所述第二熱風循環空間通過第二進風通道與第二出風通道與所述烘干室的左側連通,所述第三熱風循環空間通過第三進風通道與第三出風通道與所述烘干室的上側連通,所述第一進風通道、第二進風通道以及第三進風通道內均裝設有一熱風產生裝置,所述第一出風通道、第二出風通道以及第三出風通道內均裝設有一濕風干燥裝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鄧朝生,
申請(專利權)人:鄧朝生,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福建;3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