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可連接彎折鋼筋的連接結構,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具有雙向螺旋的雙頭螺栓;所述第一套筒設置有與一待連接鋼筋適配的第一螺紋部及與所述雙頭螺栓一端適配的第二螺紋部;所述第二套筒設置有與另一待連接鋼筋適配的第三螺紋部及與所述雙頭螺栓另一端適配的第四螺紋部。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在連接彎折鋼筋時,無需旋轉鋼筋即可實現連接,從而解決了套筒無法連接彎折鋼筋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建筑工藝領域,尤其是一種可連接彎折鋼筋的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在本領域中,傳統的鋼筋連接方式為焊接,但是其具有成本高及操作不便等缺點。為此,技術人員研發了螺紋套筒等連接方式。相對于焊接,這種方式可有效地節約鋼材和勞動力。當前的螺紋套筒的結構大致為,在套筒內側的分別設置有螺紋,每個端部的螺紋分別與鋼筋配合。在使用時,將鋼筋分別旋入套筒的兩端即可。由于現有螺紋套筒在連接時需要旋轉鋼筋進行連接,因此其只適用于連接兩根直鋼筋,對于鋼板剪力墻及異形柱等構件內部的彎折鋼筋則無法連接。因此,亟需設計一種新的連接結構,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技術目的:提供一種建筑鋼筋連接結構,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技術方案:一種可連接彎折鋼筋的連接結構,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具有雙向螺旋的雙頭螺栓;所述第一套筒焊接于剪力墻或設置有與一待連接鋼筋適配的第一螺紋部及與所述雙頭螺栓一端適配的第二螺紋部;所述第二套筒設置有與另一待連接鋼筋適配的第三螺紋部及與所述雙頭螺栓另一端適配的第四螺紋部。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螺紋部和第二螺紋部的螺紋方向相反。所述第三螺紋部和第四螺紋部的螺紋方向相反。所述雙頭螺栓的直徑與待連接鋼筋的直徑相同。所述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雙頭螺栓的橫截面為六角形。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在連接彎折鋼筋時,無需旋轉鋼筋即可實現連接,從而解決了套筒無法連接彎折鋼筋的技術難題。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套筒和螺栓均為六角形,用扳手即可操作,而無需操作機械,因此施工方便,成本低?!靖綀D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主視圖。圖2a和圖2b分別是本技術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螺栓的結構示意圖。圖4a、圖4b和圖4c分別是使用過程的狀態圖?!揪唧w實施方式】如圖1至圖3所示,在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中,所述可連接彎折鋼筋的連接結構,包括第一套筒1、第二套筒2和具有雙向螺旋的雙頭螺栓3。在該實施例中,第一套筒設置有與一待連接鋼筋適配的第一螺紋部11及與雙頭螺栓一端適配的第二螺紋部12。第二套筒設置有與另一待連接鋼筋適配的第三螺紋部13及與雙頭螺栓另一端適配的第四螺紋部14。第一螺紋部和第二螺紋部的螺紋方向相反。第三螺紋部和第四螺紋部的螺紋方向相反。即一個為左旋,一個為右旋,因而用雙頭螺栓連接套筒時,向一個方向旋轉螺栓,可以同時與兩端的套筒連接,操作非常簡便,快捷。在更進一步的實施例中,雙頭螺栓的直徑與待連接鋼筋的直徑相同,確保不降低連接處的承載能力。在更進一步的實施例中,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雙頭螺栓的橫截面為六角形,以方便施工中使用扳手操作,而無需另設置操作機械,施工方便、成本低廉。總之,在該實施例中,本技術通過兩個旋轉套緊的方向相反的螺旋套筒和螺栓來實現,套筒外端依靠螺紋與鋼筋扣緊連接,中間與雙向螺旋螺栓連接。其中的一個螺旋套筒相對鋼筋右旋套緊,另一個螺旋套筒相對鋼筋左旋套緊;雙向螺旋螺栓兩側的螺紋方向對稱,因此可使兩端同時、同方向旋緊。在連接時只需旋轉套筒無需轉動鋼筋,即滿足直鋼筋的連接需求又能夠解決彎折鋼筋的連接問題。如圖4a、圖4b和圖4c所示,本技術的實施安裝過程是,分別將套筒與待連接的鋼筋螺接,然后采用雙頭螺栓連接套筒。由于雙頭螺栓兩端的螺紋部的螺旋方向,以及左右套筒的螺紋方向都是反向的,所以向一個方向旋轉雙頭螺栓即可,操作非常簡單。本專利技術采用雙向螺旋連接方式,解決了工程中彎折鋼筋無法采用螺紋套筒連接的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螺紋套筒式連接,技術成熟、連接可靠。本專利技術外形為六角形,方便施工中使用扳手操作,無需另設置操作機械,施工方便、成本低廉。需要說明的是,還可以進行其他改變,產生等同的技術方案,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案:該等同方案同樣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具有雙向螺旋的雙頭螺栓;但第一套筒與待連接鋼筋采用焊接、卡接等方式固定,并設置有與所述雙頭螺栓一端適配的內螺紋;所述第二套筒與待連接鋼筋采用焊接、卡接等方式固定,并設置有與所述雙頭螺栓另一端適配的內螺紋。在這種連接方式中,套筒和待連接的鋼筋形成一體,在施工時將螺栓與套筒連接即可。 總之,現有的直螺紋套筒,針對彎折鋼筋連接時是將一個具有雙向螺紋的套筒直接套在兩個鋼筋的末端,通過直接旋轉套筒將鋼筋旋入筒內。但是由于不同鋼筋端部套絲長度不可能完全相等,這就導致傳統連接方式不能保證套筒兩側的鋼筋均與套筒可靠連接。本技術,先將套筒與兩側鋼筋可靠連接再通過具有足夠螺紋預留長度的雙頭螺栓將兩側套筒拉結,連接質量可靠。并且,對于鋼板剪力墻與彎折鋼筋連接處,由于套筒一端與剪力墻焊接,將導致傳統螺紋套筒無法轉動,而壓力套筒沒有足夠的施工空間,難以進行施工。但采用本技術,僅需將第一套筒焊接在剪力墻上,第二套筒與鋼筋可靠連接,再通過旋轉雙頭螺栓完成連接,進而解決了鋼筋與鋼板剪力墻機械連接的技術困難。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技術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技術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等同變換,這些等同變換均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技術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此外,本技術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技術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技術所公開的內容。【主權項】1.一種可連接彎折鋼筋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套筒(I)、第二套筒(2)和具有雙向螺旋的雙頭螺栓(3);所述第一套筒焊接于剪力墻或設置有與一待連接鋼筋適配的第一螺紋部(11)及與所述雙頭螺栓一端適配的第二螺紋部(12);所述第二套筒設置有與另一待連接鋼筋適配的第三螺紋部(13)及與所述雙頭螺栓另一端適配的第四螺紋部(14)。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連接彎折鋼筋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紋部和第二螺紋部的螺紋方向相反。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連接彎折鋼筋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螺紋部和第四螺紋部的螺紋方向相反。4.如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可連接彎折鋼筋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雙頭螺栓的直徑與待連接鋼筋的直徑相同。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連接彎折鋼筋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雙頭螺栓的橫截面為六角形?!緦@勘炯夹g公開了一種可連接彎折鋼筋的連接結構,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具有雙向螺旋的雙頭螺栓;所述第一套筒設置有與一待連接鋼筋適配的第一螺紋部及與所述雙頭螺栓一端適配的第二螺紋部;所述第二套筒設置有與另一待連接鋼筋適配的第三螺紋部及與所述雙頭螺栓另一端適配的第四螺紋部?,F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在連接彎折鋼筋時,無需旋轉鋼筋即可實現連接,從而解決了套筒無法連接彎折鋼筋的技術難題。【IPC分類】E04C5-18【公開號】CN204590422【申請號】CN201520172957【專利技術人】張賀, 伍凱, 王銳, 于毅 【申請人】河海大學【公開日】2015年8月26日【申請日】2015年3月25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連接彎折鋼筋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套筒(1)、第二套筒(2)和具有雙向螺旋的雙頭螺栓(3);所述第一套筒焊接于剪力墻或設置有與一待連接鋼筋適配的第一螺紋部(11)及與所述雙頭螺栓一端適配的第二螺紋部(12);所述第二套筒設置有與另一待連接鋼筋適配的第三螺紋部(13)及與所述雙頭螺栓另一端適配的第四螺紋部(14)。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賀,伍凱,王銳,于毅,
申請(專利權)人:河海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