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具有折彎式反應管結構的固定床反應器,包括:折彎式反應管固定在第一橫向擋板、第二橫向擋板、第三橫向擋板、第四橫向擋板、第五橫向擋板上,每根折彎式反應管經過任一橫向擋板時,折彎一定角度;多個橫向擋板構成了多個循環冷卻腔,且其一側均連接有冷卻液進入支管,另一側均連接有冷卻液排出支管,多個冷卻液進入支管均連接冷卻液進入管,所述冷卻液進入管上連接有第一循環泵,多個冷卻液排出支管均連接冷卻液排出管,所述冷卻液排出管上連接有第二循環泵。反應時,折彎式反應管增加了熱交換的額面積,提高了熱交換的速度,同時,多個循環冷卻腔獨立進行循環,提高了循環的速度,也提高了熱交換的速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固定床反應器
,尤其涉及一種具有折彎式反應管結構的固定床反應器。
技術介紹
固定床反應器又稱為填充床反應器,裝填有固體催化劑或固體反應物用以實現多相反應過程的一種反應器。固體物通常呈顆粒狀,粒徑2?15_左右,堆積成一定高度(或厚度)的床層。床層靜止不動,流體通過床層進行反應。它與流化床反應器及移動床反應器的區別在于固體顆粒處于靜止狀態。固定床反應器主要用于實現氣固相催化反應,如氨合成塔、二氧化硫接觸氧化器、烴類蒸汽轉化爐等。用于氣固相或液固相非催化反應時,床層則填裝固體反應物。涓流床反應器也可歸屬于固定床反應器,氣、液相并流向下通過床層,呈氣液固相接觸。使用時,如果反應放熱劇烈,熱量的導出會受到反應管傳熱的限制,從而在反應管軸向和徑向內形成較大的溫度梯度,有可能使催化劑因局部過熱結焦、副反應增多、催化劑利用率下降。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折彎式反應管結構的固定床反應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為實現本技術的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具有折彎式反應管結構的固定床反應器,包括:反應器本體和冷卻機構,所述反應器本體包括殼體、設于殼體兩端的反應器進料口和反應器排料口,殼體內間隔均勻設置有第一橫向擋板、第二橫向擋板、第三橫向擋板、第四橫向擋板、第五橫向擋板,折彎式反應管固定在第一橫向擋板、第二橫向擋板、第三橫向擋板、第四橫向擋板、第五橫向擋板上,每根折彎式反應管經過任一橫向擋板時,折彎一定角度;所述第一橫向擋板和第二橫向擋板構成第一循環冷卻腔,所述第二橫向擋板和第三橫向擋板構成第二循環冷卻腔,所述第三橫向擋板和第四橫向擋板構成第三循環冷卻腔,所述第四橫向擋板和第五橫向擋板構成第四循環冷卻腔,所述第一循環冷卻腔、第一循環冷卻腔、第三循環冷卻腔、第四循環冷卻腔的一側均連接有冷卻液進入支管,另一側均連接有冷卻液排出支管,多個冷卻液進入支管均連接冷卻液進入管,所述冷卻液進入管上連接有第一循環泵,多個冷卻液排出支管均連接冷卻液排出管,所述冷卻液排出管上連接有第二循環泵,所述冷卻液進入管和冷卻液排出管均與冷卻液儲存箱相連接。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反應時,折彎式反應管增加了熱交換的額面積,提高了熱交換的速度,同時,多個循環冷卻腔獨立進行循環,提高了循環的速度,也提高了熱交換的速度,因此,有效避免了現有技術中,可能使催化劑因局部過熱結焦、副反應增多、催化劑利用率下降的情形發生?!靖綀D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反應器進料口,2-殼體,3-第一循環泵,4-第一橫向擋板,5-折彎式反應管,6-第二橫向擋板,7-第三橫向擋板,8-第四橫向擋板,9-反應器排料口,10-第二循環泵,11-冷卻液儲存箱,12-第五橫向擋板13-冷卻液進入支管14-冷卻液進入管15-冷卻液排出支管16-冷卻液排出管?!揪唧w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為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如圖1所示,本技術提供了具有折彎式反應管結構的固定床反應器,包括:反應器本體和冷卻機構,所述反應器本體包括殼體2、設于殼體2兩端的反應器進料口 I和反應器排料口 9,殼體2內間隔均勻設置有第一橫向擋板4、第二橫向擋板6、第三橫向擋板7、第四橫向擋板8、第五橫向擋板,折彎式反應管5固定在第一橫向擋板4、第二橫向擋板6、第三橫向擋板7、第四橫向擋板8,每根折彎式反應管5經過任一橫向擋板時,折彎一定角度;所述第一橫向擋板4和第二橫向擋板6構成第一循環冷卻腔,所述第二橫向擋板6和第三橫向擋板7構成第二循環冷卻腔,所述第三橫向擋板7和第四橫向擋板8構成第三循環冷卻腔,所述第四橫向擋板8和第五橫向擋板12構成第四循環冷卻腔,所述第一循環冷卻腔、第一循環冷卻腔、第三循環冷卻腔、第四循環冷卻腔的一側均連接有冷卻液進入支管(未示出),另一側均連接有冷卻液排出支管(未示出),多個冷卻液進入支管均連接冷卻液進入管,所述冷卻液進入管上連接有第一循環泵3,多個冷卻液排出支管均連接冷卻液排出管,所述冷卻液排出管上連接有第二循環泵10,所述冷卻液進入管和冷卻液排出管均與冷卻液儲存箱11相連接。使用的時候,第一循環泵3和第二循環泵10同時開始,使得冷卻液循環速度較快,有效地使得反應管進行熱交換。在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循環泵3和第二循環泵10均與PLC控制器連接(未示出)。需要說明的是,在優選實施例中,如果要實現自動化反應器控制的話,可以在感應器上增加PLC控制器,通過PLC控制器來設置第一循環泵3和第二循環泵10的開斷以及工作。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主權項】1.一種具有折彎式反應管結構的固定床反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反應器本體和冷卻機構,所述反應器本體包括殼體、設于殼體兩端的反應器進料口和反應器排料口,殼體內間隔均勻設置有第一橫向擋板、第二橫向擋板、第三橫向擋板、第四橫向擋板、第五橫向擋板,折彎式反應管固定在第一橫向擋板、第二橫向擋板、第三橫向擋板、第四橫向擋板、第五橫向擋板上,每根折彎式反應管經過任一橫向擋板時,折彎一定角度;所述第一橫向擋板和第二橫向擋板構成第一循環冷卻腔,所述第二橫向擋板和第三橫向擋板構成第二循環冷卻腔,所述第三橫向擋板和第四橫向擋板構成第三循環冷卻腔,所述第四橫向擋板和第五橫向擋板構成第四循環冷卻腔,所述第一循環冷卻腔、第一循環冷卻腔、第三循環冷卻腔、第四循環冷卻腔的一側均連接有冷卻液進入支管,另一側均連接有冷卻液排出支管,多個冷卻液進入支管均連接冷卻液進入管,所述冷卻液進入管上連接有第一循環泵,多個冷卻液排出支管均連接冷卻液排出管,所述冷卻液排出管上連接有第二循環泵,所述冷卻液進入管和冷卻液排出管均與冷卻液儲存箱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折彎式反應管結構的固定床反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環泵和第二循環泵均與PLC控制器連接?!緦@勘炯夹g公開了一種具有折彎式反應管結構的固定床反應器,包括:折彎式反應管固定在第一橫向擋板、第二橫向擋板、第三橫向擋板、第四橫向擋板、第五橫向擋板上,每根折彎式反應管經過任一橫向擋板時,折彎一定角度;多個橫向擋板構成了多個循環冷卻腔,且其一側均連接有冷卻液進入支管,另一側均連接有冷卻液排出支管,多個冷卻液進入支管均連接冷卻液進入管,所述冷卻液進入管上連接有第一循環泵,多個冷卻液排出支管均連接冷卻液排出管,所述冷卻液排出管上連接有第二循環泵。反應時,折彎式反應管增加了熱交換的額面積,提高了熱交換的速度,同時,多個循環冷卻腔獨立進行循環,提高了循環的速度,也提高了熱交換的速度?!綢PC分類】B01J8/02【公開號】CN204656502【申請號】CN201520224597【專利技術人】李繼成 【申請人】天津華亨科技有限公司【公開日】2015年9月23日【申請日】2015年4月10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折彎式反應管結構的固定床反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反應器本體和冷卻機構,所述反應器本體包括殼體、設于殼體兩端的反應器進料口和反應器排料口,殼體內間隔均勻設置有第一橫向擋板、第二橫向擋板、第三橫向擋板、第四橫向擋板、第五橫向擋板,折彎式反應管固定在第一橫向擋板、第二橫向擋板、第三橫向擋板、第四橫向擋板、第五橫向擋板上,每根折彎式反應管經過任一橫向擋板時,折彎一定角度;所述第一橫向擋板和第二橫向擋板構成第一循環冷卻腔,所述第二橫向擋板和第三橫向擋板構成第二循環冷卻腔,所述第三橫向擋板和第四橫向擋板構成第三循環冷卻腔,所述第四橫向擋板和第五橫向擋板構成第四循環冷卻腔,所述第一循環冷卻腔、第一循環冷卻腔、第三循環冷卻腔、第四循環冷卻腔的一側均連接有冷卻液進入支管,另一側均連接有冷卻液排出支管,多個冷卻液進入支管均連接冷卻液進入管,所述冷卻液進入管上連接有第一循環泵,多個冷卻液排出支管均連接冷卻液排出管,所述冷卻液排出管上連接有第二循環泵,所述冷卻液進入管和冷卻液排出管均與冷卻液儲存箱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繼成,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華亨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天津;1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