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輔助腹透治療的保護裝置,包括依次連接并貫通的外接短管固定殼體、連接部位保護殼體、腹透液管固定殼體;連接部位保護殼體的內部具有容納并限制外接短管與腹透液管的連接部位的第一容納腔,外接短管固定殼體的內部具有容納并限制外接短管的突出部位的第二容納腔,腹透液管固定殼體的內部具有容納并限制腹透液管的突出部位的第三容納腔;所述外接短管固定殼體、連接部位保護殼體、腹透液管固定殼體均對半剖開,使保護裝置形成為對稱的兩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的用于輔助腹透治療的保護裝置,其能保護外接短管與腹透管的連接部位,防止其被污染和脫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醫療用具
,特別是指一種用于輔助腹透治療的保護裝置。
技術介紹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下文均簡稱“腹透”),其治療原理是利用人體腹膜作為半透膜,以腹腔作為交換空間,通過彌散和對流作用,清除體內過多水分、代謝產物和毒素,達到血液凈化、替代腎臟的功能,是治療急性腎損傷和慢性腎衰竭的有效腎臟替代治療方法。腹透裝置包括一套密閉的管路系統,具體包括依次連接的置于病人腹腔的腹透導管、外接短管和腹透液部分,腹透液經由腹透液入液管、外接短管和腹透導管灌入腹腔內,在腹腔停留一段時間后,又通過該管路系統引流出腹腔并進入腹透液廢液袋;其中,腹透液部分在完成腹透液的灌入和引流后立即毀形棄用,屬一次性消耗品;外接短管是腹透導管和腹透液部分的銜接管,除被意外接觸污染和破損需要立即更換外,一般每半年需要更換一次;腹透導管是腹透液進出患者腹腔的通道,是腹透治療的生命線,包括經有創手術固定在腹腔內和腹壁上的腹腔體內段腹透導管、腹壁段腹透導管和體外段腹透導管,其中體外管的尾端連接有金屬接頭一端,目前臨床使用的為鈦,因此稱為腹透導管鈦接頭,也可簡稱鈦接頭;鈦接頭另一端緊固連接外接短管;除嚴重腹膜炎或破損或退出透析治療外,腹透管一般進行長期或終生使用,不再更換。因此保證腹透管的通暢和無菌是腹透治療有效性的關鍵因素。而在腹透治療過程中,外接短管與腹透液連接部分,需無菌保護,如果污染容易移行進入腹腔,引起腹膜感染,現有技術一般采用無菌紗布包裹的方式,但由于新置管的病人操作不熟練,很容易用手觸碰,或隔著紗布操作,造成漏液,很容易引起腹膜感染,甚至導致病人的生命危險。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用于輔助腹透治療的保護裝置,其能保護外接短管與腹透液管的連接部位,防止其被污染和脫落。基于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的用于輔助腹透治療的保護裝置,包括依次連接并貫通的外接短管固定殼體、連接部位保護殼體、腹透液管固定殼體;連接部位保護殼體的內部具有容納并限制外接短管與腹透液管的連接部位的第一容納腔,外接短管固定殼體的內部具有容納并限制外接短管的突出部位的第二容納腔,腹透液管固定殼體的內部具有容納并限制腹透液管的突出部位的第三容納腔;所述外接短管固定殼體、連接部位保護殼體、腹透液管固定殼體均對半剖開,使保護裝置形成為對稱的兩半,兩半保護裝置通過設置在兩半連接部位保護殼體之間的線形連接體而互相連接,兩半連接部位保護殼體的活動側分別設置第一卡扣和第一卡柱;兩半保護裝置合上時,第一卡扣和第一卡柱互相卡接配合,將兩半保護裝置固定為一整體。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兩半外接短管固定殼體與連接部位保護殼體的活動側的相同側分別設置第二卡扣和第二卡柱;兩半保護裝置合上時,第二卡扣和第二卡柱也互相卡接配合,將兩半外接短管固定殼體固定為一整體。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兩半連接部位保護殼體分別形成的兩半第一容納腔中分別設置有浸潤著碘伏的海綿或紗球。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外接短管包括固定管和旋轉管,以固定管的軸線為對稱軸,在固定管的側壁上對稱設置有凸條,所述外接短管固定殼體的兩半殼體上分別設置有條形凹槽,用于分別卡接所述凸條;所述旋轉管整體露出于外接短管固定殼體外部。從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技術提供的用于輔助腹透治療的保護裝置,通過設計外接短管固定殼體30、連接部位保護殼體10、腹透液管固定殼體20用于分別保護并限制外接短管、連接部位、腹透液管,使得連接部位不易脫落,同時能夠保證連接部位的無菌環境;因為具有兩端延伸得到的外接短管固定殼體30和腹透液管固定殼體20,從而進一步避免細菌侵入,并能更加穩定地保護外接短管、連接部位以及腹透液管。【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提供的用于輔助腹透治療的保護裝置實施例的打開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提供的用于輔助腹透治療的保護裝置實施例中所需保護的外接短管和腹透管連接后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提供的用于輔助腹透治療的保護裝置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技術進一步詳細說明。需要說明的是,本技術實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為了區分兩個相同名稱非相同的實體或者非相同的參量,可見“第一” “第二”僅為了表述的方便,不應理解為對本技術實施例的限定,后續實施例對此不再一一說明。參照附圖1-附圖3,分別為本技術提供的用于輔助腹透治療的保護裝置實施例的打開狀態的結構示意圖,所需保護的外接短管和腹透管連接后的結構示意圖,以及保護裝置的使用狀態的結構示意圖。所述用于輔助腹透治療的保護裝置,包括依次連接并貫通的外接短管固定殼體30、連接部位保護殼體10、腹透液管固定殼體20 ;連接部位保護殼體10的內部具有容納并限制外接短管70與腹透液管60的連接部位的第一容納腔11,外接短管固定殼體30的內部具有容納并限制外接短管70的突出部位73的第二容納腔31,腹透液管固定殼體20的內部具有容納并限制腹透液管60的突出部位62的第三容納腔21 ;所述連接部位保護殼體10與腹透液管固定殼體20連接的部位設置有僅供腹透液管60與外接短管70連接的端部61通過的第一開口 12 ;所述腹透液管固定殼體20的端部設置有僅供腹透液管60與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輔助腹透治療的保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接并貫通的外接短管固定殼體、連接部位保護殼體、腹透液管固定殼體;連接部位保護殼體的內部具有容納并限制外接短管與腹透液管的連接部位的第一容納腔,外接短管固定殼體的內部具有容納并限制外接短管的突出部位的第二容納腔,腹透液管固定殼體的內部具有容納并限制腹透液管的突出部位的第三容納腔;所述外接短管固定殼體、連接部位保護殼體、腹透液管固定殼體均對半剖開,使保護裝置形成為對稱的兩半,兩半保護裝置通過設置在兩半連接部位保護殼體之間的線形連接體而互相連接,兩半連接部位保護殼體的活動側分別設置第一卡扣和第一卡柱;兩半保護裝置合上時,第一卡扣和第一卡柱互相卡接配合,將兩半保護裝置固定為一整體。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春曉,黃靜,王俊香,董志華,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