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清理裝置領域,具體為全自動水垢清除裝置。本發明專利技術解決上述問題的思路是在裝置內部設計有旋轉噴霧裝置、吸收回流裝置、儲存裝置以及反應沉淀部分和過濾模塊,通過各部分的共同工作使其能夠代替人工清理水垢,自動化的工作流程可以省去人工參與的繁瑣過程,而且清潔的效果也比人工清潔效果好,適用于各種鍋爐和電熱水壺的水垢清理;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以代替繁瑣的人工清理過程,吸收回流后的除垢劑可重復利用;結構簡單,利于推廣。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清理裝置領域,具體為全自動水垢清除裝置。
技術介紹
水垢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水中的鈣鎂離子與碳酸氫根離子結合生成碳酸氫鎂和碳酸氫鈣,碳酸氫鎂不穩定最終轉化為氫氧化鎂,碳酸氫鈣轉化為碳酸鈣,該二者都極為穩定且不溶于水,是白色沉淀。水垢能夠降低傳熱效果,嚴重的還能夠造成事故而且對人身體也會有危害。現有技術中,清理水垢的常用方法有用刀片刮的,也有單純用除垢劑除垢,這是兩種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繁瑣的方式,還有的是用超聲波除垢和高壓靜電除垢。以上除垢方式要么過程過于繁瑣,要么價格昂貴,都不是理想的除垢方式。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問題的思路是在裝置內部設計有旋轉噴霧裝置、吸收回流裝置、儲存裝置以及反應沉淀部分和過濾模塊,通過各部分的共同工作使其能夠代替人工清理水垢,自動化的工作流程可以省去人工參與的繁瑣過程,而且清潔的效果也比人工清潔效果好,適用于各種鍋爐和電熱水壺的水垢清理。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全自動水垢清除裝置,其包括,機體下部1,連接軸2,機體上部3,霧化噴口 4,連扣5,除垢劑池6,處理器7,單向通孔A8,濾網9,定時裝置10,反應池11,單向通孔B12,支架13,電機14,吸孔15,液位傳感器16,水泵17,電源18,霧化裝置19,加壓裝置20,開關21。所述機體下部I與機體上部3為夾層結構,所述機體下部I與機體上部3通過連接軸2連接,所述霧化噴口 4設置于機體上,所述連扣5 —端與機體上部3固定連接,所述連扣5另一端與機體下部I活動鏈接,所述機體下部I內部設置有除垢劑池6、處理器7、單向通孔A8、濾網9、定時裝置10、反應池11、單向通孔B12、電機14、水泵17、霧化裝置19、加壓裝置20,所述支架13與機體下部I活動連接,所述吸孔15設置于機體下部I的底部,所述液位傳感器16設置于機體下部I的底部,所述電源18設置于機體下部I的底部,所述開關21設置于機體下部I外部;電氣連接關系:所述處理器7與液位傳感器16連接,所述電源18與處理器7連接,所述定時裝置10與處理器7連接,所述電源18與液位傳感器16、水泵17、霧化裝置19、加壓裝置20、開關21分別連接。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 1、可以代替繁瑣的人工清理過程。2、吸收回流后的除垢劑可重復利用。3、結構簡單,利于推廣。 【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問題的思路是在裝置內部設計有旋轉噴霧裝置、吸收回流裝置、儲存裝置以及反應沉淀部分和過濾模塊,通過各部分的共同工作使其能夠代替人工清理水垢,自動化的工作流程可以省去人工參與的繁瑣過程,而且清潔的效果也比人工清潔效果好,適用于各種鍋爐和電熱水壺的水垢清理。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全自動水垢清除裝置,其包括,機體下部1,連接軸2,機體上部3,霧化噴口 4,連扣5,除垢劑池6,處理器7,單向通孔A8,濾網9,定時裝置10,反應池11,單向通孔B12,支架13,電機14,吸孔15,液位傳感器16,水泵17,電源18,霧化裝置19,加壓裝置20,開關21。所述機體下部I與機體上部3為夾層結構,所述機體下部I與機體上部3通過連接軸2連接,連接后的上下兩部分可分開與合閉。所述霧化噴口 4設置在機體的外表面,通過所述連扣5可將機體的上下兩部分活動連接起來,所述除垢劑池6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處理器7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處理器7會對信息進行處理和轉化為指令信息,所述單向通孔AS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用來防止倒流,所述濾網9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可過濾固體沉淀物,所述定時裝置10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反應池11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單向通孔B12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支架13與機體下部I活動連接,在支架13的支撐和電機14帶動下整個裝置可勻速轉動,所述電機14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吸孔15設置于機體下部I的底部,所述液位傳感器16設置在吸水口附近可對液位的變化進行檢測,所述水泵17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電源18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可以為整個裝置提供動力需求,所述霧化裝置19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加壓裝置20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開關21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外部;電氣連接關系:所述處理器7與液位傳感器16連接,所述電源18與處理器7連接,所述定時裝置10與處理器7連接,所述電源18與液位傳感器16、水泵17、霧化裝置19、加壓裝置20、開關21分別連接。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說明 圖1中,I一機體下部,2—連接軸,3—機體上部,4一霧化噴口,5—連扣,6—除垢劑池,7一處理器,8—單向通孔A,9一濾網,10一定時裝置,11一反應池,12—單向通孔B,13一支架,14一電機,15—吸孔,16—液位傳感器,17—水泵,18 —電源,19一霧化裝置,20—加壓裝置,21一開關。如圖1所示,所述機體下部I與機體上部3為夾層結構,所述機體下部I與機體上部3通過連接軸2連接,連接后的上下兩部分可分開與合閉。所述霧化噴口 4設置在機體的外表面,通過所述連扣5可將機體的上下兩部分活動連接起來,所述除垢劑池6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處理器7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處理器7會對信息進行處理和轉化為指令信息,所述單向通孔AS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用來防止倒流,所述濾網9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可過濾固體沉淀物,所述定時裝置10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反應池11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單向通孔B12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支架13與機體下部I轉動連接,在支架13的支撐和帶動下整個裝置可勻速轉動,所述電機14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吸孔15設置于機體下部I的底部,所述液位傳感器16設置在吸水口附近可對液位的變化進行檢測,所述水泵17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電源18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可以為整個裝置提供動力需求,所述霧化裝置19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加壓裝置20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內部,所述開關21設置在機體下部I的外部;電氣連接關系:所述處理器7與液位傳感器16連接,所述電源18與處理器7連接,所述定時裝置10與處理器7連接,所述電源18與液位傳感器16、水泵17、霧化裝置19、加壓裝置20、開關21分別連接。結構實施例 所述機體下部I優選為硬質塑料制成。所述機體上部3優選為硬質塑料制成。所述除垢劑池6優選為防滲透耐腐蝕材料制成。所述處理器7優選為微型處理器,可對信息進行處理和信息轉化。所述濾網9優選為密集型可過濾固體雜質型濾網。所述反應池11優選為化學性質穩定的材料制成。所述液位傳感器16優選為液體感應器,可檢測水位的變化。所述電源18優選為可充電的鋰電池。使用實施例 本專利技術使用簡單,使用本專利技術時先在除垢劑池6添加食品級除垢劑,然后啟動裝置并通過定時裝置10設置工作時間,之后其放入需清洗的鍋爐或者其他需清洗的容器內,過一段時間后裝置開始工作,首先霧化裝置19將除垢劑池6內的食品級除垢劑霧化,加壓裝置20將霧化后的食品級除垢劑通過霧化噴口 4均勻充分的與水垢發生反應,等到反應后的溶液接觸到液位傳感器16后,液位傳感器16向處理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全自動水垢清除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機體下部(1),連接軸(2),機體上部(3),霧化噴口(4),連扣(5),除垢劑池(6),處理器(7),單向通孔A(8),濾網(9),定時裝置(10),反應池(11),單向通孔B(12),支架(13),電機(14),吸孔(15),液位傳感器(16),水泵(17),電源(18),霧化裝置(19),加壓裝置(20),開關(21);其中,所述機體下部(1)與機體上部(3)為夾層結構,所述機體下部(1)與機體上部(3)通過連接軸(2)連接,所述霧化噴口(4)設置于機體上,所述連扣(5)一端與機體上部(3)固定連接,所述連扣(5)另一端與機體下部(1)活動鏈接,所述機體下部(1)內部設置有除垢劑池(6)、處理器(7)、單向通孔A(8)、濾網(9)、定時裝置(10)、反應池(11)、單向通孔B(12)、電機(14)、水泵(17)、霧化裝置(19)、加壓裝置(20),所述支架(13)與機體下部(1)活動連接,所述吸孔(15)設置于機體下部(1)的底部,所述液位傳感器(16)設置于機體下部(1)的底部,所述電源(18)設置于機體下部(1)的底部,所述開關(21)設置于機體下部(1)外部;電氣連接關系:所述處理器(7)與液位傳感器(16)連接,所述電源(18)與處理器(7)連接,所述定時裝置(10)與處理器(7)連接,所述電源(18)與液位傳感器(16)、水泵(17)、霧化裝置(19)、加壓裝置(20)、開關(21)分別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尹傳喜,連科賓,李亞麗,
申請(專利權)人:淮南葉紅建材銷售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