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無涂裝車體拉絲廠房,包括依此直線布置的一號準備臺位、拉絲工房、二號準備臺位、物料工具存放區;所述拉絲工房設置在一號準備臺位與二號準備臺位之間;還包括一條貫通一號準備臺位、拉絲工房、二號準備臺位的車體位移軌道;在所述拉絲工房內設置一臺或多臺拉絲裝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便于對整車車體表面處理,使得整個拉絲工藝簡單,可自動一次性完成對整車的拉絲作業。通過集塵裝置,增強廠房的安全性,通過天車等設備,可方便的對拉絲機砂帶進行安裝和更換。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廠房,特別涉及一種無涂裝車體拉絲廠房。
技術介紹
為了提高軌道車輛車體的外觀裝飾性,通常采用涂裝車體,即采用油漆涂裝的表面處理方法,一般的涂裝流程為:前期處理-底漆-膩子-二道底漆-面漆,整個工藝過程繁瑣且費時費工。無涂裝車體不使用膩子、油漆,減少焊絲、氣體的消耗,不但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也可降低車體重量,減少能耗,具有鮮明的技術優勢和競爭力。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主要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問題和不足,提供一種便于車體表面拉絲處理,生產無涂裝軌道車輛的無涂裝車體拉絲廠房。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無涂裝車體拉絲廠房,包括依此直線布置的一號準備臺位、拉絲工房、二號準備臺位、物料工具存放區;所述拉絲工房設置在一號準備臺位與二號準備臺位之間;還包括一條貫通一號準備臺位、拉絲工房、二號準備臺位的車體位移軌道;在所述拉絲工房內設置一臺或多臺拉絲裝置。進一步,所述拉絲工房為封閉式工房。進一步,在所述車體位移軌道上設置有用于帶動整列軌道車輛沿一號準備臺位、拉絲工房、二號準備臺位位移的牽引小車。進一步,多臺所述拉絲裝置對稱設置在車體位移軌道兩側。進一步,在拉絲廠房內設置有六臺拉絲裝置,在所述車體位移軌道兩側各設置三臺。進一步,在所述拉絲工房頂部設置有用以更換拉絲裝置砂帶的天窗。進一步,在無涂裝車體拉絲廠房內還設置有天車。進一步,在無涂裝車體拉絲廠房內還設置有集塵裝置。進一步,在所述拉絲工房上還設置有用以收集工房內粉末的集塵罩。進一步,所述拉絲裝置包括立柱、砂帶和設置在立柱外圍呈三角形分布的主動輥、支撐輥、張緊輥,所述砂帶分別與主動輥、支撐輥、張緊輥為帶傳動連接。綜上內容,本技術所述的一種無涂裝車體拉絲廠房,便于對整車車體表面處理,使得整個拉絲工藝簡單,可自動一次性完成對整車的拉絲作業。通過集塵裝置,增強廠房的安全性,通過天車等設備,可方便的對拉絲機砂帶進行安裝和更換。【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左視圖;圖3是圖1的俯視圖;圖4是實施例一的拉絲機主體示意圖;圖5是實施例一的行走裝置示意圖;圖6是圖5的左視圖;圖7是圖5的俯視圖;圖8是實施例一的動框架部分示意圖;圖9是圖8的左視圖;圖10是實施例一、二和三的柔性隨動裝置示意圖;圖11是圖10的仰視圖;圖12是圖10的左視圖;圖13是圖10的A-A剖視圖;圖14是實施例一、二和三的張緊機構示意圖;圖15是圖14的左視圖;圖16是圖14的俯視圖;圖17是實施例一、二和三的張緊輥結構示意圖;圖18是本技術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圖19是圖18的左視圖;圖20是本技術實施例三的布置圖;圖21是本技術實施例三的主視圖;圖22是圖21的側視圖。如圖1至圖22所示,立柱1,主動輥2,支撐輥3,張緊輥4,驅動電機5,壓磨輥6,芯軸7,壓磨輥氣缸8,支撐片9,支座10,支撐片壓塊11,支撐片壓緊斜塊12,連接板13,固定框架14,上導軌梁15,下導軌梁16,上滾輪導軌17,下滾輪導軌18,框架本體19,上滾輪框架20,第一夾持輪21,第一行走輪22,下滾輪框架23,第二夾持輪24,第二行走輪25,安裝座26,電機27,減速機28,齒輪29,齒條30,支撐架31,支撐梁32,調偏機構底座33,關節軸承34,上張緊導軌35,下張緊導軌36,膠輥37,滾輪直線導軌38,夾持滾輪法盤39,擺動氣缸40,絲杠41,手輪42,拉絲機支撐架43,拉絲機位移導軌44,拉絲機驅動電機45,砂帶46,可調心雙列球軸承47,一號準備臺位48,拉絲工房49,二號準備臺位50,物料工具存放區51,車體位移軌道52,天窗53,天車54。【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為方便說明,本文所提及的“縱向”是指圖1中的左右方向,“橫向”是指圖2中的左右方向。實施例一:本技術所述的車體拉絲裝置應用于加工車體部件,尤其是車體表面如側墻等的拉絲加工。如圖1至圖3所示,車體拉絲裝置包括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行走裝置,另一部分是拉絲機主體部分。行走裝置用于待加工車體部件的固定和位移,拉絲機用于對待加工車體部件拉絲處理。拉絲機包括立柱1、呈三角形分布的主動輥2、支撐輥3和張緊輥4,砂帶46分別與主動輥2、支撐輥3和張緊輥4為帶傳動連接,主動輥2、支撐輥3、張緊輥4設置在立柱I外圍設置呈三角形分布。固定在行走裝置上的待加工車體部件朝向主動輥2和支撐輥3 —側,待加工車體部件在行走裝置上位移以實現拉絲。主動輥2、支撐輥3和張緊輥4底部固定在一底座上,底座與地基通過化學錨栓固定,在底座上還設置有一驅動電機5,驅動電機5通過V型帶與主動輥2連接驅動主動輥I轉動。拉絲機采用開放立式結構,具有寬幅面,易于實現車體部件一次拉絲成型,無接痕。三根輥子采用三角形結構設計,主動輥2轉速在500-2500轉/分鐘之間無級可調,拉絲機與地基采用多點剛性連接,剛性極高,可有效避免輥子高速運動所帶來的振動影響。如圖4、10、11、12、13所示,在主動輥2和支撐輥3之間設置有柔性隨動裝置,柔性隨動裝置包括多根同軸設置的壓磨輥6、貫穿多根壓磨輥6中心的芯軸7、給予壓磨輥6恒定壓力的壓磨輥氣缸8,壓磨輥氣缸8為帶導桿的三軸氣缸,固定在立柱I上。每根壓磨輥6與芯軸7之間均設置有軸承,每相鄰的兩根壓磨輥6之間夾設有一個支撐片9,支撐片9的一端設置有通孔并與芯軸7鉸接,另一端與一支座10固定。在支座10上開設有凹槽,相鄰的兩個支撐片9插入同一凹槽內并緊貼槽壁設置,在另一邊通過一支撐片壓塊11壓緊固定,支撐片壓塊11的一側為傾斜面,同一凹槽內的兩個支撐片壓塊11之間設置有一支撐片壓緊斜塊12,支撐片壓緊斜塊12的兩側均為傾斜面并與支撐片壓塊11的傾斜面配合,支撐片壓緊斜塊12栓接固定在支座10上。在支座10上設置有一通孔,壓磨輥氣缸8上設置有一連接板13,連接板13通過一銷軸與支座10的通孔緊固。在本實施例中,柔性隨動裝置由三組上述結構組成,三組中的壓磨輥6均同軸垂直設置在砂帶46靠近立柱I 一側,其通過壓磨輥氣缸8壓緊砂帶46并使砂帶46緊貼在待加工車體部件上。柔性隨動裝置的三軸氣缸具有導向功能,能承載橫向和縱向的扭矩,其進氣口連接調壓閥(圖中未示出),保證缸內壓力為恒值,在拉絲過程中,當待加工車體部件表面出現凸起或凹陷時,氣缸能迅速將壓磨輥6重新壓緊到工件表面,保證了拉絲效果。在同根芯軸7上設置多根壓磨輥6,并且通過支撐片9與氣缸進行連接的方式,能夠保證每相鄰的兩根壓磨輥6之間間隙最小化,利于拉絲,同時又能夠獲得足夠高的強度。壓磨輥6通過鉸接方式連接氣缸,每根壓磨輥6均可沿鉸接點進行微量轉動,使壓磨輥6柔性更佳,更加適應軌道車輛整塊車體側墻或其他一體加工成型部件的表面情況。利用支撐片壓緊斜塊12固定支撐片9、通過銷軸固定壓磨輥氣缸8等固定方式,使柔性隨動裝置結構簡單,裝配、調整更加方便。如圖5至圖7所示,行走裝置包括動框架、靜框架和驅動裝置。其中動框架用于待加工車體部件的固定和帶動待加工車體部件位移;靜框架用于承載動框架;驅動裝置用于驅動動框架位移。靜框架包括固定框架14、與固定框架14固定的上導軌梁15和下導軌梁16,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無涂裝車體拉絲廠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此直線布置的一號準備臺位、拉絲工房、二號準備臺位、物料工具存放區;所述拉絲工房設置在一號準備臺位與二號準備臺位之間;還包括一條貫通一號準備臺位、拉絲工房、二號準備臺位的車體位移軌道;在所述拉絲工房內設置一臺或多臺拉絲裝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路浩,陶傳琦,敬俊娥,
申請(專利權)人: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