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針刀進針器,包括針芯座(1)、針管套(4)、針管(5)、針芯(6),所述針管套(4)通過座卡扣(3)與針芯座(1)連接;所述針芯(6)底部固定在針芯座(1)中間,所述針管(5)為中空管,針芯(6)伸入針管(5)中;針管套(4)后部設有注射口(2)。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所述針芯(6)的頂部恰好與針管(5)的頂部接觸;針管套(4)后部設有注射口(2),針管(5)固定好后,針芯座(1)可拆解下來,用固定有針刀(7)的針刀座(8)替換掉針芯座(1)進行治療;針管(5)與針芯(6)減少了針刀進出針時對軟組織的損傷,并且通過注射口(2)向病灶注射藥物減少了針刀操作步驟,提高了針刀治療的安全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醫用手術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幫助針刀安全進入人體的進針器。
技術介紹
小針刀是由金屬材料做成的在形狀上似針又似刀的一種針灸用具,是在古代九針中的針、鋒針等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外科用手術刀而發展形成的,其是與軟組織松解手術有機結合的產物,已有十多年的歷史,近幾年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并為世人所重視。小針刀療法是一種介于手術方法和非手術療法之間的閉合性松解術,是在切開性手術方法的基礎上結合針刺方法形成的。小針刀療法操作的特點是在治療部位刺入深部到病變處進行輕松的切割,剝離等不同開工的刺激,以達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適應癥主要是軟組織損傷性病變和骨關節病變。小針刀療法的優點是治療過程操作簡單,不受任何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治療時切口小,不用縫合,對人體組織的損傷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無不良反應,病人也無明顯痛苦和恐懼感,術后無需休息,治療時間短,療程短,患者易于接受。自針刀專利技術以來,其作為一種中醫微創技術經過大量動物、臨床實驗證明后,其療效得到廣泛認可,但是傳統針刀的進針時容易造成病灶周圍軟組織損傷,并發癥發生率高。
技術實現思路
一種用于使針刀安全進入人體的針刀進針器,包括針芯座、針管套、針管、針芯;針管套通過座卡扣與針芯座連接;針芯底部固定在針芯座中間,針管為中空管,針芯頂部伸入針管中;針管套后部設有注射口。所述針芯的前部為鈍圓狀。還包括針刀和針刀座,所述針刀固定在針刀座中間,用于替換所述針芯座和針芯。本技術通過針管與針刀的配合減少了針刀進出針時對軟組織的損傷,改善了針刀治療進出針時針尖對病變周圍軟組織損傷的不足,解決針刀治療時造成的其他損傷,通過注射口向病灶注射藥物減少了針刀治療的操作步驟,提高了針刀治療的安全性,使操作更加安全、簡單,便于技術推廣。【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圖1是安全針刀進針器結構圖圖2是安全針刀進針器拆解圖圖3是針芯示意圖圖4是針刀示意圖圖5是針管切面圖圖中:1.針芯座,2.注射口,3.座卡扣,4.針管套,5.針管,6.針芯,7.針刀,8.針刀座【具體實施方式】本實施例用于對本技術權利要求的解釋,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下列描述的結構。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幫助針刀安全進入人體的進針器。如圖1-3,一種用于使針刀安全進入人體的針刀進針器,包括針芯座1、針管套4、針管5、針芯6,針管套4通過座卡扣3與針芯座I連接;針芯6底部固定在針芯座I中間,針芯6的直徑為0.86mm,針管5為中空管,如圖5,長度為10cm,外徑R為0.9mm,內徑r為0.86mm,針芯6伸入針管5中,針芯6的頂部恰好與針管5的頂部接觸;針管套4后部設有注射口 2,針管5固定好后,針芯座I可拆解下來,如圖4,用固定有針刀7的針刀座8替換掉針芯座I進行治療,針刀座8的尺寸大小與針芯座I相同,針刀7的直徑與針芯6相同。實施例:利用針刀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患者仰臥位,對膝關節進行消毒,用注射器局部麻醉,將針芯6插入針管5,從麻醉針眼進針,到達病灶處,將固定有針芯6的針芯座I拆卸下來,用固定有針刀7的針刀座8將其替換,插入針管5進行松解治療,治療后拆解下針刀座8,將抽取藥物的注射器插入注射口 2,注射藥物,治療完畢,拔出針刀進針器。本技術改善了針刀治療進出針時針尖對病變周圍軟組織損傷的不足,提高了針刀治療的安全性,減少因出入針、反復操作等造成的組織損傷,有效避免針尖損傷病灶周圍神經血管等針刀并發癥,提高了針刀治療的安全性,使操作更加安全、簡單,便于技術推廣。【主權項】1.一種針刀進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針芯座(I)、針管套(4)、針管(5)、針芯¢);所述針管套(4)通過座卡扣(3)與針芯座(I)連接;所述針芯(6)底部固定在針芯座(I)中間,所述針管(5)為中空管,針芯(6)頂部伸入針管(5)中;針管套(4)后部設有注射口⑵。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刀進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針芯¢)的前部為鈍圓狀。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刀進針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針刀(7)和針刀座(8),所述針刀(7)固定在針刀座(8)中間,用于替換所述針芯座(I)和針芯(6)。【專利摘要】一種針刀進針器,包括針芯座(1)、針管套(4)、針管(5)、針芯(6),所述針管套(4)通過座卡扣(3)與針芯座(1)連接;所述針芯(6)底部固定在針芯座(1)中間,所述針管(5)為中空管,針芯(6)伸入針管(5)中;針管套(4)后部設有注射口(2)。本技術中,所述針芯(6)的頂部恰好與針管(5)的頂部接觸;針管套(4)后部設有注射口(2),針管(5)固定好后,針芯座(1)可拆解下來,用固定有針刀(7)的針刀座(8)替換掉針芯座(1)進行治療;針管(5)與針芯(6)減少了針刀進出針時對軟組織的損傷,并且通過注射口(2)向病灶注射藥物減少了針刀操作步驟,提高了針刀治療的安全性。【IPC分類】A61B17/00【公開號】CN204734506【申請號】CN201520417667【專利技術人】王慶普, 于同蕭, 楊黎黎 【申請人】王慶普, 于同蕭【公開日】2015年11月4日【申請日】2015年6月16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針刀進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針芯座(1)、針管套(4)、針管(5)、針芯(6);所述針管套(4)通過座卡扣(3)與針芯座(1)連接;所述針芯(6)底部固定在針芯座(1)中間,所述針管(5)為中空管,針芯(6)頂部伸入針管(5)中;針管套(4)后部設有注射口(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慶普,于同蕭,楊黎黎,
申請(專利權)人:王慶普,于同蕭,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