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四缸圍一軸內燃機的潤滑油輸送裝置,涉及一種內燃機領域。本發明專利技術解決目前內燃機存在加工難度大、易磨損、能耗高等問題。該潤滑油輸送裝置設置有吸油防倒流閥、噴油防倒流閥、吸油管及噴油管,所述下軸套的下端固定于潤滑油箱的底部,吸油管及噴油管均與下軸套的底端連通,吸油管的開口端放置在滑油箱底板上,噴油管的開口放置在凸輪盤的吸氣閥凸輪外側;吸油管上固定連接吸油防倒流閥,噴油管上固定連接噴油防倒流閥。使用本發明專利技術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降低成本、節約空間且能耗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內燃機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四缸圍一軸內燃機的潤滑油輸送裝置。
技術介紹
目前內燃機工作時內燃機內部件之間以很高的速度作相對運動,內燃機部件之間如曲軸軸頸與連桿軸頸、凸輪軸軸頸與軸承、活塞與氣缸壁等金屬表面之間的摩擦不僅增大內燃機運轉的功率消耗,而且摩擦所產生的熱量還可能使某些工作零件表面熔化并使內燃機的一些部件工作表面迅速磨損,從而導致內燃機無法正常運轉。因此為保證內燃機能長期工作,必須對內燃機內相對運動部件表面進行潤滑,也就是在各部件摩擦表面覆蓋一層潤滑油,使得內燃機部件金屬表面之間覆蓋一層薄的油膜以減小摩擦阻力而降低功率損耗、減輕磨損并延長內燃機使用壽命。然而目前作為內燃機潤滑油輸送裝置的根本任務是將清潔的、具有一定壓力的、溫度適宜的潤滑油不斷供給運動零件的摩擦表面以使內燃機能夠正常工作,因此內燃機潤滑油輸送裝置中必須具有提供足夠油壓的機油栗,但是內燃機中使用機油栗則存在這樣一些問題:一、機油栗作為一個部件在內燃機內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間而導致內燃機的體積增大,機油栗作為一個獨立的運轉部件必然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二、由于曲軸復雜的結構使得潤滑油需要在較強的壓力下才能保證曲軸得到較好的潤滑保護,然而機油栗在使用過程中普遍存在壓力小而容易導致曲軸燒瓦或抱死現象發生,從而使得內燃機磨損快以致壽命短;三、機油栗的造價較高,作為內燃機的必須部件而使得內燃機的制造成本加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降低成本、節約空間且能耗小的四缸圍一軸內燃機的潤滑油輸送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四缸圍一軸內燃機的潤滑油輸送裝置,所述內燃機包括氣缸體、輸出功率軸、氣缸蓋、曲軸連桿裝置、凸輪盤、防偏磨裝置及潤滑油輸送裝置,所述氣缸體上設置氣缸孔及活塞,所述曲軸連桿裝置包括曲軸、連桿及曲軸齒輪,防偏磨裝置包括上軸套、下軸套及活塞導向桿,所述潤滑裝置設置有潤滑油箱,所述潤滑油輸送裝置設置有吸油防倒流閥、噴油防倒流閥、吸油管及噴油管,所述下軸套的下端固定于潤滑油箱的底部,吸油管及噴油管均與下軸套的底端連通,吸油管的開口端放置在滑油箱底板上,噴油管的開口放置在凸輪盤的吸氣閥凸輪外側;吸油管上固定連接吸油防倒流閥,噴油管上固定連接噴油防倒流閥。所述吸油防倒流閥設置有一中空的吸油錐形體,吸油錐形體的下端開口處設置有一個吸油密封圓球;所述噴油防倒流閥設置有一中空的噴油錐形體,噴油錐形體的下端開口處設置有一個噴油密封圓球。所述輸出功率軸設置有與凸輪盤相對應的凸輪固定孔的軸頂固定栓,輸出功率軸的上部由軸承一和軸承二固定套接輸出功率軸套,輸出功率軸的下部外圍套接有齒輪箱;所述齒輪箱的上端與輸出功率軸套固定,齒輪箱的下端與潤滑油箱的底部固定;潤滑油箱底板的中部由潤滑油箱密封擋板通過螺釘固定,輸出功率軸通過軸承三與潤滑油箱密封擋板固定;輸出功率軸位于齒輪箱內固定有輸出功率軸變向齒輪。所述曲軸連桿裝置的曲軸的平衡塊端與曲軸齒輪為固定連接,曲軸相對于平衡塊的另一端的曲軸連桿柄與連桿套接;所述輸出功率軸變向齒輪上等距離設置有四個曲軸齒輪;所述連桿通過防偏磨裝置與活塞活動連接;所述防偏磨裝置的上軸套固定于氣缸體的氣缸孔的下端,下軸套固定于潤滑油箱上,活塞導向桿的兩端分別套接于上軸套和下軸套;連桿通過活塞導向桿固定栓套與活塞導向桿連接,連桿的一端套接活塞導向桿固定栓套,活塞導向桿固定栓套與活塞導向桿通過銷栓固定。所述氣缸體為圓柱型,在圓柱型的氣缸體中部設置有一個固定輸出功率軸套的軸套孔,在氣缸體的軸套孔周圍等距離設置四個相等的氣缸孔,在各個氣缸孔內設置有與氣缸孔大小相對應的氣缸,在相鄰的氣缸孔之間設置一個固定螺栓孔;氣缸體、氣缸蓋與潤滑油箱底板通過螺栓固定。所述氣缸蓋設置為與氣缸體直徑大小相等的圓柱體,氣缸蓋的中間部位設置有與輸出功率軸套固定的氣缸蓋中間固定孔,氣缸蓋上設置有與氣缸體上的氣缸固定孔相對應的氣缸蓋螺栓固定孔;氣缸蓋設置有與氣缸體上的氣缸孔位置相對應的吸氣閥,在氣缸蓋上的吸氣閥內側設置有排氣閥;每個氣缸孔上相對應的氣缸蓋上的吸氣閥及排氣閥均為兩個,每個氣缸孔上相對應的氣缸蓋上的兩個吸氣閥及兩個排氣閥分別由吸氣連接板及排氣連接板連接;同一氣缸孔上的吸氣閥與排氣閥的距離等于吸氣閥凸輪與排氣閥凸輪之間的距離。本專利技術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的四缸圍一軸內燃機的潤滑油輸送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利用活塞導向桿在下軸套內的上下運動及吸油管和噴油管而代替機油栗,一方面大大節約了因機油栗占用內燃機內部的空間,可使得內燃機的體積相應變小;另一方面因巧妙地利用活塞導向桿的運動而代替機油栗則免除了機油栗運轉的能耗;同時杜絕了因機油栗壓力小而易出現內燃機曲軸燒瓦或抱死現象的發生,也極大地提高了內燃機的使用壽命;此外內燃機內省去了機油栗這樣的結構則相應地降低了內燃機的制造成本;尤其是內燃機的曲軸采用了無油孔而潤滑的方式,即輸出功率軸齒輪箱內的潤滑油液面高于潤滑油箱內的潤滑油液面時所形成的壓力可將相對于輸出功率軸齒輪箱為靜止的曲軸得到較好地潤滑,曲軸內不設置油孔不僅大大地增加了曲軸的強度,而且也消除了因曲軸內潤滑油管過長及拐彎過多而致曲軸易燒瓦或抱死。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四缸圍一軸內燃機的潤滑油輸送裝置作進一步說明。【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潤滑油輸送裝置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內燃機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圖2的A-A剖示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圖2的B-B剖示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的氣缸體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的氣缸蓋結構示意圖。圖中:1、氣缸體,2、輸出功率軸,3、氣缸蓋,4、曲軸連桿裝置,5、凸輪盤,6、潤滑裝置,7、螺栓,8、潤滑油箱,9、曲軸齒輪,10、輸出功率軸套,11、齒輪箱,12、軸承一,13、軸承二,14、曲軸齒輪孔,15、軸承三,16、潤滑油箱密封擋板,17、軸套孔,18、氣缸孔,19、固定螺栓孔,20、氣缸蓋中間固定孔,21、吸氣閥,22、排氣閥,23、螺栓套,24、軸頂固定栓,25、輸出功率軸變向齒輪,26、連桿,27、曲軸,28、活塞,29、上軸套,30、下軸套,31、活塞導向桿,32、活塞導向桿固定栓套,33、排氣連接板,34、吸氣閥凸輪,35、排氣閥凸輪,36、凸輪固定孔,37、吸油防倒流閥,38、噴油防倒流閥,39、吸油管,40、噴油管,41、吸油錐形體,42、吸油密封圓球,43、噴油錐形體,44、噴油密封圓球,45、吸氣連接板。【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及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內燃機包括氣缸體1、輸出功率軸2、氣缸蓋3、曲軸連桿裝置4、凸輪盤5、防偏磨裝置及潤滑油輸送裝置,氣缸體I上設置氣缸孔18及活塞28,曲軸連桿裝置4包括曲軸27、連桿26及曲軸齒輪9,防偏磨裝置包括上軸套29、下軸套30及活塞導向桿31,潤滑裝置6設置有潤滑油箱8,潤滑油輸送裝置設置有吸油防倒流閥37、噴油防倒流閥38、吸油管39及噴油管40,下軸套30的下端固定于潤滑油箱8底板,吸油管39及噴油管40均與下軸套30的底端連通,吸油管39的開口端放置在潤滑油箱8底板上,噴油管40的開口放置在凸輪盤5的吸氣閥凸輪34外側;吸油管39上固定連接吸油防倒流閥37,噴油管40上固定連接噴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四缸圍一軸內燃機的潤滑油輸送裝置,所述內燃機包括氣缸體、輸出功率軸、氣缸蓋、曲軸連桿裝置、凸輪盤、防偏磨裝置及潤滑油輸送裝置,所述氣缸體上設置氣缸孔及活塞,所述曲軸連桿裝置包括曲軸、連桿及曲軸齒輪,防偏磨裝置包括上軸套、下軸套及活塞導向桿,所述潤滑裝置設置有潤滑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潤滑油輸送裝置設置有吸油防倒流閥、噴油防倒流閥、吸油管及噴油管,所述下軸套的下端固定于潤滑油箱底板,吸油管及噴油管均與下軸套的底端連通,吸油管的開口端放置在潤滑油箱底板上,噴油管的開口放置在凸輪盤的吸氣閥凸輪外側;吸油管上固定連接吸油防倒流閥,噴油管上固定連接噴油防倒流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武克學,武成閣,
申請(專利權)人:武克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