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建筑模板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工程用雨蓬模板結構,包括頂撐、過梁底板、夾木、過梁側模、搭頭木、雨篷底模、擱柵、雨篷側模、牽杠和牽杠撐;其中,所述過梁底板安裝于頂撐上,所述過梁側模安裝于過梁底板的一端,所述搭頭木的一端搭接于過梁側模上,其另一端搭接于一木條上,所述擱柵的一端通過一支撐結構安裝于過梁底板的另一端,所述擱柵的另一端安裝于牽杠上,所述牽杠設于牽杠撐上,所述雨篷底模設于擱柵上,所述雨篷底模的外端還設有雨篷側模,所述雨篷側模的高度小于搭頭木的高度。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上述結構,一方面便于施工,降低了施工的難度,另一方面在保證了結構強度的前提下使結構更為簡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模板
,更具體地說,特別涉及一種工程用雨蓬模板結構。
技術介紹
建筑模板是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的重要工具。專家指出,在現澆混凝土結構工程中,模板工程一般占混凝土結構工程造價的20%?30%,占工程用工量的30%?40%,占工期的50%左右。模板技術直接影響工程建設的質量、造價和效益,因此它是推動我國建筑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建筑施工過程中也產生了諸多問題:鋼模板較笨重,使用成本、維護成本及生產耗能高,不適合高層建筑施工,同時現有澆注混凝土中多有添加劑,容易對鋼模板造成腐蝕。為了便于雨蓬的安裝,設計一種強度高、施工簡單的雨蓬模板結構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強度高、施工簡單的工程用雨蓬模板結構。為了解決以上提出的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工程用雨蓬模板結構,包括頂撐、過梁底板、夾木、過梁側模、搭頭木、雨篷底模、擱柵、雨篷側模、牽杠和牽杠撐;其中,所述過梁底板安裝于頂撐上,所述過梁側模安裝于過梁底板的一端,所述搭頭木的一端搭接于過梁側模上,其另一端搭接于一木條上,所述擱柵的一端通過一支撐結構安裝于過梁底板的另一端,所述擱柵的另一端安裝于牽杠上,所述牽杠設于牽杠撐上,所述雨篷底模設于擱柵上,所述雨篷底模的外端還設有雨篷側模,所述雨篷側模的高度小于搭頭木的高度。根據本技術的一優選實施例:所述支撐結構包括夾木和托木,所述夾木設于過梁底板上,所述托木設于夾木上,所述擱柵的一端設于托木上,這種夾木和托木的結構方便了施工。根據本技術的一優選實施例:在所述頂撐與過梁側模的側壁之間還設有斜撐,其可以提高過梁側模的強度。根據本技術的一優選實施例:在所述擱柵與雨篷側模的側壁之間還設有三角木,其可以提高雨篷側模的強度。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術采用上述結構,一方面便于施工,降低了施工的難度,另一方面在保證了結構強度的前提下使結構更為簡便。【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的工程用雨蓬模板結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頂撐,2、過梁底板,3、夾木,4、斜撐,5、過梁側模,6、搭頭木,7、木條,8、托木,9、雨篷底模,10、擱柵,11、雨篷側模,12、三角木,13、牽杠,14、牽杠撐。【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技術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參閱圖1所示,本技術提供一種工程用雨蓬模板結構,包括頂撐1、過梁底板2、夾木3、過梁側模5、搭頭木6、雨篷底模9、擱柵10、雨篷側模11、牽杠13和牽杠撐14。在本技術中,所述過梁底板2安裝于頂撐I上,所述過梁側模5安裝于過梁底板2的一端,所述搭頭木6的一端搭接于過梁側模5上,其另一端搭接于一木條7上,所述擱柵10的一端通過一支撐結構安裝于過梁底板2的另一端,所述擱柵10的另一端安裝于牽杠13上,所述牽杠13設于牽杠撐14上,所述雨篷底模9設于擱柵10上,所述雨篷底模9的外端還設有雨篷側模11,所述雨篷側模11的高度小于搭頭木6的高度。在本技術中,所述支撐結構包括夾木3和托木8,所述夾木3設于過梁底板2上,所述托木8設于夾木3上,所述擱柵10的一端設于托木8上。為了提高強度,本技術在所述頂撐I與過梁側模5的側壁之間還設有斜撐4。并在所述擱柵10與雨篷側模11的側壁之間還設有三角木12。在采用了本技術的上述結構后,一方面便于施工,降低了施工的難度,另一方面在保證了結構強度的前提下使結構更為簡便。上述實施例為本技術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技術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技術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主權項】1.一種工程用雨蓬模板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頂撐(I)、過梁底板(2)、夾木(3)、過梁側模(5)、搭頭木(6)、雨篷底模(9)、擱柵(10)、雨篷側模(11)、牽杠(13)和牽杠撐(14);其中,所述過梁底板(2)安裝于頂撐(I)上,所述過梁側模(5)安裝于過梁底板(2)的一端,所述搭頭木¢)的一端搭接于過梁側模(5)上,其另一端搭接于一木條(7)上,所述擱柵(10)的一端通過一支撐結構安裝于過梁底板(2)的另一端,所述擱柵(10)的另一端安裝于牽杠(13)上,所述牽杠(13)設于牽杠撐(14)上,所述雨篷底模(9)設于擱柵(10)上,所述雨篷底模(9)的外端還設有雨篷側模(11),所述雨篷側模(11)的高度小于搭頭木(6)的高度。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用雨蓬模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結構包括夾木(3)和托木(8),所述夾木(3)設于過梁底板(2)上,所述托木(8)設于夾木(3)上,所述擱柵(10)的一端設于托木(8)上。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用雨蓬模板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頂撐(I)與過梁偵_ (5)的側壁之間還設有斜撐⑷。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用雨蓬模板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擱柵(10)與雨篷側模(11)的側壁之間還設有三角木(12)。【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建筑模板
,公開了一種工程用雨蓬模板結構,包括頂撐、過梁底板、夾木、過梁側模、搭頭木、雨篷底模、擱柵、雨篷側模、牽杠和牽杠撐;其中,所述過梁底板安裝于頂撐上,所述過梁側模安裝于過梁底板的一端,所述搭頭木的一端搭接于過梁側模上,其另一端搭接于一木條上,所述擱柵的一端通過一支撐結構安裝于過梁底板的另一端,所述擱柵的另一端安裝于牽杠上,所述牽杠設于牽杠撐上,所述雨篷底模設于擱柵上,所述雨篷底模的外端還設有雨篷側模,所述雨篷側模的高度小于搭頭木的高度。本技術采用上述結構,一方面便于施工,降低了施工的難度,另一方面在保證了結構強度的前提下使結構更為簡便。【IPC分類】E04G13/06【公開號】CN204754211【申請號】CN201520371895【專利技術人】段萬發, 李春華, 鄧貴元 【申請人】湖南首創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公開日】2015年11月11日【申請日】2015年6月2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工程用雨蓬模板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頂撐(1)、過梁底板(2)、夾木(3)、過梁側模(5)、搭頭木(6)、雨篷底模(9)、擱柵(10)、雨篷側模(11)、牽杠(13)和牽杠撐(14);其中,所述過梁底板(2)安裝于頂撐(1)上,所述過梁側模(5)安裝于過梁底板(2)的一端,所述搭頭木(6)的一端搭接于過梁側模(5)上,其另一端搭接于一木條(7)上,所述擱柵(10)的一端通過一支撐結構安裝于過梁底板(2)的另一端,所述擱柵(10)的另一端安裝于牽杠(13)上,所述牽杠(13)設于牽杠撐(14)上,所述雨篷底模(9)設于擱柵(10)上,所述雨篷底模(9)的外端還設有雨篷側模(11),所述雨篷側模(11)的高度小于搭頭木(6)的高度。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段萬發,李春華,鄧貴元,
申請(專利權)人:湖南首創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南;4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