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汽車外后視鏡及汽車,其中,該汽車外后視鏡包括:外后視鏡底座(2);與所述外后視鏡底座(2)軸接的外后視鏡本體(3),其中,該外后視鏡本體(3)上設置有外后視鏡片;一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1),該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1)上設置有輔助后視鏡片,該輔助后視鏡片所在平面與該外后視鏡片所在平面垂直。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方案保證汽車安全通過狹窄通道或車庫。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汽車
,特別是涉及一種汽車外后視鏡及汽車。
技術介紹
當今,汽車的保有量持續增長,使得汽車的停靠問題變得越來越嚴峻。由于車庫及停車位等配套設施的缺少,使得汽車只能密集的停靠在小區內的道路或者馬路的兩側。由于這就造成汽車有時必須要通過狹窄的通道,但又受到車寬的限制。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汽車外后視鏡及汽車,能夠解決目前一些狹窄通道或者車庫限制車輛寬度,在車輛需要通過時容易發生刮碰的問題。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實施例提供一種汽車外后視鏡,包括:外后視鏡底座;與所述外后視鏡底座軸接的外后視鏡本體,其中,所述外后視鏡本體上設置有外后視鏡片;其中,所述外后視鏡本體包括相對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上開設有一條形槽體,所述條形槽體的第一端設置有按鈕開關;—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所述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上設置有輔助后視鏡片,所述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的一端與所述條形槽體的第二端軸接,所述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的另一端設置有與所述按鈕開關配合的觸片,所述輔助后視鏡片所在平面與所述外后視鏡片所在平面垂直。其中,所述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包括相對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其中,所述第一面上設置有所述輔助后視鏡片;其中,在閉合狀態,所述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通過與所述按鈕開關配合的所述觸片鎖閉于所述條形槽體內,所述輔助后視鏡片隱藏于所述條形槽體內,所述第二面與所述外后視鏡本體的上表面平齊。其中,所述觸片垂直設置于所述第一面上。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汽車,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車外后視鏡。本技術的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術的汽車外后視鏡,采用在外后視鏡本體上設置一輔助后視鏡本體,使得在車輛外后視鏡本體折疊之后,駕駛員還可以利用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實現后視鏡功能,可以減少車輛之間的刮蹭,降低了交通事故,使得車輛順利的通過狹窄通道或者車庫;本技術的汽車外后視鏡,在閉合狀態,該輔助外后視鏡本體隱藏于外后視鏡本體上的條形槽體內,且該輔助后視鏡本體的第二面與該外后視鏡本體的上表面平齊,保證了該汽車外后視鏡外觀的美觀。【附圖說明】圖1表不本技術的汽車外后視鏡結構不意圖一;圖2表示本技術的汽車外后視鏡結構示意圖二 ;圖3表示本技術具體實施例中的汽車外后視鏡的按鈕開關的結構示意圖;圖4表示本技術具體實施例中的汽車外后視鏡的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與條形槽體的第二端的連接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2-外后視鏡底座3-外后視鏡本體31-條形槽體4-按鈕開關41-滑動觸片5-觸片6-連接軸61-第一葉片611-第一螺栓孔62-第二葉片622-第二螺栓孔【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本技術針對目前一些狹窄通道或者車庫限制車輛寬度,在車輛需要通過時容易發生刮碰的問題,提供一種汽車外后視鏡,其中,該汽車外后視鏡如圖1所示,包括:外后視鏡底座2 ;與所述外后視鏡底座2軸接的外后視鏡本體3,其中,所述外后視鏡本體3上設置有外后視鏡片;其中,所述外后視鏡本體3包括相對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上開設有一條形槽體31,所述條形槽體31的第一端設置有按鈕開關4 ;—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I,所述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I上設置有輔助后視鏡片,所述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I的一端與所述條形槽體31的第二端軸接,所述條形述輔助后視鏡本體I的另一端設置有與所述按鈕開關4配合的觸片5,所述輔助后視鏡片所在平面與所述外后視鏡片所在平面垂直。本技術的方案使得汽車在通過狹窄通道或車庫時,能夠安全通過。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的實施例,對本技術的汽車外后視鏡的結構做詳細說明。結合圖1和圖2,本技術的汽車外后視鏡包括:一外后視鏡底座2,一外后視鏡本體3和一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I。其中,該外后視鏡本體3通過軸活動連接于該后視鏡底座2上;該外后視鏡本體3上設置有外后視鏡片,并且包括相對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其中,該下表面與地面相對,該上表面上開設有一條形槽體31,在該條形槽體31包括相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該第一端上設置有按鈕開關4,其中按鈕開關4可以為機械按鈕開關,該按鈕開關4的具體結構如圖3所示,可以為常用的機械按鈕開關;該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I上設置有輔助后視鏡片,且該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I的一端與該條形槽體31的第二端軸接,該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I的另一端設置有與該按鈕開關4配合的觸片5,該輔助后視鏡片所在平面與該外后視鏡片所在平面垂直,其中,該觸片5的結構結合圖1和圖3所示,該觸片5垂直設置與該第一面上。其中,上述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I包括相對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在該第一面上設置有上述輔助后視鏡片,結合圖2,在閉合狀態,該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I通過與該按鈕開關4配合的該觸片5鎖閉于該條形槽體31內,該輔助后視鏡片隱藏于該條形槽體31內,該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I的第二面與該外后視鏡本體3的上表面平齊,此種設計保證了該汽車外后視鏡外觀的美觀。其中,上述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I與上述條形槽體31的第二端軸接的具體方式可采用如圖4所示的鉸鏈連接結構,該鉸鏈連接結構包括固定于條形槽體31的第二端的連接軸6,以及套設于該連接軸6上的第一葉片61和第二頁片62 ;其中,該第一葉片61上設置有多個第一螺栓孔611,該第一頁片61通過與該第一螺栓孔611配合的螺栓固定于外后視鏡本體3的上表面上;該第二葉片62上設置有多個第二螺栓孔622,該第二葉片62通過與該第二螺栓孔622配合的螺栓固定于該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I的第二面上。上述是對本技術的汽車外后視鏡的結構的詳細描述,下面對本技術的具體應用方法做詳細說明。假如汽車在較寬路面上行駛,汽車無需使用輔助后視鏡時,如圖2所示,此時該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I鎖閉于條形槽體31內,該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I上的觸片5鉤掛于按鈕開關4上的滑動觸片41上;當汽車需要穿過停車密集的區域,必須在車輛之間的狹小夾縫行駛時,如圖1所示,此時,駕駛員控制該外后視鏡本體3折疊,并用人工手動方式按下按鈕開關4,此時按鈕開關4上的滑動觸片41與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I上的觸片5分離,該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I彈起,駕駛員手動調節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1,待角度合適后,再駕駛車輛前進或后退。綜上,本技術的汽車外后視鏡,采用在外后視鏡本體上設置一輔助后視鏡本體,使得車輛在將外后視鏡本體折疊之后,還可以利用輔助后視鏡本體實現后視鏡功能,可以減少車輛之間的刮蹭,降低了交通事故,使得車輛順利的通過狹窄通道或者車庫;本技術的汽車外后視鏡,在閉合狀態,該條形輔助外后視鏡本體隱藏于外后視鏡本體上的條形槽體內,且該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的第二面與該外后視鏡本體的上表面平齊,保證了該汽車外后視鏡外觀的美觀;本技術的汽車外后視鏡,結構設計簡單,加工制造成本較低,且便于操作,實用性強。本技術的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汽車,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車外后視鏡。需要說明的是,該汽車是包括上述汽車外后視鏡的汽車,上述汽車外后視鏡的實現方式適用于該汽車的實施例中,也能達到相同的技術效果。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外后視鏡,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后視鏡底座(2);與所述外后視鏡底座(2)軸接的外后視鏡本體(3),其中,所述外后視鏡本體(3)上設置有外后視鏡片;其中,所述外后視鏡本體(3)包括相對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上開設有一條形槽體(31),所述條形槽體(31)的第一端設置有按鈕開關(4);一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1),所述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1)上設置有輔助后視鏡片,所述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1)的一端與所述條形槽體(31)的第二端軸接,所述條形輔助后視鏡本體(1)的另一端設置有與所述按鈕開關(4)配合的觸片(5),所述輔助后視鏡片所在平面與所述外后視鏡片所在平面垂直。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永超,余奇平,宋琳琳,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汽車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