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一種小麥圓盤播種機,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有播種箱,所述播種箱通過播種軟管連接有三至六組圓盤開溝播種器,每組包括至少三個圓盤開溝播種器,每一組圓盤開溝播種器的播幅為40m,相鄰兩組之間的間距為20cm。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小麥圓盤播種機,播幅40厘米,間隔20厘米,能夠與現有的通用玉米播種機配套使用,使下茬玉米播種到預留的空地間隔上,改變傳統玉米播種方法,玉米播種環境好,苗全苗壯,病蟲害少,提高畝產量;同時,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的圓盤開溝播種器采用特殊的結構設計通過性及勻播效果更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結構簡單、造價成本低且使用方便、播種精度高等特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一種農業機械,特別涉及一種小麥圓盤播種機。
技術介紹
在冬小麥的機械化生產中,根據寒區冬小麥種植農藝技術要求,現有的條播機和中耕作物播種機都不能滿足要求。這是因為冬小麥種植的區域屬于低洼易澇林田地、山荒草炭地、江灣河灘地。使用現有播種機播冬小麥,其圓盤開溝器寬度不可調,達不到寒區冬小麥寬行密植的要求,更達不到生態防護對冬小麥種植的要求,特別是對于草炭地、生荒地,開溝過程中苗床草炭團塊,及體積大的雜物成為播種機工作障礙無法通過,直接影響正常“平播”播種作業;更解決不了現有熟地進行的營造小環境“壟間播、套種”播種。因此,現有的條播機和中耕作物播種機用于播寒區冬小麥,存在著播種質量差、生產效率低、適應性差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中缺陷與不足,本技術的目的是提出一種通過性及勻播效果更好的小麥圓盤播種機。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提出一種小麥圓盤播種機,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有播種箱,所述播種箱內設有播種軸,所述播種軸上一側設有播種鏈輪,所述機架上還設有地滾,所述地滾的軸上設有地滾鏈輪,所述地滾鏈輪與播種鏈輪傳動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種箱通過播種軟管連接有三至六組圓盤開溝播種器,每組包括至少三個圓盤開溝播種器,每一組圓盤開溝播種器的播幅為40M,相鄰兩組之間的間距為20CM,每一組的至少三個圓盤開溝播種器不在同一軸線上。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先,所述圓盤開溝播種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設置有兩個相對設置的且大小相同的圓盤,所述圓盤能夠相對支架自由旋轉,所述圓盤前端夾緊后部張開,所述張開部分內設置有直腿,所述直腿一側設置有進料口,所述進料口與播種軟管連接,所述直腿底部設有開口,所述開口前側設有前面板,后側設置有后面板,所述后面板有一水平的擋種板,所述擋種板的上表面與直腿底部的開口相對設置,所述擋種板兩側設置有分種器,所述分種器向下傾斜設置,所述前面板傾斜設置,所述前面板與分種器及擋種板之間留有間隙,所述間隙能夠使種子通過。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先,所述分種器與擋種板連接部分的寬度大于分種器底端的寬度。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先,所述擋土板從上向下與后面板的距離逐漸減少。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先,所述兩個圓盤之間的間隙上部設置有弧形的擋板,所述擋板的弧度與圓盤圓周弧度相適配。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先,所述擋種板前側設置有一向前延伸的擋板。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先,所述前面板底部設置有一折板,所述折板下端向后面板靠近設置。本技術提出的一種小麥圓盤播種機,播幅40厘米,間隔20厘米,能夠與現有的通用玉米播種機配套使用;同時,本技術提出的圓盤開溝播種器采用特殊的結構設計通過性及勻播效果更好。本技術具有結構簡單、造價成本低且使用方便、播種精度高等特點。【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的小麥圓盤播種機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立體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的小麥圓盤播種機的圓盤開溝播種器排布示意圖;圖4為圓盤開溝播種器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的A-A向視圖;圖6為圖4的立體圖;圖7為圓盤開溝播種器擋種板部分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說明。本技術一種小麥圓盤播種機,包括機架1,所述機架I上設有播種箱5、前平土器2、劃線器6、起埂器3、側平土器7、刮土板10、鎮壓器11,所述播種箱內設有播種軸,所述播種軸上一側設有播種鏈輪,所述機架上還設有地滾,所述地滾9的軸上設有地滾鏈輪,所述地滾鏈輪與播種鏈輪通過傳動部分8連接,所述播種箱通過播種軟管連接有三至六組圓盤開溝播種器4,每組包括至少三個圓盤開溝播種器,每一組圓盤開溝播種器的播幅為40M,相鄰兩組之間的間距為20CM,每一組的至少三個圓盤開溝播種器不在同一軸線上。所述圓盤開溝播種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設置有兩個相對設置的且大小相同的圓盤4-1,所述圓盤能夠相對支架自由旋轉,所述圓盤前端夾緊后部張開,所述張開部分內設置有直腿4-2,所述直腿一側設置有進料口 4-3,所述進料口與播種軟管連接,所述直腿底部設有開口,所述開口前側設有前面板4-6,后側設置有后面板,所述后面板有一水平的擋種板4-4,所述擋種板的上表面與直腿底部的開口相對設置,所述擋種板兩側設置有分種器4-5,所述分種器向下傾斜設置,所述擋種板的寬度大于分種器寬度,所述前面板4-6傾斜設置,所述擋土板與分種器及擋種板之間留有間隙,所述間隙能夠使種子通過,所述前面板4-6底部設置有一折板4-8,所述折板下端向后面板靠近設置。所述分種器與擋種板連接部分的寬度大于分種器底端的寬度。所述擋土板從上向下與后面板的距離逐漸減少。所述兩個圓盤之間的間隙上部設置有弧形的擋板4-9,所述擋板的弧度與圓盤圓周弧度相適配。所述擋種板前側設置有一向前延伸的擋板4-7。本技術提出的一種小麥圓盤播種機,播幅40厘米,間隔20厘米,能夠與現有的通用玉米播種機配套使用;同時,本技術提出的圓盤開溝播種器采用特殊的結構設計通過性及勻播效果更好。本技術具有結構簡單、造價成本低且使用方便、播種精度高等特點。該播種機改傳統播種機條播為勻播,由傳統集中生長改為分散式生長,改變了小麥后期生長田間小氣候,同時節水、抑制雜草的生長,出苗整齊,穗大粒重,比傳統種植模式畝產增長10%以上。當然,本技術還可有其他實施例,在不背離本技術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所屬
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技術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技術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主權項】1.一種小麥圓盤播種機,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有播種箱,所述播種箱內設有播種軸,所述播種軸上一側設有播種鏈輪,所述機架上還設有地滾,所述地滾的軸上設有地滾鏈輪,所述地滾鏈輪與播種鏈輪傳動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種箱通過播種軟管連接有三至六組圓盤開溝播種器,每組包括至少三個圓盤開溝播種器,每一組圓盤開溝播種器的播幅為40M,相鄰兩組之間的間距為20CM,每一組的至少三個圓盤開溝播種器不在同一軸線上; 所述圓盤開溝播種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設置有兩個相對設置的且大小相同的圓盤,所述圓盤能夠相對支架自由旋轉,所述圓盤前端夾緊后部張開,所述張開部分內設置有直腿,所述直腿一側設置有進料口,所述進料口與播種軟管連接,所述直腿底部設有開口,所述開口前側設有前面板,后側設置有后面板,所述后面板有一水平的擋種板,所述擋種板的上表面與直腿底部的開口相對設置,所述擋種板兩側設置有分種器,所述分種器向下傾斜設置,所述前面板傾斜設置,所述前面板與分種器及擋種板之間留有間隙,所述間隙能夠使種子通過。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麥圓盤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種器與擋種板連接部分的寬度大于分種器底端的寬度。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麥圓盤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從上向下與后面板的距離逐漸減少。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麥圓盤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圓盤之間的間隙上部設置有弧形的擋板,所述擋板的弧度與圓盤圓周弧度相適配。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麥圓盤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擋種板前側設置有一向前延伸的擋板。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麥圓盤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底部設置有一折板,所述折板下端向后面板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小麥圓盤播種機,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有播種箱,所述播種箱內設有播種軸,所述播種軸上一側設有播種鏈輪,所述機架上還設有地滾,所述地滾的軸上設有地滾鏈輪,所述地滾鏈輪與播種鏈輪傳動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種箱通過播種軟管連接有三至六組圓盤開溝播種器,每組包括至少三個圓盤開溝播種器,每一組圓盤開溝播種器的播幅為40M,相鄰兩組之間的間距為20CM,每一組的至少三個圓盤開溝播種器不在同一軸線上;所述圓盤開溝播種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設置有兩個相對設置的且大小相同的圓盤,所述圓盤能夠相對支架自由旋轉,所述圓盤前端夾緊后部張開,所述張開部分內設置有直腿,所述直腿一側設置有進料口,所述進料口與播種軟管連接,所述直腿底部設有開口,所述開口前側設有前面板,后側設置有后面板,所述后面板有一水平的擋種板,所述擋種板的上表面與直腿底部的開口相對設置,所述擋種板兩側設置有分種器,所述分種器向下傾斜設置,所述前面板傾斜設置,所述前面板與分種器及擋種板之間留有間隙,所述間隙能夠使種子通過。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慶雪,李夕軍,李林,李驥,王根興,耿刊,
申請(專利權)人:河北驥林農業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北;1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