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有機熱載體供熱設備,包括爐體及導熱油箱,所述爐體內設有爐膛,所述爐膛的外壁上設置一圈絕熱夾套,所述爐體底部上下分別設置進風筒和灰膛,包括加熱系統、二次循環系統、旋轉定量進料系統以及清灰系統;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優點是能定量且有序進料,嚴格控制進料速度和進料量,防止了回火現象的發生,燃燒反應充分,而且提高了生物顆粒在爐體內部燃燒的利用率,能將熱量進行充分的二次循環利用,能使螺旋盤繞管組的受熱面均勻,大大節省資源,節省生物顆粒的使用量,節省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鍋爐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有機熱載體供熱設備。
技術介紹
有機熱載體爐,是導熱油爐的常用名,俗稱導熱油鍋爐,官方名稱為熱油爐。其是以煤、油、氣為燃料,以導熱油為循環介質供熱的新型熱能設備,采用高溫循環栗強制導熱油進行閉路循環,在將熱能供用熱設備后重新返回鍋爐中加熱的工藝流程;這是現有技術的有機熱載體爐,均是以煤、油以及氣味主要原料的鍋爐設備。目前,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傳統的以煤、油、氣為燃料的鍋爐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而且能源損耗大,因此需要從生物顆粒的角度出發,提出一種以生物顆粒為染燃料的有機熱載體爐,這樣燃燒的是廢棄的農作物制成的生物顆粒,其在成本上較現有的染料成本大大降低,用于鍋爐廠進行燃燒,并連續不斷的提供給介質一定的熱量,實現能源再利用,并在極大的程度上節省煤、油、氣等燃料的使用量,節省資源,節約成本,但是,針對以生物顆粒來作為燃料在鍋爐內作為載體進行燃燒,其存在的問題就是顆粒狀的生物粒如何能夠做到定量進料,提高燃燒利用率,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進料量以及進料速度,則會產生回火現象,不利于燃料更好更充分的燃燒;其次,有機熱載體爐的導熱油系統需要一個更好的循環系統進行二次循環,這樣才能將資源充分利用。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旨在提供一種有機熱載體供熱設備,通過進料管中的螺旋絞龍有序送料并在氣體分布板實現風力攪動加熱,使得燃燒更加充分,并且通過旋轉定量進料器不僅能夠實現自動化定量進料,而且燃料的利用率高,進料器的結構簡易,能夠控制燃料進入爐體內部的速度;通過二次循環系統將導熱油再次均等分配循環,提高了導熱油再利用效率,節約了能源,熱量充分得到利用,通過清灰系統能夠將爐體內部的灰渣徹底清除,環境衛生。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有機熱載體供熱設備,包括爐體及導熱油箱,所述爐體內設有爐膛,所述爐膛的外壁上設置一圈絕熱夾套,所述爐體底部上下分別設置進風筒和灰膛,包括加熱系統、二次循環系統、旋轉定量進料系統以及清灰系統;其中, 所述加熱系統包括兩組螺旋盤繞管組、總出油管、加熱油管以及加熱體,兩組所述盤繞管組中間部位形成燃燒區域,兩組所述螺旋盤繞管組頂端均一體連接所述總出油管,所述總出油管與所述加熱體之間設置所述加熱油管; 所述二次循環系統包括進油管一、進油管二、二次循環總油管、二次循環油管一、二次循環油管二,所述油箱與兩組所述螺旋盤繞管組之間分別設置所述進油管一和進油管二,所述進油管一與所述二次循環油管一相連通,所述進油管二與所述二次循環油管二相連通,所述二次循環油管一與二次循環油管分叉處設置流量分配器,在所述流量分配器與所述加熱體之間設置二次循環總油管; 所述旋轉定量進料系統包括下料斗,旋轉分料箱、進料管、傳動機構一以及傳動機構二,所述下料斗下端一體設置所述旋轉分料箱,所述旋轉分料箱下端通過過渡料管貫通連接所述進料管,所述進料管一端連接所述傳動機構二,另一端與所述爐膛底部相連通,,所述進料管內設置與所述傳動機構二傳動連接的螺旋絞龍,在所述旋轉分料箱內部設置旋轉軸,所述旋轉軸一端與所述傳動機構一傳動連接,并在所述旋轉軸上環繞分布若干大小一致的旋轉儲料槽; 所述清灰系統包括除灰器以及若干清灰筒,所述除灰器設置在所述爐體側面,若干所述清灰筒在所述絕熱夾套與所述爐體內壁之間設置一圈,且每個所述清灰筒的底部均與所述灰膛連通。進一步的,所述爐體的底部設置氣體分布板,所述氣體分布板與所述進風筒連通設置。進一步的,所述旋轉儲料槽由兩個旋轉葉片組成,兩個所述旋轉葉片之間的夾角為 30-45。 ο進一步的,每個所述旋轉葉片的端部均設置成錐形結構,并且每個所述旋轉葉片的端部與所述旋轉分料箱的內壁之間形成5-10_的間隙。進一步的,所述旋轉軸一端固定設置小齒輪,所述傳動機構一的傳動端固定設置大齒輪,所述旋轉軸與所述傳動機構一之間通過所述大、小齒輪齒輪傳動連接。進一步的,在所述小齒輪和所述大齒輪上套設所述潤滑箱,并在所述潤滑箱頂部設置進油口,頂部設置出油口。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首先,本專利技術采用設置風箱門,并通過風箱門向氣體分布板分布氣體,這樣能夠保證爐膛內部具有足夠的氧氣進行充分燃燒;其次,本專利技術針對生物顆粒燃燒爐提供了一個旋轉定量進料器,該旋轉定量進料器主要是通過旋轉軸帶動旋轉出料槽旋轉,當其中一個旋轉出料槽旋轉至下料斗下方時,開始儲料,儲料后接著旋轉,當儲料的旋轉儲料槽旋轉至過渡料管的下方時,開始自動出料,每個旋轉儲料槽內存儲的生物顆粒量是等同的,生物顆粒進入到進料管后通過螺旋絞龍將定量的料自動有序的送入爐體內部進行燃燒,并且壓縮空氣系統可以配合氣體分布板向爐膛內部提供充足的氧氣;再次,本專利技術采用將加熱的導熱油再次通過二次循環總油管進行二次循環利用,主要是通過流量分配器將加熱過的導熱油再次等量分配到二次循環油管一和二次循環油管二內,并與進油管一和進油管二中的油匯合再次進入到鍋爐內部進行加熱循環,節省了燃燒的燃燒,提高了加熱效率,使得熱量充分利用,達到零散失的目的;此外,本專利技術設置除灰器以及清灰筒能夠將鍋爐內部產生的灰渣徹底清除,清灰效果理想。本專利技術的優點是能定量且有序進料,嚴格控制進料速度和進料量,防止了回火現象的發生,燃燒反應充分,而且提高了生物顆粒在爐體內部燃燒的利用率,能將熱量進行充分的二次循環利用,能使螺旋盤繞管組的受熱面均勻,大大節省資源,節省生物顆粒的使用量,節省成本。【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主視示意圖。圖2為圖1左半部分放大圖。圖3為圖1右半部分放大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爐體內部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旋轉定量進料器未設置鼓風機及傳動機構時主視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旋轉定量進料器內部示意圖。其中:1-下料斗,2-旋轉分料箱,3-旋轉軸,4-旋轉儲料槽,5-旋轉葉片,6-傳動機構,7-潤滑箱,8-小齒輪,9-大齒輪,10-進料管,11-傳動機構二,12-進油口,13-支承板,14-過渡料管,15-出油口,16-絕熱夾套,17-進風筒,18-灰膛,19-爐體,20-爐膛,21-螺旋盤繞管組,22-總出油管,23-進油管一,24-進油管二,25- 二次循環油管一,26- 二次循環油管二,27-流量分配器,28-加熱體,29-除灰器,30-螺旋絞龍,31-氣體分布板,32-加熱油管,33- 二次循環總油管,34-清灰筒,35-導熱油箱。【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更好的理解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描述。參照附圖1-6所示的一種有機熱載體供熱設備,包括爐體19及導熱油箱35,導熱油箱35內設置壓力栗,壓力栗用于將導熱油提升至爐體19內部進行加熱,所述爐體19內設有爐膛20,所述爐膛20的外壁上設置一圈絕熱夾套16,所述爐體19底部上下分別設置進風筒17和灰膛18,進風筒17側面還設置鼓風機,鼓風機向進風筒17內不斷鼓風,包括加熱系統、二次循環系統、旋轉定量進料系統以及清灰系統;其中, 所述加熱系統包括兩組螺旋盤繞管組21、總出油管22、加熱油管32以及加熱體28,兩組所述盤繞管組中間部位形成燃燒區域,兩組所述螺旋盤繞管組21頂端均一體連接所述當前第1頁1&nbs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有機熱載體供熱設備,包括爐體及導熱油箱,所述爐體內設有爐膛,所述爐膛的外壁上設置一圈絕熱夾套,所述爐體底部上下分別設置進風筒和灰膛,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熱系統、二次循環系統、旋轉定量進料系統以及清灰系統;其中,所述加熱系統包括兩組螺旋盤繞管組、總出油管、加熱油管以及加熱體,兩組所述盤繞管組中間部位形成燃燒區域,兩組所述螺旋盤繞管組頂端均一體連接所述總出油管,所述總出油管與所述加熱體之間設置所述加熱油管;所述二次循環系統包括進油管一、進油管二、二次循環總油管、二次循環油管一、二次循環油管二,所述油箱與兩組所述螺旋盤繞管組之間分別設置所述進油管一和進油管二,所述進油管一與所述二次循環油管一相連通,所述進油管二與所述二次循環油管二相連通,所述二次循環油管一與二次循環油管分叉處設置流量分配器,在所述流量分配器與所述加熱體之間設置二次循環總油管;所述旋轉定量進料系統包括下料斗,旋轉分料箱、進料管、傳動機構一以及傳動機構二,所述下料斗下端一體設置所述旋轉分料箱,所述旋轉分料箱下端通過過渡料管貫通連接所述進料管,所述進料管一端連接所述傳動機構二,另一端與所述爐膛底部相連通,,所述進料管內設置與所述傳動機構二傳動連接的螺旋絞龍,在所述旋轉分料箱內部設置旋轉軸,所述旋轉軸一端與所述傳動機構一傳動連接,并在所述旋轉軸上環繞分布若干大小一致的旋轉儲料槽;所述清灰系統包括除灰器以及若干清灰筒,所述除灰器設置在所述爐體側面,若干所述清灰筒在所述絕熱夾套與所述爐體內壁之間設置一圈,且每個所述清灰筒的底部均與所述灰膛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榮新,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三鼎鍋爐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