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茶葉揉烘成品一體機,包括支撐結構(1)、傳動結構、炒茶結構和揉搓結構,揉搓結構包括揉芯主盤(4)和揉芯副盤(5),揉芯主盤(4)與揉芯副盤(5)相連接并且能夠模擬揉搓運動,炒茶結構包含有炒鍋(3)和加熱裝置(35),揉搓結構設置在炒鍋(3)內,炒鍋(3)設置在支撐結構(1)上,加熱裝置(35)設置在炒鍋(3)下方,傳動結構設置在支撐結構(1)內,傳動結構與炒茶結構連接,傳動結構與揉搓結構連接。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專利技術能夠實現茶葉揉搓和烘干同時進行,實現自動揉搓、自動炒茶、自動烘干,減少了工藝流程所需的時間,提高了加工效率,并且簡化了加工設備,節約了茶葉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茶業制作,特別是一種茶葉揉烘成品一體機。
技術介紹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時,茶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按照焙火程度來分類,茶葉可分為六大類:綠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和白茶。其中綠茶的制茶工藝為“殺青一揉捻一干燥”;黃茶的制茶工藝為“殺青一揉捻一悶黃一干燥”;烏龍茶的制茶工藝為“萎凋一做青一炒青一揉捻一干燥”;紅茶的制茶工藝為“萎凋一揉捻一發酵一干燥”;黑茶的制茶工藝為“殺青一揉捻一渥堆一干燥”;白茶的制茶工藝為“萎凋一干燥”。現有技術條件下的茶葉制作設備,都是依據制茶工藝來制作相應的設備分別應用于制茶工藝中的單獨步驟,使茶葉制作能夠以流水線的方式實現,但是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無法解決縮短工藝時間、提交加工效率的問題,并且流水線內的設備數量多,導致占地范圍廣,生產成本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能夠同時實現茶葉揉捻和干燥的茶葉揉烘成品一體機。本專利技術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茶葉揉烘成品一體機,包括支撐結構、傳動結構、炒茶結構和揉搓結構,揉搓結構包括揉芯主盤和揉芯副盤,揉芯主盤與揉芯副盤相連接并且能夠模擬揉搓運動,炒茶結構包含有炒鍋和加熱裝置,揉搓結構設置在炒鍋內,炒鍋設置在支撐結構上,加熱裝置設置在炒鍋下方,傳動結構設置在支撐結構內,傳動結構與炒茶結構連接,傳動結構與揉搓結構連接。所述的傳動結構包括電機、電機輸出軸、設置在電機輸出軸上的主動帶輪,電機與電機輸出軸相連接,主動帶輪通過皮帶帶動從動帶輪A和從動帶輪B轉動,從動帶輪B帶動主動齒輪轉動,主動齒輪帶動從動齒輪轉動。所述的炒鍋為空心圓筒狀,炒鍋的兩端分別開有安裝孔和進茶孔,炒鍋開有安裝孔的一端設有從動齒輪,從動齒輪與主動齒輪嚙合,炒鍋開有進茶孔的一端設有出茶口,炒鍋的內壁上設有螺旋狀葉片。所述的揉芯主盤包括從動帶輪A、與從動帶輪A連接的傳動軸A、與傳動軸A連接的偏心傳動件、與偏心傳動件連接的傳動軸B和與傳動軸B連接的主盤,從動帶輪A與主動帶輪通過皮帶連接,傳動軸B上設置有防轉桿。所述的偏心傳動件為偏心軸承,傳動軸B與防轉桿垂直。所述的揉芯副盤包括若干個副盤連接件、副盤、若干個與副盤連接件和副盤連接的副盤連接桿、副盤支撐架以及偏心件支撐架,副盤支撐架的中心處安裝有軸承,副盤連接件安裝在副盤支撐架上,副盤支撐架上設置有防轉軸承,防轉軸承內安裝有防轉軸,防轉軸上開有一通孔,傳動軸A穿過軸承,偏心傳動件設置在偏心件支撐架內,防轉桿與通孔滑動連接,副盤支撐架與支撐結構固定連接。所述的副盤連接件為管狀,副盤連接桿與副盤固定連接,副盤連接桿與副盤連接件滑動連接,副盤連接桿的自由端連接有調節件。所述的支撐結構上表面設有若干個滾輪,炒鍋放置在滾輪上,支撐結構上設有出茶滑道,出茶滑道設置在出茶口下方,支撐結構下方設有滑動輪。所述的支撐結構上設有傳動件保護罩和炒鍋保護罩,傳動件保護罩安裝在炒鍋開有安裝孔的一側,炒鍋保護罩罩在炒鍋外側,炒鍋保護罩為雙層,包括保護罩A和保護罩B,支撐結構上還設有風機,風機位于傳動件保護罩內,風機的吸風口位于保護罩A和保護罩B的間隙之間,風機的出風口伸入安裝孔內。所述的揉搓結構朝上傾斜設置于炒鍋內。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1.本專利技術能夠實現揉搓、炒茶、干燥同時進行,并且能夠實現自動揉搓、自動炒茶和自動干燥,簡化了加工工藝和制茶設備,節約了生產成本,減少了制茶所需的時間,提高了加工效率,降低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2.本專利技術通過使用傳動結構帶動炒茶結構中的炒鍋轉動,在炒鍋內壁設置螺旋狀葉片,能夠實現炒鍋正轉時,茶葉被螺旋狀葉片帶動旋轉到炒鍋上方再落下,掉入揉芯主盤與副盤之間進行揉搓,揉搓后又自動掉入炒鍋進行烘炒,在炒鍋下方設置加熱裝置對炒鍋加熱,實現自動炒茶,當炒鍋反轉時,茶葉由螺旋狀葉片帶動到出茶口離開炒鍋,方便搜集茶葉,并且可以避免工作人員燙傷,降低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3.本專利技術通過使用傳動結構帶動揉搓結構模擬揉搓運動,當茶葉從炒鍋上方落下時,可以自動落入揉搓的范圍內,由揉搓結構對茶葉進行自動揉搓,揉搓結構朝上傾斜設置于炒鍋內可以減緩茶葉下落的速度,增加茶葉被揉搓的時間,提高加工效率,通過使副盤連接桿與副盤固定連接、副盤連接桿與副盤連接件滑動連接,可以通過調節副盤連接桿來調節主盤和副盤的間隙,以適應不同尺寸的茶葉,或在茶葉經過加工后縮水變小需要更小的間隙才能揉撞; 4.通過設置風機可以將保護罩A和保護罩B之間的熱空氣輸送到炒鍋內,通過熱風也可以對茶葉進行加熱,并且熱風可以將水蒸氣從出茶口帶出炒鍋內,防止茶葉悶壞而導致口味變差、影響茶葉品質; 5.該裝置可以用于加工高檔茶葉,減少茶葉與人和地面的接觸,保證了茶葉的衛生,機器能達到炒制茶葉的最佳溫度,提高成品茶的香味和品質。【附圖說明】圖1為一種茶葉揉烘成品一體機的主視剖視圖; 圖2為傳動結構和炒鍋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一種茶葉揉烘成品一體機的右視圖; 圖4為揉芯主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揉芯副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A向視圖; 圖中,1-支撐結構,11-風機,12-傳動件保護罩,13-出茶滑道,14-滑動輪,15-保護罩A,16-滾輪,17-保護罩B,2-電機,21-電機輸出軸,22-主動齒輪,23-主動帶輪,24-皮帶,25-從動帶輪B,3-炒鍋,31-從動齒輪,32-螺旋狀葉片,33-出茶口,34-進茶孔,35-加熱裝置,36-安裝孔,4-揉芯主盤,41-從動帶輪A,42-傳動軸A,43-偏心傳動件,44-傳動軸B,45-主盤,46-防轉桿,5-揉芯副盤,51-調節件,52-副盤支撐架,53-軸承,54-偏心件支撐架,55-副盤,56-副盤連接件,57-副盤連接桿,58-通孔,59-防轉軸,510-防轉軸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的描述,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圖1所示,一種茶葉揉烘成品一體機,包括支撐結構1、傳動結構、炒茶結構和揉搓結構,揉搓結構包括揉芯主盤4和揉芯副盤5,揉芯主盤4與揉芯副盤5相連接并且能夠模擬揉搓運動,炒茶結構包含有炒鍋3和加熱裝置35,揉搓結構設置在炒鍋3內,炒鍋3設置在支撐結構I上,加熱裝置35設置在炒鍋3下方,加熱裝置35對炒鍋3直接加熱,傳動結構設置在支撐結構I內,傳動結構與炒茶結構連接,傳動結構與揉搓結構連接。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傳動結構包括電機2、電機輸出軸21、設置在電機輸出軸21上的主動帶輪23,電機2與電機輸出軸21相連接,主動帶輪23通過皮帶24帶動從動帶輪A41和從動帶輪B25轉動,從動帶輪B25帶動主動齒輪22轉動,主動齒輪22帶動從動齒輪31轉動,通過使用皮帶傳動可以起到減振的作用,避免炒制的過程中,設備出現較大的振動,并且可以方便的改變傳動方向。如圖1、圖2、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的炒鍋3為空心圓筒狀,炒鍋3的兩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茶葉揉烘成品一體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結構(1)、傳動結構、炒茶結構和揉搓結構,揉搓結構包括揉芯主盤(4)和揉芯副盤(5),揉芯主盤(4)與揉芯副盤(5)相連接并且能夠模擬揉搓運動,炒茶結構包含有炒鍋(3)和加熱裝置(35),揉搓結構設置在炒鍋(3)內,炒鍋(3)設置在支撐結構(1)上,加熱裝置(35)設置在炒鍋(3)下方,傳動結構設置在支撐結構(1)內,傳動結構與炒茶結構連接,傳動結構與揉搓結構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中良,
申請(專利權)人:李中良,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